


概要:為提高土地等資源的集約利用,應對城市現代化快速發展與國際金融危機,很多城市興起轟轟烈烈的城市綜合體規劃建設運動。該項目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充分利用其生態環境等資源優勢,從\"山、水、城\"聯合發展入手,積極打造具有生態集約特色的超級綜合體,形成樂居、樂業、樂山、樂水、樂游的五樂合城。
一、導言
伴隨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城市及區域開發進程不斷深入,基于對土地等稀缺性資源的認識,可持續發展理念被普遍認同,城市綜合體作為一種高度集約化用地模式,在全世界眾多城市中發展實踐。近年來,中國城市綜合體的發展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趨勢。2008年在大連召開的城市及區域規劃師國際聯盟(ISOCARP)第44屆年會;2009年召開的 \"中國城市綜合體發展峰會\",以及2010年召開的第二屆中國城市綜合體發展峰會,都是在推進城市綜合體在中國的發展理論與實踐的大會。城市綜合體受到高度重視,中國城市綜合體發展已進入集中放量的關鍵時期。與此同時,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國大城市的城市綜合體蓬勃發展,杭州、合肥等城市也趕超城市綜合體開發為主的城市開發戰略,從而在全國層面興起了轟轟烈烈的城市綜合體規劃建設高潮。
二、大型城市綜合體理論的發展與規劃實踐
(一)城市綜合體
城市綜合體是指具有城市性、集合多種城市空間與建筑空間于一體的城市實體。其從\"城市性、開放性和集約性\"層面切入城市發展本質,把城市功能與城市發展之間的內在邏輯通過城市建筑實體與城市空間有機結合的一種城市實體,利用建筑空間復合化、集約化和開放化,滿足城市的商業、辦公、居住、旅游、展覽、餐飲、會議、文娛等城市功能空間需求,并建立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空間能動關系,從而形成多功能,高效率的經濟聚集體。
(二)綜合體發展的生態集約化趨勢
與先前流行的\"分區規劃\"所造成的城市資源浪費與城市空間緊張相比,當今城市綜合體的發展可以說是一場以人為主體的\"城市革命\"。它將居住、商業、辦公、旅館、文化娛樂等多種不同的使用功能相互結合并綜合協調作用,在有限的城市土地上創造出高度集成的各項城市功能,為人們的生活創造了更多可能與方便,同時也有效解決了有限的城市空間與不斷增長的城市人口的矛盾。
而基于中國地少人多且快速城市化的發展進程,現在國內大城市所選擇的城市綜合體發展模式可謂是中國集約型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目前中國城市綜合體在開發模式上具有混合使用、多業態集約、注重環境景觀品質、強調生態化應用,符合當今中國城市集約化發展、\"低碳城市\"等要求并重的時代背景,也是實現城市可持續性建設的關鍵。
3、杭州市城市綜合體發展實踐
2008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城市、新城、城市綜合體\"的城市開發戰略,將規劃建設20座新城和100個綜合體,以滿足城市的國際化發展和建設\"生活品質之城\"的需要。城市綜合體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作為杭州城北新城的兩個緊密聯系的城市綜合體產生的。
三、杭州市某項目城市綜合體城市設計實踐
(一)項目概況
該綜合體項目位于新規劃杭州新城中心位置,是以居住與服務為主的2個城市綜合體。以臨丁路為界,以北為田園綜合體,以南為丁橋綜合體。規劃基地西起石橋路、同協路,東至繞城高速公路,北起半山,南至石祥路,總用地面積約為7.1平方公里。
通過大量的調研和研究我們發現,雖然基地位于郊區新城,但其連接四個核心居住區區塊,交通便利,未來還將有軌道交通、快速巴士和水上瀏覽路線通過,且基地北側是半山、皋亭風景區,基地內水塘、水道豐富,上塘河、大農港、丁橋港貫通基地,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質生態資源,十分值得保護和挖掘。(圖1)
(二)“上塘荷城”——基于生態集約概念的意向性城市設計理念
基地具有半山、上塘河非常優美的生態景觀資源,猶如一副山水水墨畫一般,而基地形狀更是猶如一支在風中搖曳的荷花;荷花是杭州最具特色的代表花卉之一,擁有“曲院風荷”的西湖美景。而荷花本身就有象征生態潔凈、生活吉祥美好的寓意,與杭州打造“生活品質之城”的理念不謀而合,如此幾種要素作用,使項目組最終選擇了“荷花”作為田園·丁橋綜合體的意象,將該規劃項目命名為“上塘·荷城”。以荷花為理念,以荷花的高潔喻品質、以吉祥喻生活,打造一個樂居、樂業、樂山、樂水、樂游的五樂合城。
由此,將荷花的不同部位進行功能上的解讀,上塘荷城的構建如同荷花一般,各部分組成緊湊集約,并擁有優美的環境,是由多個部分有機結合的生命體:
蓮蓬——優良的新城創新宜居組團;
花冠——多元的城市復合活力區域;
荷葉——優美的山水生態網絡基底;
葉托——綜合的城市公共交通樞紐;
葉柄——高度發達的垂直交通體系;
蓮藕——四通八達的地下交通系統;
通過功能的解讀和比對,力求表達“古韻上塘通京渠,今望田園枕半山,秋月荷風華城池,半城水居江南岸”的意境,形成了總體城市設計的框架。(圖2)
(三)規劃定位
基于田園、丁橋這兩個城市綜合體在城北新城中的區位和功能,本規劃將田園、丁橋綜合體定位為:以生態居住、綠色消費理念為引導,以圣荷西服務業為中心、文化教育服務業為依托、休閑旅游為特色、現代創意產業為提升的城市新城核心區,用生態提升生活品質,用消費提高生活質量,是杭州打造“東方休閑之都”和“生活品質之城”的創新典范區。
其中,田園綜合體是:生態和諧的現代生活區,古今交融的都市文化區,山水田園的旅游休閑區;丁橋綜合體是:城北新城的城市核心區,服務完善的公共活動區,舒適便捷的品質生活區。
(四)規劃布局
規劃基于生態集約的理念將田園、丁橋兩個城市綜合體緊密聯系在一起進行一體化規劃,強調其復合開發,充分發揮田園的生態優勢與丁橋的核心區位優勢,相輔相成,形成“核心引領,軸向生長”的集約式規劃格局。通過依托軌道交通三號線筧丁路站的建設,以四大建筑綜合體為核心,作為城市生長點,領航規劃區的建設。通過一縱一橫兩條功能景觀軸線作為生長軸,將核心的輻射功能擴散到整個規劃區,實現片區的整體發展。這種城市綜合體的整體式開發不僅可以有效預防衛星城因配套不足而缺乏人氣,提高土地利用活力,還可以創造生態、高效、宜人、個性的城市空間。
同時,規劃注重山、水、綠構成的外部空間與城市綜合體共生、共存,并充分發揮濱水的生態調節、空間統領作用,其布局在土地復合集約利用的基礎上,充分強調了生態協調與促進的作用,形成“水脈縱橫,藍綠映城,多元組團,南華北幽”的生態規劃特色。以水脈為線索,山體為背景,規劃多條綠化廊道,將生態綠地引入新城之中,通過視覺通廊、生態廊道,使規劃區建設顯山露水,實現水體、綠化、建筑交相輝映的城市綜合體景觀體系。同時,利用田園綜合體周邊優越的自然條件,采用組團式布局,充分將山水景觀引入內部。而丁橋綜合體則通過集約緊密的規劃布局,充分實現核心區的集約高效開發,并形成北部田園牧歌,南部繁華緊湊的城市景觀系統。(圖3 )
(五)重點地段城市設計
綜合體核心區--將田園、丁橋兩個綜合體的核心區合二為一,成為依托地鐵三號線筧丁路站建設高度集約的超級綜合體(分為文化休閑綜合體、金融商貿綜合體、科教數碼綜合體、生活家居綜合體),通過地下通道和空中連廊,使整個核心區域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上塘河文化休閑帶——將上塘河文化軸線與兩側功能地塊相結合,形成的帶狀功能區域,規劃將其分為四段,分別為上塘古韻段、文化公園段、都市華城段、文化創意段,串連了衣錦橋、上塘河文化公園、科教數碼綜合體、文化休閑綜合體、文化創意園、藝術家島等功能,既領略了衣錦橋、上塘河古運河風情,又能體驗現代文化、藝術、娛樂等項目,提升了城北新城的文化氛圍。
商務辦公區——位于核心區以南,其主要功能有商務辦公、金融保險、SOHO辦公、教育培訓、休閑接待等。
品質生活區——位于大農港以南,規劃配套完善、生活便捷的居住社區。通過南北向的生態軸線,將商務辦公綜合體休閑公園、大農港的水體、綠化引入到居住區內,形成一條帶狀的居住區公園,營造小橋、流水的江南水鄉風情。
山水田園生活組團——位于田園綜合體內,北枕半山、南濱上塘河,以田園山居、流水潺潺為景觀意向,打造親山、親水、親綠的慢生活組團。
文化創意區——位于文化休閑綜合體的東側,以藝術、創意、設計功能為主。園區規劃藝術家島、畫廊、游戲產業基地、動漫產業基地、服裝設計基地、藝術展堂、雕塑長廊等項目。(圖4)
(六)發展策略
(1)功能對接,區域協同互動--從完善城市整體結構出發,通過空間布局、路網結構、交通組織、生態廊道建設等多個方面加強規劃區與城北新城、華豐創意綜合體、丁橋一期、皋亭長睦綜合體的空間聯動,落實城市發展框架。
(2)模式創新,合理利用土地--通過\"SOD+EOD+TOD\"三者結合的開發模式,合理引導并實現土地的高效利用。
(3)核心引領,集約復合使用--擴大田園、丁橋城市綜合體的核心引領作用,通過綜合體核心區、綜合體延伸區和綜合區外圍區三大構成區塊的劃分有效引導土地使用。
(4)多脈網絡,提高環境品質--以河與山為契合點,實現山林與水體的有機滲透,并通過規劃區內的水體等生態板塊和不同規模生態廊道的相互串聯貫通,形成一個可以流動循環的生態網絡系統。
(5)水軸,文化古今交融--以河流軸線作為文化軸引領水上巴士、步道等要素與城市文化內容結合發展,打造城北新城的文化之旅。
(七)總結
本項規劃在有效利用城市綜合體集約發展的基礎上,加強生態基底的梳理和生態介質的應用,為城市綜合體生態集約化發展做出了一次有益的嘗試。高度集約化的城市綜合體組織形式,有效緩解中國城市發展中人多地少的尷尬局面,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新城開發中的空城問題。
(作者單位:河南省人防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參考文獻
[1]施瑛,潘瑩。高效低耗集約化的城市綜合體研究[J]。華中建筑,2010 (6):36-39
[2]李凱歌。論城市綜合體的發展現狀及開發原則[J]。決策咨詢通訊,2010 (5):85-91
[3]董賀軒,盧濟威。作為集約化城市組織形式的城市綜合體深度解析[J]。城市規劃學刊,2009 (1):54-61
[4]王淑華。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景觀生態設計研究[J]。生態經濟,2010 (12):192-195
[5]李蕾。開放下的聚合--城市綜合體的規劃布局設計解析[J]。城市規劃學刊,2009 (6):8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