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公平的倫理學界說
(一)教育公平的理論概念
今天,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公平的意義不斷加深,層次也不斷深化。其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教育制度起點的公平。根據社會公民的人身自由及發展機會理論,教育首先要做到人人參與,即社會上每一個人都享有公平的接受教育的機會。教育起點公平的衡量標準就是人人都可以享受教育。
2.教育過程公平。教育過程的公平是指在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從教育工作的各種資源,如經費、人才、學生以及學校的設置位置、學校師生的關系等角度,深入要求的教育公平,國家可以通過制定相應的教育政策及制度引導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公平。
3.教育結果公平。教育結果公平主要是指社會個人根據自己的喜好,使用全社會的各種優質教育資源進行的發展學習。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選擇性的學習,使自己的興趣與個性得到充分展現,讓自己樂在學習之中,這樣才能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及滿足人才的成長需要。
(二)公平的倫理學含義
筆者認為,公平并不僅僅是經濟學或者是教育學所討論問題,公平特別是教育公平自古以來就含有倫理學的意義。對于公平來說,我們首先就要關心教育的價值選擇,或者說是道義上的是非標準評價指標。到底什么是社會公平,《辭海》中明確指出:“社會公平是指一種社會道德準則及行為標準,它是按照一定的社會法律道德要求實施的,確保全社會每一個人都能夠使用社會資源,正確處理各種社會事物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重要準則。”
二、教育公平的倫理學原則與制度保障
(一)實現公平的道德原則
1.平等性和差異性原則。主要體現在全社會每一個人都能夠接受平等的教育機會,同時,對于非普及接受教育的機會,應該根據社會個體之間的具體差異進行選擇,使得社會中最需要的個體得到最大的、最多的受教育機會。
教育公平是公平價值理論在教育領域的發展延伸,包含著教育權利的平等和教育機會的均等兩個最基本的方面。所以,國家要體現教育的公平平等性,最重要的是把握住平等性這一基本原則。但事實上,我國地緣遼闊,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較大,還有就是社會個體在社會政治經濟地位、個體興趣、才能、天賦方面差別較大,因而,教育公平作為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理念之一,價值指向性是其鮮明的特征,改變社會弱勢階層人員的教育狀況,普遍提升廣大人員素質的是目標之一。
2.道德性和相對性原則。道德性及相對性原則主要是指:在評論社會上某一種教育制度是否合理時,不但要考慮社會倫理道德,同時還要考慮同期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受教育群體的綜合狀況及特定的社會因素。這就是要求我們在把握教育公平的相對性的過程中不能無視我國當前的國情與社會現實發展狀況,合乎社會發展的道德水平。
3.優先性和補償性原則。優先性及補償性原則主要是指根據目前全社會受教育者的情況,對因某種特殊原因造成的受教育結果不同的人進行教育補償,這樣就能夠使得全社會每一個人都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使得每一個人都接受教育的平等機會。相反,當把教育優先性原則及補償性原則推向另一個極端,就會導致不同受教育者擁有教育機會的合理性遭到質疑,這樣的話觀點就比較偏激,沒有考慮到全局。因而,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社會個體在教育資源面前平等是相對的,即在相對的范圍內教育資源人人平等,但在大范圍內不可能實現人人平等。
(二)實現教育公平的制度保障
1.政府應保障人民受教育權利的公平。接受教育是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因此,國家要確實發揮效用,確保每一個社會成員的權益得到保障,同時,教育資源盡量平等是確保廣大人民群眾接受教育的一種基礎。
2.政府應保障人民接受教育過程的公平。教育過程公平,分為主體和客體兩個方面。主觀方面主要是,在廣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平等、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并且要“因材施教”。客觀方面主要體現在:教育是需要物質投入的,比如說學校的建立、師資力量的配備、教育經費的投入等的不公平,都會使得教育公平無法實現。
3.建立健全保障受教育結果公平的政策。教育公平并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樣讓每一個受教育者的人生發展達到同樣的高度,而是培養適應多元化社會需求及解決以及適合自己興趣愛好的人才。
三、教育公平的思維方式及解決方式
(一)避免出現“城市思維”
這里所說的“城市思維”模式,是指根據個別城市發展情況,去考慮全國的問題。據調查發現,在特困地區,每個學生一天的生活標準只有幾元錢。但是,從目前城市生活的具體水平來看,幾元錢基本買不了什么,對于學生的補助標準太低,這是目前社會上一些人對于教育的看法。由于我國不同地區的發展情況不同,要想在全中國用同一個標準去推進教育公平,那可能是做不到的,甚至寸步難行。因此,根據當前的具體情況,應該實施分步驟、因地制宜的制度去保障教育盡量公平。采取教育補償措施實現教育公平,這是對長期以來教育投入缺少的一種補償。
(二)避免出現“一刀切”思維
“一刀切”思維模式是指全國要做到一個標準,即一個地方有的教育資源,其他地區也要求有,城市有的,農村也一定要有,這是一種既不現實也不負責的觀點。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均衡,要想達到教育資源全國公平平等分配,那時不現實的。以“城市思維”模式推進的教育方式已經使得教育體系受到嚴峻考驗。比較現實的一個例子就是農村地區學校的撤并,一些領導根本不考慮實際情況,拿起地圖一看,任意撤銷學校,這對于農村地區孩子上學來說就是一種挑戰,農村地區道路基礎設施差,地圖上很短的一段路程可能需要很長時間走。這是一些領導的教育決策對教育公平制度缺乏全面考慮,造成了當前的上學難問題。
(三)教育公平的解決方式
1.不要大包大攬。從現實出發,大包大攬解決不了實際的教育問題。城市地區擁有較為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統,學生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上下學,但是在農村地區公共交通系統基本上不存在,尤其是在偏遠的西部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嚴重滯后直接制約著對教育的投入。因此,要解決目前的校車問題,要充分考慮當地實際,制定國家和省級教育專項基金,并建立完善的安全監管制度來保障實施。
2.推進民主決策。當前,對于教育的公平,社會上存在不同的看法,因此,制定民主的教育決策系統對于教育公平至關重要。在具體的教育決策制定過程中,將民意考慮其中,這將更加體現社會主義社會的優勢。教育資源的合理性分配必須在全國不同地區進行博弈后才能達到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3.加強社會監督。社會監督對于教育公平也至關重要,在做出各項決策之前,民意的直接參與可以體現出群眾對教育的需求,達到平衡各種意見的目的。同時,政策出臺的阻力減少也對教育的發展很有作用。比如營養計劃,政府部門的專項資金如何轉化為每個學生手中的現實營養物質(熱騰騰的飯菜),這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的廣泛監督。校車也是如此,社會監督對于教育公平發展作用與影響很大。
(作者單位:鄭州輕工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