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運河畔,清名橋邊,稚童舉著糖人在水巷嬉鬧追逐;二泉幽韻,太湖千頃,清早的漁獲搖身一變成為百姓晚餐的珍饈;動感都市,商貿發達,大師傅揮舞鏟勺,呈上的是富足閑適的生活……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把無錫的“甜味”勾芡得活色生香。在短短幾分鐘的鏡頭里,美景、美食、商貿、娛樂、住宿、交通、民俗、文化……這些獨立的元素被整合成了寫意生活的指南,連久居其中的人們都要驚嘆:原來我們的城市可以這樣品味。
2012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打造國內一流、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旅游度假勝地,加強度假休閑產業鏈建設,增強旅游休閑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具體要求。旅游業轉型發展,不再是一景一地的數量級增長,而是關乎加快建設“四個無錫”、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路徑。
定位:
旅游承載的產業使命
綠色GDP的睿智謀劃
在無錫城市發展的規劃藍圖中,旅游業每每被提上重要位置,而它在每個階段又承載著不同的產業使命:從早前的擴大城市影響力、美譽度,到后來的切實拉動GDP增長,到轉型經濟增長方式。在提出大力發展旅游業、打造旅游度假勝地的背后,可以看到政府大力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打造宜居、宜游城市的睿智籌謀和堅定決心。
市旅游局數據表明:2011年,無錫市接待入境旅游人數達100.38萬人次,比2010年增長16%,接待國內旅游人數5726萬人次,增幅達13%,旅游總收入超過895億元。從2012年一季度強勁增長勢頭看,今年旅游總收入有望突破1000億元。
綠色GDP正呈鏈式爆發。市旅游局局長王建軍介紹,旅游業內涵豐富,外延寬泛,有產業要素“混合體”和“產業集群”的特征,是統籌各業的集合產業和動力產業。傳統的旅游六要素,行、游、住、吃、購、娛涉及到了交通、旅行社、飯店、賓館、商場、娛樂等產業群,加上配套、關聯性產業,更是涵蓋保險、醫療、咨詢、會展等,形成千絲萬縷的產業網絡。有學者提出,與旅游業直接和間接關聯的產業達109個。
算一筆賬就清晰明了:一名游客落地無錫,就開始了對地方財政收入和產業發展的貢獻,交通、食宿、游覽、購物、休閑、娛樂、金融服務……統計顯示,2011年,國內游客在錫人均花費為1700元,境外游客為226美元。相比人力投入過高、能源消耗極大的一產、二產,旅游業作為一種低耗能、高產出的現代服務業,“綠色GDP”拉升相關產業的鏈式增長現象已經得到各地的高度重視。而旅游業對于城市發展的貢獻還遠不止此,隨著旅游城市的打造,旅游配套設施的升級,無錫的國際化水平和生態宜居指數正在逐步攀升。
困局:
同質競爭下的優勢弱化
轉型發展尋找突圍之路
旅游是熱錢經濟,卻也是最脆弱的經濟。
上世紀80年代,無錫在國內首推古運河游;90年代開主題影視城先河;新千年到來,以文化旅游為賣點的靈山景區橫空出世;2010年后,無錫強勢推進鄉村旅游,再加上一以貫之、美名遠播的“太湖園林牌”,擁有兩家5A 級景區的無錫可謂家底殷實,不愁客源。但2007年,太湖供水危機讓久居“暖春”的無錫旅游初次嘗到了寒冬的蕭瑟,國內游趨緩,入境游一度大跌,讓多年經營的山水無錫旅游形象受損。生態修復,元氣恢復。但環顧省內,無錫警覺:競爭已然開始,對手不容小覷。南京、蘇州,老牌旅游重鎮,實力日增;常州,重金打造主題樂園之路越走越寬;更不要說蘇南、蘇北眾多城市掀起的發展旅游熱。
有山水資源的,挖掘到極致;沒有山水資源的,打造人造景觀,也要揚起發展旅游的大旗。在如此白熱化的競爭態勢中,以觀光旅游為主的無錫旅游也在思考著轉型發展的路徑。近年來,無錫在力推精致園林、打響品牌主題公園的基礎上,以蠡湖、古運河整治為基礎,推出了蠡湖、運河水上游,以生態農業為依托,大力倡導現代鄉村游,以文化為亮點,營造了一批文化街區,豐富旅游元素,調整旅游業態,加大旅游推介力度,旅游業收入逐年增加,游客滿意度常年居于全國前列。然而,一片繁榮之下,人們也看到,門票經濟依然是無錫旅游的重頭,無錫正陷入與周邊城市同質化競爭。
尋找突圍之路,何其艱難。2010年夏,無錫園管中心下屬的蠡園景區在長三角城市首次嘗試螢火蟲節造成轟動,成為“以小搏大”的成功案例。然而,項目可以克隆,第二年全國就有10多個城市開辦螢火蟲節,給無錫主辦方帶來不小壓力。放眼全國旅游城市,除了獨有的真山真水的資源,幾乎所有游覽項目都在不斷被復制和升級。不僅城市搞旅游,區、縣搞旅游,連鄉鎮也紛紛上馬旅游項目。與此同時,旅游項目投資過熱的負面效應已經顯現,優勢景區感受到市場分流的壓力,只能不斷以投資項目拉動客源,一些低水平景區無人問津,還貸壓力重重。
思變:
“經營城市”取代“經營景區”
從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轉變
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旅游度假勝地”的決策,是一次旅游業轉型發展的機遇,更是城市功能、定位的一場思變。這條路該怎么走?以精致、浪漫聞名的休閑之都杭州,也許能給無錫帶來些許啟示。
2002年取消西湖門票,杭州令全國旅游界咋舌。然而10年的成功經營,讓杭州贏得了豐厚回報。杭州市旅游委員會副主任王信章告訴記者,為了發展休閑旅游、度假旅游,杭州從城市休閑和鄉村度假兩條線入手。城市完善休閑設施的建設,政府對茶樓、足浴、運動休閑、夜間演藝、中醫保健等10個行業進行扶持,重點推薦,形成了特色街區;從自然生態和社會文明兩個層面完善休閑度假環境,營造宜人氛圍;打造重量級的旅游區域,實施西湖、西溪、運河、南宋故都綜合保護工程。鄉村則以良好的自然環境為依托,開展會議、度假、運動等不同層次的高品質鄉村度假,一改人們對低端農家樂的印象。
國家旅游局旅游規劃專家庫成員、北京交通大學旅游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主任王衍用說,旅游度假勝地的吸引力就在于“差別化的體驗”,“要讓游客到了這里,吃的是地方美食,住的是主題酒店,乘坐的是特色交通工具,買的是創意產品,看的是文化演出”。無錫從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轉變,專家給出的建議是,對旅游業的投入不再局限于景點的開發,而應考慮如何把景點景區、美食土產、購物演藝、健身休閑、特色居住等旅游要素整合成“城市營銷”的產品,形成并傳達與休閑、度假相匹配的精致、從容的城市氣質。
市旅游飯店業協會會長、有著30年國際酒店管理經驗的職業經理人黃鑒中認為,無錫的旅游配套設施齊全,水準高,但其功能與度假城市并不符合,“酒店是游客接觸城市的第一站,目前無錫的五星級酒店幾乎都按商務需求建設經營,沒有度假型酒店,更沒有與度假產品相關聯。”黃鑒中認為,組合城市旅游產品,需要政府強勢的宣傳引領,需要旅游企業的專業運作。
對旅游度假城市來說,“城市營銷”與“景點營銷”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它推崇一個城市的整體品性和氣質而不是某個景區。目前,無錫的景區、酒店、餐飲、購物、娛樂、健身、采摘等旅游業態幾乎都是各自為戰,沒有形成個性化、差異化的產品組合。與世界級的度假城市比,無錫沒有一條真正意義上的城市觀光巴士線路;沒有一張品嘗正宗錫幫菜精華的菜單;沒有一場展示當地文化符合游客口味的高水平演出;沒有一種讓人來過一次就無法忘懷的韻味。如何將無錫打造旅游度假勝地,各方聲音都指向一條路徑:從細節入手,從整體推進,用氣質“提鮮”一座城的味道。
(來源:《無錫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