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是魏晉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詩人,作品以清新淡然的田園風格著稱,也被后人稱之為“隱逸詩人之宗”。他的作品潤了世人的一個精神世界。
陶淵明隱居的脫世經歷加上其出塵的作品風格,引發中國幾千年來的每一代人對于這種生活方式的向往和憧憬。然而這種向往和憧憬的背后體現的是人性的矛盾。陶淵明的隱逸思想之所以受千年追捧,那是因為只有他實現了這一哲學思想,任真自然、逍遙清逸。所以,人們才在思想上向往憧憬,而行為上卻很少去追求。
陶淵明年少時受儒家思想影響,后漸為道家思想所取代,他向往上古時期的淳樸生活,桃花源似的虛擬存在。陶淵明一生經歷反復幾次出仕,從初次出仕到最終歸隱,歷時十三年。他用這段時間確定了自己的最終人生夢想,然而在這十三年中,相信他也有過我們現在有的所謂的糾結的情緒。他的詩歌中,體現了他少年時向往功名,又喜愛自然的天性,但是最終,體現的都是飄然世外的也許樸實也許逃避的心理。
陶淵明為什么如此為后人所尊崇,本文認為首先是他隱逸的特殊經歷,其次又是他隱逸后的美好作品,也就是美好的作品映稱下的隱逸生活。他身上最為可貴的就是把理想虛構性和現實合理性完美綜合了,在隱逸的生活方式下寫出絕美的詩歌,這就是千萬文人所向往的境地。但又有多少文人墨客能放棄世俗的一切守得住那份清苦。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不已,人們都尋求在戰亂和饑餓中保住生命,大家都需要妥協。而在思想上,特殊的背景使之極其自由。陶淵明生活在這個動亂的時代,不停的尋找著真我,通過層層實驗求證,最終準確地對自身現狀認識和把握,深刻地“知己”,最終毅然決然的歸隱,歸隱后也被請出仕,但是他都再無復出,說明他徹底找到了自身的價值觀。
當今中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對外開放,各種思潮也更為活躍,但是因為處于社會的進步和轉型期,加上人口眾多等國情,人們也承受了巨大的生活壓力,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個在學生時代不注重的問題,隨著走入社會,踏上工作崗位后被深深的挖掘出來探討。面對職場、家庭、人際關系、提升學習等諸多問題,許多人都向往著陶翁的美好生活。然而陶翁不一定就真的就像他詩歌所描述的那樣安逸。
現實中的我們,被物欲化,功利化,人情化,都想方設法“進步”,然后又不堪負荷,忘記生命最初的愉悅。經過諸多努力和忙碌以后,精神卻仍然空虛,甚至找不到存在的價值,更多的時候我們做的都是別人希望的自己,而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在真我被壓抑得很久以后,都開始埋怨,開始向往陶翁的生活,但是試問一下,陶翁的清苦,貧窮甚至乞討,是我們愿意去承受的嗎?那種放棄一切的真我,也需要妥協。
陶淵明的思想對于現代人有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影響。首先是積極方面的,陶翁主張的是放下功名,回歸田園?,F代的人們,很多都還在追求功名利祿,沒有時間享受人生。但知道陶淵明的人,應該都會多少受他影響,會在忙碌的生活中想想“采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美景,也有人會理解人生,衡量自己,然后安心的生活,達到身心的和諧,遠離世俗的困擾。安然的面對自己的生活和生存條件,淡然的走完一生。其次是消極的影響,這點分為兩個方向。其一,是很多人認為陶淵明不是真的想隱逸,而是為了避禍等原因才回歸田園的,認為他回歸田園后也沒有忘記政治,是不得已而為之。所以認為陶淵明寫的詩只是詩歌而已,不見得全是內心真實的表達,從而認為他的隱逸是虛偽的。所以,很多人覺得不該推崇此思想,就應該去追求世俗的一切,才叫實現價值,更有甚者還會不折手段,失去了道德的界點。其二,很多人盲目的崇拜這種隱逸思想,就變得懶惰,覺得任何的勤勞都是爭功利名,自詡清高,孤僻生活。這兩點都不是積極樂觀的生活觀?,F代社會,我們沒有小隱逸的條件,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通訊技術的發達,讓隱逸難度加大。所以單純的把隱逸歸結為躲在某個沒有人的角落那是很片面的,也是對陶翁隱逸思想的曲解。
詩歌抒情絕非僅僅抒發個人的喜怒哀樂,而是在人的具體情緒之中表達生命的本真和共感。所以陶翁的詩肯定是他當時的思想感受所外現的表達方式:情緒感受。只有真性情才能寫出整個人類靈魂深處的悸動,才能流傳千古。
人的和諧也就是身和心的和諧,這就要認真準確認識自己,自我調適達到一個最佳狀態,物質和精神的平衡要準確的掌握。多數的人把物質作為唯一的獎勵標準,但少數人又過分強調精神,忽視物質。作為一個現代人,應該物質精神同樣重要,但是個體需求允許有差異。這樣都找尋到合適自己的生活方式,那社會將會更為和諧。
總而言之,陶淵明的隱逸,是他自己準確認識自己的表現形式,多年求證后,寧愿守得清苦。他取了舍得之道,舍己能舍,得己所需。現代的我們,也應該在學會認識自己,學會舍得和知足,重拾快樂愉悅的生命本征,領悟真正的大隱逸的精神。
(作者系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貴州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