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關公共突發事件的定義及其相關影響
我們所說的公共突發事件,也就是發生的比較突然,其結果造成了重大的人身傷亡及財產的巨大損失,并且由此生態壞境也會得到破壞,危及整個社會公共安全。從我國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中有所規定:根據不同程度的突發事件的相關過程、性質破壞機理可以大致劃分為自然、事故災害,公共衛生及社會安全事件四大類。就僅今年來說,我國經歷了各種突發事件,不僅給經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包括社會生產力、公共利益等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影響外,對于人類及自然生態而言也受到了威脅,由此便易引發社會的不安及危機。
二、對于我國的突發公共事件管理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
(一)相關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我國目前的“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絡”體系構建下,對于突發事件的演習不多,對于突發事件的意識不夠了解,對于應急管理的相關專業訓練不夠重視,對于社區及農村的基層領導來說也不具有良好的整體素質,來應急突發事件的發生。就目前的體系下,存在著事后應急過程中,不同部門之間不能很好的協調與銜接,雖然上下級部門銜接協調的相對較好,但是除此之外其他部門不能良好的協調對我國整個政府應急措施管理也是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二)政府面對危機的預見能力較低
2003年以廣東、北京為中心爆發的SARS事件無疑是一場全球、全中國有所影響的綜合性危機,同樣對于我國的行政管理工作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及挑戰。在SARS危機中,顯然,我國政府預見和預防危機的能力是比較欠缺的。在這次與SARS抗戰的過程中,由于政府低估危機的程度和采取消極的應對態度,我們錯過了三次防治疫情的良機。這說明政府相對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識。
(三)應急管理相關責任機制不夠完善
我國現在對于應急管理過程中所應各自承擔的相關責任,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規定與劃分,多數都是革職處理,相關政治處理因素過強。
(四)相關應急的法制政策需待提升
運用法律武器來解決突發緊急狀態關聯的緊急事件,對于全國都是普遍認同與采納的相關救急措施。確定建立好政府在應急過程中的職責與責任,依法辦事,這樣不僅能夠提高政府對于應急事件的解決能力,能夠做到預先估算,充分做好相關救援準備,避免到時忙中出亂,事件不能很好的做出救援處理,并且能夠很好的維護政府對于應急的相關合法權威性。
三、提高政府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能力的對策
(一)增強政府危機意識,培養公眾危機治理參與意識
為保住我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果,同時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必須加快應急管理體系的建設,各級政府就必須樹立科學發展觀,培養危機意識,從過去的被動防范變為主動防范,把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實增強危機意識。
(二)完善政府應急管理的組織體系
在我國,要使突發事件得到科學有效的處理,就必須建立健全高度集中、職責明確的指揮體系。因此,本人認為應建立由政府統一指揮、統籌協調的應急指揮中心,并與各種專門應急機構組成強大的應急指揮網絡體系。確保危機一旦爆發,能夠快速有效的作出反應,積極做好危機預防、災后重建、緊急救助等一系列工作。
(三)完善應急管理責任追究制
在應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各級政府應明確相應的政治、行政責任制度,當相關人員不能履行和違背責任時,就應該受到相應的行政處罰,對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瞞報、緩報、謊報的要追究相關領導的責任,構成犯罪的,則要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因此,健全和完善責任追究制,是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重要保障。
(四)加強應急管理法制建設
危機的治理應當法治化。我國應急法制建設的重點是:盡快健全完善已有的應急法律規范,迅速填補相關空白領域的應急法律,明確危機管理部門的緊急處置權力,保證應急處理效果。
總之,面對突發公共事件,作為承擔公共事務管理者和公共安全責任者角色的各級政府部門,應本著居安思危、思而有備、有備無患的態度,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不斷完善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相關體制,保障國家和人民的安全,做到挽救國家和人民的財產最大化。要實現從全過程政府應急管理到整合式公共安全治理的戰略轉變,必須堅持“著眼全局、夯實基礎、擴大范圍、依托文化、健全制度”的基本原則,全面、積極、主動的把應急管理工作納入建設和諧社會的工作中來,切實做到人民和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以人為本。(作者單位:貴州省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