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木麻黃地理種源抗主要蛀干害蟲的研究”方面,她不間斷地研究13年,調查分析了49個木麻黃種源抗主要蛀干害蟲能力。
福建省是我國的林業大省,從1977年第一次全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至2011年最近一次清查,福建省森林覆蓋率連續34年居全國第一,被譽為“海峽西岸的綠色明珠”。但是與各地一樣,福建也逃不開森林火災、病害、蟲害、鳥獸害等各種森林災害的侵擾。創建于1958年的福建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是福建省林業行業專業齊全、基礎設施完善、科研能力較強的公益型綜合性省級科研機構,在南方主要造林樹種良種選育、森林主要病蟲害防治、森林生態等科研領域居全國領先水平,森林保護工作成效顯著。
森林病蟲害被稱為“不冒煙的森林火災”,危害比起火災有過之而無不及。對于研究院科技處主任丁珌來說,跋山涉水,深入森林考察病蟲害已是家常便飯,1992年進入研究院工作,她一直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堅持與這種“不冒煙的森林火災”做斗爭,一斗就是20年。她先后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科技部農轉基金、省重點科技計劃、省自然基金等項目33項,鑒定或驗收科研成果16項,并在《林業科學》等刊物上發表論文49篇,編寫了農村實用技術叢書《林木蟲害防治》,在森林保護方面戰績頗豐。
沿海防護林、濕地紅樹林害蟲綜合控制技術是丁珌主要的研究方向。紅樹林是陸地向海洋過渡的特殊生態系統,工業和藥用價值都非常高。丁珌主持紅樹林昆蟲群落及主要害蟲綜合治理技術的研究,弄清了紅樹林昆蟲群落的結構特征,掌握了其動態規律;探明了毛額小卷蛾等紅樹林主要害蟲;在國內首次探討麗綠刺蛾對海水浸泡的抗逆性;探討寄主植物的化學抗性機制。總結出的紅樹林主要蟲害綜合治理技術,防治效果達85%以上。該防治技術2007年通過鑒定,獲2009年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她還參與了紅樹濕地互花米草治理與紅樹林生態恢復技術的研究,通過觀測分析互花米草的生理生態變化及機理,首次系統地構建互花米草無公害治理和治理后紅樹林恢復的技術體系,總結出“刈割加旋耕法”,2009年通過鑒定,獲2010年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另外,她參與了沿海防護林木麻黃主要蛀干害蟲星天牛綜合控制技術的研究。經過長達8年的研究,系統地描述了木麻黃星天牛的危害特點及癥狀,建立起蟲情數據庫,構建出預測精度達85%的種群動態模型;首次研發出苦楝樹誘殺技術,研制了白僵菌粘膏,研究出寄生天敵長尾嚙小蜂,提出綜合控制技術,并在沿海木麻黃防護林建設中推廣應用。
在“不同木麻黃地理種源抗主要蛀干害蟲的研究”方面,她不間斷地研究13年,調查分析了49個木麻黃種源抗主要蛀干害蟲能力,劃分為絕抗、高抗、中抗、高感4個類群,并運用砂培法對難出根的絕抗種源進行催根,比水培法出根率提高了2.7倍。
通過主持或參與主要森林害蟲的研究,丁珌掌握了各樹種主要害蟲種類、生物學特性和發生發展規律,早期篩選出抗性品種,提出預防為主的蟲害預測預報技術,為主要害蟲防控提供了重要的決策參考。2002年,她被破格晉升為高級工程師;2010年獲第十七屆“運盛青年科技獎”,同年晉升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11年獲第十一屆“林業青年科技獎”。森林是她的戰場,她和戰友一起,在這個戰場上不斷取得勝利,衛護著那片綠色的和平與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