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晚,青海省科技廳廳長解源在西寧賓館接受《科技創新與品牌》記者采訪時說,青海在推動綠色發展的進程中,科技創新首當其沖面臨巨大挑戰,一方面需要轉變觀念;另一方面要立足實際使現有資源循環起來。解源的理解就是八個字“循環、生態、綠色、特色。”
巧合的是,當天上午閉幕的青海省第十二屆黨代會上省委書記強衛為青海定位的目標是“基本建成國家重要戰略資源接續地和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
在此次黨代會上,為青海未來五年區域發展定下了基調—“三區戰略”。省委書記強衛在黨代會報告中稱“全力建設國家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生態文明先行區和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
用解源的話說,如要概括未來五年青海科技廳如何用科技創新推動青海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前面提的“八字箴言”是最簡單的闡述,而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簡單化用心做”是解源所崇尚的做事方式。
8年在青海的歷練和生活,使他對青海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我是學自然地理的,8年前從北京的中科院來到青海。剛到這里,我就愛上了這個地方。人要有理想和擔當,我的專業在這種高原地區可以奉獻。”
“從資源的角度講,青海的很多自然資源是復合的,在柴達木地區,鹽湖資源形成鹽化工產業,這個產業具有產業鏈長、關聯度大、技術密集、產品附加值高、帶動能力強等等。具體來說,鉀,正好可以補充農業肥料使用,同時鉀的開發與西寧可以形成有色綜合利用產業鏈;而鈉具有更廣泛的用途,其開發的空間具有戰略性的經濟價值;鋰,未來的儲能材料,鋰電池的重要原材料,全國80%在鹽湖里,在產業上全國90%以上在青海;還有鎂,鉛鎂合金今后廣泛應用在汽車、家用電器、手機、航空航天等領域。加上我們的石油天然氣、煤,有色金屬的鉛鋅銅等等,環環相連,形成一個有機的循環產業鏈。”
“這樣就形成了鹽湖資源開發從鉀肥系列開發,擴展到鈉、鋰、鎂和硼的系列開發,而且為平衡其中開發產生的氯氣,已開始與煤和天然氣利用相結合,生產石油化工產品。有色金屬資源的開發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硫酸又與鹽湖硼資源的開發結合,生產鹽化工產品。形成了無機(鹽湖資源)、有機(石油天然氣、煤)、有色(鉛、鋅、銅)等礦產的綜合開發,以及它們在資源開發過程中的相互利用、相互支持的格局,構成了結構合理、組合優化、配置高效的循環經濟產業集群。”
“最終形成以鹽湖資源開發為核心,以鹽湖資源綜合利用開發為龍頭的鹽湖化工產業,以鹽湖鉀、鈉、鎂、鋰等資源深加工和有色金屬選冶為基礎的特色材料產業,以配套鹽湖資源開發為主導的石油天然氣化工、煤化工等產業,三大產業鏈有效融合的循環產業經濟體系。這樣就形成了西寧—德令哈—格爾木在青海跨區域循環經濟一體化經濟區,最終形成青海循環經濟的特征和特色。”
“說到綠色,這也是青海的一大特色。青海有4億畝草場,這是一個非常寶貴的資源,但是我們現在利用率非常低。比如說,牧民逐草而居,牧業還是傳統的靠天吃飯。我們這里有1000多萬頭牦牛,一頭牦牛長到經濟體重要4年的時間,傳統的放牧方式,牦牛夏天長膘,冬天掉膘,這樣的輪回,牧區經濟怎么能發展起來呢?”
“下一步,我們要對草場開發進行攻關,在農牧交錯的退耕還草地上集中攻關,解決人工種草的問題,結合短期舍飼育肥,通過種植、草飼料加工和科學合理喂養三個環節,支持舍飼育肥在經濟合理的時間內(比如2個月)使牲畜增重到出欄標準,迅速出欄。”
“青海還有一項很特別的資源,就是高原生態植物,像我們這里的枸杞,比寧夏含糖量和療效更好。我們這里的沙棘也是很具特色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高原草地上有一種叫做草原鼢鼠的,現在已經成了虎骨的替代品,而它的療效比虎骨還好。在高原草地上,草原鼢鼠對植被具有很強的破壞作用,但是我們經過生物性的開發研究,發現草原鼢鼠長期生活在潮濕低溫的環境中,它的基因中有抗風濕的因子,對它進行合理開發就能變害為寶,造福于人。”
解源說,在青海這塊寶地上,還有很多沒被發現的具有價值的資源。以目前掌握的資源,加上現代快速發展的技術,一件簡單的事情重復做用心做,會從中找到創新的路徑。這也是青海科技廳需要持續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