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正處在由傳統向現代過渡和轉型時期,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然而人類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在于人有精神需要,溫飽和富足不過是人類為獲得這一需要的一種前提。溫飽以后的人們應當更關注精神家園的構建,更關注人類自身的精神心理健康的構建和人格的健全發展。
王效道,1928年出生,山西壽陽人,1952年畢業于輔仁大學教育系,后先后在北師大、北京醫學院任教。于1979年在北京醫學院協同精神病學家伍正誼教授創辦高校首家醫學心理學教研室,并積極推動該學科在全國的發展,是醫學心理學學科教學體系的奠基人之一。就社會轉型期如何構建科學的幸福觀和健康的心理,本刊特地采訪了王效道教授。
王效道對于健康和心理健康這樣認識,他說:世界衛生組織有關健康的定義是“生理、心理、社會功能和道德品質的良好狀態”。也就是說,衡量一個人是否健康,必須從生理、心理、行為、社會等因素去分析,不僅看其有沒有器質性或功能性異常,還在看其是否有主觀不適應感和社會公認的不健康現象。據杜文東教授的定義,心理健康是以積極的、有效的心理活動,平衡的、規范的心理狀態,對當前和發展著的社會和自然環境以及自身內環境具有良好的適應和調控功能。
健康心理學的任務是按照個體不同年齡發展階段的心理、生理發展規律,通過各種有益的教育和訓練,以及家庭、社會的良好影響來培養和維護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社會活動能力,使人在學習、工作、生活、創造活動中保持心身健康,處于完滿康寧的狀態。
心理健康的評估標準包含適應能力、耐受力、控制力、意識水平、社會交往能力、康復力和道德愉快等方面。需要說明的是,有一部分社會化程度很低或具有反社會人格的成員,其行為嚴重背離社會道德規范,甚至出現反社會行為,沒有良知,沒有內疚,不知反省,沒有道德痛苦,是社會的不安定因素。盡管他們本身的心理仍處平衡,但不能認為其心理是健康的。
王效道原來攻讀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改革開放之初,醫學教育系統要增設醫學心理學,因為他讀教育系學過心理學,就被派去從事醫學心理學。進入這個領域,隨之愛上了它。王效道說:“人活著就要做點事。心理問題很重要,研究怎樣維護心理健康,現在是客觀需要。社會目前對心理醫生、精神科醫生的需求很大,所以我想這個工作是很值得做的?!?/p>
王效道已經84歲高齡,從教60年了,目前除了對于醫學心理學的興趣之外,還涉足社會心理、性心理、管理心理和心身醫學。近年來,協同中醫精神病學家李浩教授進一步完善“中華精神健康保障工程聯合會”活動,任聯合會常務副主席;組建“浩道悟踐心身整體健康研究所”,任研究員;與郭宏主任醫師、隋嫚秋博士合作辦“悟踐心身健康”工作坊,編著《悟踐心身整體健康觀》一書,并開展健康人生講座。
現在正處于社會大變革轉型期,我們應該如何營造一個更有益于心身健康的大環境和小環境?王效道說,要按照人類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心理屬性的統一法則,遵循人類共同的價值取向,遵循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自身和諧互動、動態平衡的和善相處規范,則可康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