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麝科所有種由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調整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即便如此,麝的生存現狀仍然不容樂觀,這一點四川省養麝研究所蔡永華所長深有體會。
記者:我國非常重視對麝的保護,出臺過相關法律法規,甚至提高了麝科的保護級別。這么多年過去,我國麝的生存狀況是否得到改善?
蔡永華:麝在歷史上種群數量非常大。我國是世界上擁有麝資源最多的國家,5種麝中,70%~80%都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湖北、陜西、甘肅、西藏等地區。根據1999~2001年全國麝資源專項調查報告顯示,我國麝共有6~7萬頭,不足上世紀的10%。其中原麝為4100~4900頭、林麝為28660~35000頭、馬麝為19300~23200頭、黑麝為5400~6500頭、喜馬拉雅麝為2300~2700頭,呈島嶼狀分布。
隨著麝被提升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社會的保護意識加強,各個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力度不斷加大,樂觀估計我國野生麝的數量目前仍能夠維持現有水平。但瀕危局面始終沒能從根本上緩解,森林的過度砍伐、人類活動面積的不斷擴大以及屢禁不止的黑市貿易依然威脅著麝的生存。
記者:我國對麝香市場的管控一直非常嚴格,對進行黑色麝香貿易的懲處也相當嚴厲,但依然沒能杜絕不法分子捕殺麝的行為。您認為原因何在?
蔡永華:麝香是一種非常珍貴的中藥材,盡管香料市場已經用人造或合成香料代替麝香,但對于傳統醫學,它依然廣泛運用于中醫和其他亞洲醫學中。傳統中藥片仔癀、安宮牛黃丸、麝香救心丸、六神丸等,都離不開麝香。為加強保護,國家僅允許7個品和8個廠家限量使用天然麝香。
由于只有雄麝分泌麝香,且每年僅分泌一次,產量本身就有限。再加上麝的自然棲息地急劇萎縮,數量越來越少,麝香產量遠遠不能滿足巨大的市場缺口,逐漸陷入了“越少越貴、越貴越捕、越捕越少”的惡性循環。居高不下的麝香價格常常令不法之徒對麝虎視眈眈,給國家的管理造成了巨大困難和挑戰。
瀕危的麝資源需要保護,珍貴的麝香難以滿足市場需求……怎樣化解保護和利用的矛盾,是蔡永華,也是許多野生動物專家和醫藥行業人士都在思考的問題。
1983年,經國家計委、科技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我國唯一從事專業人工養麝的公益型科研機構—四川省養麝研究所落戶都江堰旁,主要為發展人工養麝、滿足麝香巨大市場需求、保護中醫藥產業服務。研究所建成后,先后開展了麝的野外生態調查、遠程運輸、馴養繁殖、營養與飼養管理、疾病防治、活體取香技術、麝香加工保存和提高麝香產量等基礎研究。其中“人工麝活體取香”技術榮獲科技部發明二等獎,成功改變了幾千年來“殺雞取卵”式的資源利用方式,對麝的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通過麝的大規模養殖,既可滿足中藥產業對麝香的需求,又能保護野生麝資源。麝的人工養殖曾被認為是解決麝資源保護和麝香合理利用的理想途徑,人們對此滿懷憧憬。但實際情況是否同預期的一樣呢?
記者:既然麝香供不應求,為什么不通過擴大人工養殖規模來解決市場供需 矛盾呢?
蔡永華:一直以來國家為了防止野生種群受到威脅,始終不敢輕易放棄管理。我國一直對天然麝香實行定點(縣中藥材公司、省中藥材公司、中國藥材公司)計劃(每年下達準許收購數量)收購。由于獵殺野生麝取香的成本低、銷售價低,而人工養殖成本高,且國家、企業又將家養和野生麝香同價而論,養殖場一直無利潤可圖。計劃經濟時代,還能靠國家補貼免強維持,市場經濟后,飼養成本不斷升高,麝香價格卻漲幅不大,政府每年投入的科研經費僅夠滿足一半需要,剩下的一半只能養麝所自給自足。現在養麝場麝香的回報只有養殖成本的1/3,許多早期養麝場由于不堪重負不是倒閉就是轉型。但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我所已具備基本的擴大養殖規模的技術條件,不過仍然需要國家的政策支持和早期的資金資助。
記者:您之前講開放市場,這豈不是又給不法之徒可乘之機,到時候怎么解決野生麝的保護問題?
蔡永華:我所講的市場開放,主要是指希望市場根據現在麝香的供求關系,實現麝香價格的合理回歸,特別是在國際市場上高價銷售,這樣也能給養麝的單位創造生存的空間。當然,為了防止市場開放給不法之徒可乘之機,我們可以利用現在的各種高科技標記技術,對人工養殖所獲取的麝香進行標識和管理。
記者:人工養麝一直沒達到理想目標,主要的困難是什么?所里做了哪些努力?就目前的情況來說,虧損的問題是否有所改善?
蔡永華:目前人工養麝面臨的困難一個是市場開放問題,另一個關鍵問題是基礎研究方面的資金投入不足,沒法從根本上解決部分技術問題,以降低生產成本。四川養麝所這幾年一方面依靠發展其他行業扶持養麝,比如“以熊養麝”,但也不是長久之計。另一方面,我們也在積極地爭取科技部門的項目支持。
一直以來,國家的意見就是只保護,不再由國家繼續投入資金,提出“誰投資誰利用誰保護”的方案,鼓勵企業自己自足,鼓勵社會資金開展養麝,但虧本的產業誰愿意投錢呢?所以,養麝虧損的狀況始終沒得到有效改善。近幾年,我們也提交了許多相關配套政策的建議,正在等待有關部門的審核。
記者:研究所近年來取得過哪些創新成果?“十二五”期間,將會有哪些進一步安排?對于人工養麝的科學發展,您有什么建議?
蔡永華:在技術創新方面,研究所開展過現代人工繁殖技術研究,充分發揮優質種質資源,降低了生產投入成本。現正在研究培育優良種麝品系和高產麝香品系,并充分發揮其他院所的科研人才、實驗設施優勢,與學校、研究機構、企業廣泛合作,進行技術研究和應用推廣示范。
“十二五”期間,研究所將籌建中國人工養麝研究中心,著力打造人工養麝產業化技術平臺,開展關鍵技術攻關,積極推進產業化進程。隨著人工養麝熱潮的興起,我們還將著力為社會養麝提供技術保障和支持,推進養麝業產業化發展。
對于促進人工養麝事業的科學發展,我建議在人工養麝產業發展的初期,每年給予每頭麝或人工養殖麝香一定的投資額或補貼。另外,在有效標識和管理的情況下,適度調整人工養殖麝香的市場價格,對準許使用天然麝香的企業提價和配額使用人工養殖麝香。此外,還要積極開展聯合科研攻關,大幅度提高人工養麝的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