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版專業碩士教育是一種全新的出版教育模式,在生源、學制、培養目標等方面與學術型碩士教育有很大的差異,必須構建適合自身特點的培養模式。這要求明確學科定位、設置合理的課程體系、配備完善的“雙師型”師資、高度重視實踐實習的安排與管理。同時還需解決教材、教學方式、評價標準等迫切的現實問題。
關鍵詞:出版專業碩士;培養模式;構建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文化建設的重視,文化產業也得到迅猛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之一。出版業作為我國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日益繁榮。其快速發展使得從業人員不斷增加,對出版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續上升。數字出版和數字閱讀時代的到來,對出版從業人員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現實不容樂觀,出版單位經常感嘆缺乏人才、招不到可用之人,而編輯出版專業的畢業生卻往往不入出版單位的“法眼”,這凸顯了我國編輯出版教育與社會實踐相背離的尷尬。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為提高我國編輯出版教育的層次,改革和完善編輯出版專門人才培養體系,2010年國務院學位辦新增了出版碩士專業學位(MP),旨在改變出版專業人才培養數量不足、應用性不強的現狀,培養出適應現代出版業發展需要的高層次、復合型、應用型出版專門人才。出版專業碩士作為專業碩士學位中年輕的成員,且處于創立和發展初期,必然會出現諸多問題和困難。筆者認為,目前需要解決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構建出版專業碩士的培養模式,從而實現特定的培養目標。
一、突出應用與實踐:構建出版專業碩士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出版專業碩士教育目的是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并適應出版行業或實際工作需要的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這是它同本科教育和學術型碩士教育最大的不同,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起一套不同于出版基礎教育和出版學術教育的培養模式。
首先,出版專業碩士的生源結構和特點與學術碩士有很大的不同。從知識背景上看,除了一部分是編輯出版專業應屆本科畢業生和出版行業在職人員外,更多的是從中文、新聞等專業轉過來的,對出版及出版業一知半解。在人員構成上,則呈現出在職人員與應屆畢業學生交雜的情況,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不一。對于同樣的教學內容,有的學生認為過于簡單,有些學生則不易理解。這決定了出版專業碩士的培養要有更強的針對性,而不能采取學術型碩士“一刀切”的培養方式。
其次,出版專業碩士的學制是兩年,比學術型學位教育少了一年時間,還要減去教育部要求的半年實踐時間,在剩余的一年半時間里,要修完既定的學分,完成畢業論文及其答辯,時間是相當緊湊的。這要求出版專業碩士在課程設置、實習安排、評價標準等方面有適合自身學制的特點。
最后,專業碩士教育的最大特征是應用性和實踐性,培養的人才不是在專業領域,而是在應用領域發揮才能。所以它的培養模式要區別于學術型的碩士學位教育,要以學生的職業能力發展為核心來組織整個碩士階段的學習過程。所以,出版專業碩士應當產、學、研聯合培養,加大實踐應用性課程的比例,構建突出學科特點、適合實際需求的培養模式。
二、“就業為導向”的出版專業碩士培養模式的四個模塊
“研究生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研究生教育的過程的總和。① 專業學位碩士的培養,則是要在適當加強理論知識和基本研究能力培養的基礎上,堅持就業導向,突出職業能力模塊的培養。對于出版專業碩士來說,其培養模式應該主要包括學科定位、課程設置、師資配備和實踐實習的安排與管理四個方面。
1.學科定位
出版學的學科定位歷來眾說紛紜,分屬不明。這形成了出版專業在院系歸屬上多種多樣的現實。有的屬于信息管理系或信息管理學院,有的屬于新聞傳播學院,有的屬于文學院,還有屬于商學院的,研究生培養的承擔主體不明確,呈現出一種掛靠式的培養模式。這種培養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混淆了出版學科的專業特色,違背了專業設置的稀缺性和專有性,影響了學科的理念創新、學術創新,最終妨礙了專業的深度發展。所以,出版專業碩士的培養首先要解決學科定位的問題。在現代媒介融合的語境下,出版是一種具有媒介疊加性的綜合傳播活動,涉及圖書、報刊、影像、廣告以及各類新媒體,“大出版”已經初現雛形。這要求出版專業碩士教育要拓寬視野,積極開拓新的學科領域,打破所屬學院的藩籬,將各學科的力量整合起來,進行橫向聯合培養。作為一種以培養高級職業崗位人員的教育形式,為區別于其他學術型學位教育,高校不妨可以直接設立專業碩士教育學院,將專業碩士教育納入到統一的學院中,淡化學科分類,整合全校的相關師資,在重點進行專業教育的同時,進行全方位的培養,提升其綜合素質,提高其就業能力。
2.課程設置
專業碩士教育的課程設置是培養模式中一個關鍵內容,是學生掌握理論和專業知識,形成實踐能力的主要環節,相對于學術型碩士教育的課程設置,專業碩士教育的課程設置應該有自身的特點。
第一,出版專業碩士的課程設置應突出能力培養。出版專業碩士與出版學術型碩士的培養,其最大的區別在于專業碩士更注重應用知識的傳授與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因此,應減少純粹的理論課程,適當增加實踐課程,爭取能夠達到1:1的比例。同時采用“能力模塊式”的課程體系,使各門課程相互聯系起來,構成職業能力需要的知識體系。比如,在同一個學期中,利用專業課、選修課、輔修課、講座等多種形式,安排一整套“出版產業鏈”課程,從出版調研、選題策劃、編輯加工、圖書設計,直至市場營銷,這樣就使教學內容有較強的實用性和針對性,課程設置也有了機動性和靈活性,突出了出版專業碩士教學的應用性特征。
第二,出版專業碩士在課程數量的安排上,應該多于一般的學術型碩士教育。出版專業碩士在課程上是以接受知識和課堂訓練為主,科研訓練為輔,學習的任務和科研的壓力相對較輕,可以適當地多安排一些課程。例如英國一年制的出版專業碩士分為兩個階段的學習期:課程學習期和論文寫作期。在課程學習的9個月時間里,學生要學習12門課程,其中包括4門必修課程和8門選修課程。② 這種“高強度”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里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加符合國際化的碩士教育發展趨勢。
第三,出版專業碩士的課程設置應有社會即時性。所謂社會即時性就是在課程設置上體現出社會潮流,如計算機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數字出版趨勢,避免和出版行業發展實際相脫離。在目前主要表現為應加大數字出版的教學力度,增設一些適應數字時代出版業發展要求的新課程,比重不得少于總學分的四分之一。此外,研究生需要懂得一些版權技術等,并需要對數字出版物的制作,以及數字出版業的信息化商業運作模式有所了解。③
3.師資配備
出版專業碩士教育的課程設置需要充分反映出版的實踐性,注重學生職業實踐能力的培養。而實現這些教學目標的關鍵就在于師資力量的配備。在出版專業碩士教育的學科規劃中,師資選擇是一個關鍵點。出版專業是一個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教師若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只能使教學流于書本理論。因此出版專業碩士的教師最好是有著豐富的第一線工作經驗的教師,能夠洞察到出版業的最新發展。但現實是我國大部分從事出版教育的教員基本上沒有出版工作經驗,很多教師是剛從學校走出來的碩士、博士,或從相關專業如漢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轉過來的,缺乏對編輯出版的感性認識,容易讓課程學院化、空白無力。面對這種情況,可以采用“走出去”和“請進來”的兩種方式,一方面選派一些專業教師到出版部門兼職或實習,在實際工作中熟悉出版業務,了解出版動態,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另一方面可以采用特聘、兼職、客座教授等多種形式,聘請業界專家或領軍人物、出版骨干來講授出版業的課程,并通過定期舉行座談會、學術探討等活動,給教師提供業界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向,為學生的就業和專業發展提供必要的咨詢與幫助。必要時還可以采取協作式的研究生培養模式,以大學為主體,出版企業參與培養,并派出企業高級人員到大學講授課程,為大學和學生提供資助和實踐條件。目前已經有高校在試行這種制度,比如南京大學軟件學院和信息管理系,以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三方就開展了以數字出版為主要方向的軟件工程碩士的聯合培養工作。
4.實踐實習的安排與管理
前文已經提到,專業碩士學位教育需要安排至少半年的實踐實習,也就是說學制有四分之一時間要求學生進行實習實踐活動,目的是在實習中提高學生的工作水平,為逐步適應社會工作、干好事業打下基礎。出版專業具有非常強的社會實踐性,復雜性、開放性、應用性的特征明顯,其實際工作內容在不斷地變化和擴充,對職業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實踐實習的安排與管理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傳統的實習安排中,主要是“放羊”式散養,沒有一個“學生——實習單位——學校”三方有效的協作機制,對各方的責任、義務、權利也沒有明確的約定,一般只是在實習聯系之初和實習結束之時,學校與實習單位進行信息交流。④這種狀況存在諸多不足,比如實習的專業性內容不強;實習指導老師沒有積極性和主動性,指導乏力;實習學生自由散漫,實習的動力、壓力不夠等,這些都造成了實習效果很不理想。
具體到出版專業碩士的實習,要達到良好的效果,可以采取兩個方法。首先是“雙導師”制度的實行。校內指導老師側重在理論上的指導,而校外指導老師(即實習單位指導老師)則強調實踐工作能力的指導,兩者之間既有分工也有合作。這樣既能使學生得到專業化、職業化的業務指導,提高工作能力,又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實習情況,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又能使專業教師不斷發現新的問題、積累教學案例、豐富教學內容。其次是建立專業碩士實習基地或聯合培養基地。這方面,出版碩士教育具有天然的優勢。目前,我國開設出版專業碩士教育的14所高校中,絕大多數都有大學出版社,這些大學出版社的存在為出版專業碩士實習實踐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雙方可以建立長期的合作機制:出版社長期接受畢業生的實習,而理論水平高、業務能力強的教師也可以作為實習單位的技術顧問,開展合作研究。一方面學生可以在業務指導老師的“傳幫帶”中鍛煉自己,另一方面也可以改變出版業界輕視理論、忽視研究的不良風氣,達到雙贏的效果。
三.出版專業碩士培養亟待解決的三個問題
目前出版專業碩士培養中存在的問題來自于不同方面,但從教學角度進行分析,有幾個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1.教材問題
由于出版專業碩士教育掛靠式的性質,目前全國還沒有一套完整規范的專業教材。基本上是因師設課,各行其是。在教學中,各高校依據自己的師資力量制定教學計劃,設置專業課程,然后結合本校學科優勢和專業側重,開設選修課程,這就造成了對教材的選擇比較混亂。所以目前的一個當務之急就是組織有關學者、專家認真研究,盡快出版一套高水平的出版專業碩士的核心課程教材。這套教材可作為通用。另外還可根據學校特色和優勢,自編突出應用性的教材,使教材更具針對性。
2.課堂教學問題
因為出版碩士教育的生源多元化,學科背景、知識水平差異很大,所以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容易出現有的學生認為過于簡單,有的則難以理解的問題;應屆畢業、無工作經歷的學生理論水平高,求知欲強,但動手能力差,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欠缺;而有工作經歷的學生則輕視理論,閱讀文獻少,學習態度一般。面對這種新情況,如果還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課堂氛圍和教學效果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因此要摸索出一套適合出版專業碩士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國外出版碩士教育中常用的案例式課堂教學法值得借鑒。
3.評價標準問題
目前教師在評價學生時主要參考的是學生的課堂表現與考試成績,但這與出版專業碩士教育“重實踐”的傾向相悖。一個考試成績好、理論水平高的學生是否就表示工作能力強,具有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了呢?按照常識,答案往往是否定的,“紙上談兵”的事例比比皆是。所以這涉及考核標準和評價體系的問題。此外,出版專業碩士的畢業考核,是否使用傳統的論文形式呢,這都值得商榷。傳統寫作論文形式的評價簡單直觀,適用于學術型的碩士教育,但未必符合專業碩士教育的現實。筆者認為出版專業碩士學位論文類型可以多樣化,包括學術理論、畢業設計、調研報告、案例分析等,甚至可以是網站架構、圖書實物等。這樣更有利于突出出版專業碩士教育的學科性質和培養方向。
當今社會,出版業的體制變革劇烈、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加之數字化浪潮的沖擊,對出版高級專門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出版專業碩士教育應時而生,無疑是適應出版事業發展的良好開端。但出版專業碩士教育才剛剛開始起步,培養模式還處在摸索階段,學科構架、課程設置、師資配備和教學方法上尚存在很多不足。但只要勇于探索,這些問題都能夠得到積極的解決,使出版專業碩士教育走上良好發展的軌道。
(曾建輝系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編輯出版專業講師;周霞系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
注釋:
① 胡玲琳.學術性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特性比較[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4):22.
② 何妍,葉新.中英出版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比較研究[J]. 出版發行研究2009(7):41.
③ 編輯之友編輯部.如何實現出版與教育的有效對接[J].編輯之友2010(11):18.
④ 陳美球,黃賢金,周丙娟: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本科畢業實習校內外“雙導師”機制的構建與應用[J]. 高教論壇.2009(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