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一稿多投是國內編輯出版行業和學術界研究、討論的一個重要話題,國內相關研究經歷了起步、緩慢發展和快速發展三個階段。其內涵可以從強調行為、強調結果、強調時間限定、強調時間限定或獲得準許等不同角度作出界定并有效區分相關概念;其外延可以按目的、出版行業認同、投稿形式、內容結構等作出不同分類;其成因涉及出版者、作者、編撰互動、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因素。
關鍵詞:一稿多投;概況;內涵;外延;成因
一、一稿多投的研究概況
一稿多投是報刊、圖書等知識、資訊傳播媒介編輯出版中的一種常見現象,并伴隨著傳播媒介的迅猛發展而愈演愈烈。長期以來,人們對此現象及其發展態勢爭論不斷,渺無定論。截止到2012年4月,利用百度和Google搜索引擎搜索的“一稿多投”相關資訊記錄分別達到210萬條、220萬條,利用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CNKI)進行“一稿多投”的全文搜索和主題搜索,分別獲得記錄38782條、2458條。通過CNKI獲得的相關主題文獻包括573篇論文和1885篇非論文文獻(指涉及一稿多投的稿約、聲明、公告等),文獻分布廣泛,基本覆蓋各大學科門類和眾多具體學科領域。可以說,一稿多投已經成為社會公眾和學術界研究、討論的又一個重要話題。
據CNKI提供的文獻記錄,國內關于一稿多投的相關探討發軔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經過30多年的發展,相關研究不斷深入,成果不斷增多,專業化程度不斷提升,可以分為起步(20世紀80年代)、緩慢發展(20世紀90年代)和快速發展(2000年迄今)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的探討視野比較狹窄,集中于對一稿多投現象的批評與辯護,成果數量較少且普遍篇幅不大,論述比較簡單。在第三個階段,對于一稿多投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討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發表相關論文,文獻數量超過歷年總和的75%,尤其是體現業界實踐探索水平的非論文文獻數量從2005年開始超過論文數量并逐年遞增。此階段的研究視野更為開闊,研究選題更加廣泛,研究內容更加系統,法學、編輯學、情報學、傳播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多種學科的理論方法和不同的價值立場在眾多研究中體現出來,有組織的合作研究與協同攻關頻繁出現,不斷產出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研究的專業化程度和質量水準有所提高。
總的來說,相關研究在方法上以文獻研究居多,實證研究較少(不足10篇),規范嚴密的量化研究尤其少見,研究內容緊緊圍繞如何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解決一稿多投的問題,主要涉及如何認識一稿多投、如何厘清其范圍與類型、成因如何、應持何種價值態度或立場、如何防范處理等不同方面,以此構成了一稿多投研究的多個向度。
二、一稿多投的內涵分析
關于一稿多投的定義并未獲得統一的認識,依據定義側重點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一是強調行為——多次投稿,從廣義上界定為著作權人將同一作品的同一項使用權授予多家使用單位的行為,①而不考慮是否符合規范。狹義的界定則僅指不符合規范的行為。二是強調結果——多次發表。國際學術界的主流定義屬于這種情況,國內學者的類似見解認為“多家刊物發表”是狹義的理解,是大多數讀者、作者和編輯理解的一稿多投行為。②三是強調時間限定——發生于禁止期限內。有研究者定義為在法定或約定的禁止再投期內將同一文稿或內容基本相同的文稿同時或先后投向兩家或兩家以上媒體的行為。③四是強調時間限定和獲得準許。認為一稿多投有一定的時間和條件限制,并非所有的同一文稿投向不同期刊的行為都屬一稿多投。一稿多投發生于著作權法規定的30日或雙方另有約定的時間之內,在沒有收到是否被錄用通知之前另投他刊,或已收到錄用通知且不撤稿的情況下另投他刊。這一定義與教育部、科技部等政府部門規章的界定基本一致。
第一種強調行為的廣義定義指征的是最廣泛意義上的一稿多投現象。其狹義定義按照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實際上是與強調時間限定和獲得準許的第四種定義等價的。第二種定義以行為導致結果為由,將一稿多投的行為等同于一稿多發的結果,從這一定義出發,人們甚至于將一稿多投與一稿多發、重復發表等混為一談。第三種定義與第四種定義均強調多次投稿行為的合法性問題,區別在于前者僅強調時間限定,后者同時強調獲得準許的程序性要求。有研究者進一步提出了惡性一稿多投的概念,特指作者采用隱瞞、欺騙等手段導致作品被多家期刊發表的惡劣行為。④
基于不同的概念理解,研究者提出認定投稿行為是否屬于一稿多投有一些基本的認定要件,提出了三要件說(同一或相似作品,同一權利,同一時期)、四要件說(相同作者,同一論文或其不同版本,故意多投,編輯未知)。為了有效防范一稿多投和重復發表,CNKI“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將同一作者不同文獻文字重合度大于40%的界定為學術不端,重合度在90%以上的為一稿多發,重合度在40%以上、90%以下的為疑似自抄,不同作者的文獻重合度在40%以上的為疑似抄襲。還有研究者提出了判定一稿多投和重復發表的新標準:不重復的內容不能構成一篇完整的論文。⑤
從行為和結果的關系出發,可以對一稿多投、一稿多發和重復發表作出有效區分。研究者一般認為一稿多投、一稿多發有著根本區別,投而未發的現象普遍存在,難以被編輯部和讀者發現,其危害微乎其微。⑥事實上人們往往是在多發結果發生之后才能發現作者的多投行為,且多發未必一定是多投的結果,⑦因此二者是相互交叉的關系。而一稿多投可以導致重復發表,但不是所有的一稿多投最終都會引起重復發表,也不是所有的重復發表都由一稿多投引起,二者也是相互交叉的關系。一稿多發和重復發表都強調多次發表的結果,但前者指同一文稿或其基本內容多次發表,后者包括全部重復和部分重復多次發表,可見重復發表包含一稿多發。三者關系可圖示如下:
三、一稿多投的范圍及分類
國內對一稿多投概念外延的把握經歷了一個由混沌而逐步澄明的發展過程。早期的一稿多投實際上將多投與多發混為一談,由多發的結果被發現引發對多投行為的批判,凡出版物的多投現象基本囊括其中。后來,隨著對一稿多投的批判與反批判、辯護與反辯護的持續深入,探討的范圍逐步縮小。首先是通稿作為新聞傳播的專門術語被排除在外,繼而是圖書出版的多投是否合法以出版合同為準,最后,由于普通文章和學術論文的性質存在很大差異,普通文章只需編輯或出版商同意即可多投多發和重復發表,而學術論文的一稿多投多發、重復發表則被視為自我剽竊、自我抄襲的學術不端行為。
按一稿多投的不同表現可以進行不同的分類。一是按目的分兩類(接到錄用通知主動撤稿不造成一稿多發的多投,有目的有計劃的多投⑧);二是按出版行業的認同分三類(作者署名順序變化,半數以上內容相同,題名變化⑨);三是按投稿形式分四類(一稿同時多投,一稿交叉投寄,一稿多次投寄,一次批發多稿⑩);四是按內容結構分五類(完全相同型、支解型、改頭換面型、組合型、語種變化型);五是按投稿內容、作者署名、投稿時間分五類(同一篇文章多投,改變題名和作者順序多投,隔一段時間的多投,70%以上內容已發表,已發文章重新投稿);六是按多種表征分六類(完全一樣,略作修改,作者人數不同,署名不同,標題不同,譯文或署著者名或譯者名)。據調查,一稿多投中直接拿來式的同稿多投最為常見,對內容結構作局部調整和包裝的也比較多,作者再次投稿普遍發生在期刊約定的時限內。
從促進學術交流和信息傳播出發,研究者提出有些一稿多投行為應認定為合理。有的研究者將此范圍認定為從不同角度對同一組資料的研究、不同文字語種發表、在內部資料與正式刊物上分別發表。有的認定為同一作品出版權的不同部分轉讓給不同的對象、間歇性地每次投一家。教育部、科技部頒發的學術規范則根據國際學術界的主流觀點認定為會議紀要、疾病的診斷標準和防治指南、有關組織達成的共識性文件、新聞報道類文稿,以及在一種雜志發表過摘要而將全文投向另一種雜志,充實了50%或以上數據的學術論文并自引,論文在同一種期刊不同版本上再次發表,已發非英語文字論文在國際英文學術期刊再次發表,內部資料刊登后再在公開發行的刊物上發表等。
四、一稿多投的成因剖析
一稿多投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期刊出版者方面分析,包括信息不暢通、出版長時滯等。問卷調查顯示半數以上的期刊沒有明確的審稿終止時間,各類期刊都存在審稿回復延期的現象。從作者方面分析,包括功利驅動投機取巧、缺乏投稿的規則性常識胡亂投稿、定位不準多投以增大命中率、追求時效性、學術倫理意識淡薄等多種情況。
從編撰互動角度分析,作者與期刊編輯部之間存在信息的嚴重不對稱。作者投稿之后無法及時知曉稿件的處理情況,編輯部也往往采用免責聲明推卸編審結果公開或告知的責任,作者只能被動等待并且經常等待無果。
從社會環境影響方面分析,一是學術評價體系不合理。強制性的學術人才評價機制要求作者快發多發論文,重數量而輕質量,迫使體系內的成員以不正常的手法來應對量化考核。二是客觀上存在有限的期刊資源與發表論文的龐大需求之間的矛盾。三是法律規定和科研規范缺失。著作權法沒有對一稿多投作明文禁止,約束力不強,同時我國科研規范和學術倫理建設起步較晚,存在種種規范性缺失,難以對學術失范、學術不端行為形成有效約束。四是技術手段的進步助長了一稿多投行為。隨著信息技術時代計算機網絡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作者通過發送電子郵件投稿已經取代了郵寄投稿方式,低成本高效率,從技術上為一稿多投的蔓延提供了極大便利。
(作者系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編輯部主任,副研究員)
注釋:
① 常青.怎樣理解“一稿多投”?[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1991(2).
② 王桂珍.關于一稿多投的法律思考[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
③ 湯代國,喻俊.一稿多投、重復發表情況分析及防范措施[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1(3).
④ 李飛躍.期刊編輯部應對惡性一稿多投的策略[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⑤ 湯代國,喻俊.一稿多投?重復發表情況分析及防范措施[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1(3).
⑥ 曾果果,劉宇.反思國內學術期刊失范之“一稿多投”[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8).
⑦ 劉延玲.“一稿多投”的背后——從“一稿兩投”“一稿多投”到“一稿多發”“重復發表”[J].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11(1).
⑧ 邱亮斌,曾喬松.也談一稿多投及其防止對策[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1999(2).
⑨ 許傳桂,張秀麗.淺議網絡時代一稿多投與科學道德建設[A].2008年第四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論文集[C].2008:489-493.
⑩ 尚莊.圖書館學情報學論文一稿多投現象透析[J].新世紀圖書館,2005(3).
(11)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學風建設委員會.高等學校科學技術學術規范指南[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12)《材料保護》編輯部重要公告(Ⅱ)——關于一稿多投的處理[J].材料保護,2004(3).
(13)張玉芳.一稿多投不容忽視[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1993(3).
(14)薛萬新.圖書館學期刊一稿多投14例的比較分析[J].圖書館雜志,2000(2).
(15)許傳桂,張秀麗.淺議網絡時代一稿多投與科學道德建設[A].2008年第四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論文集[C].2008:489-493.
(16)趙群.從《著作權法》看“一稿多投”[J].中國農業會計,1991(5).
(17)郭志新.醫學期刊審稿回復期限與一稿多投時間的界定[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