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建設武漢區域金融中心是湖北跨越發展和支撐中部崛起的重要戰略選擇,武漢具有建設區域金融中心的有利條件,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要將武漢建設成為區域金融中心,需要創新建設思路,堅持有所作為,通過經濟發展夯實金融中心成長基礎,結合區位優勢形成錯位發展,借助資源和政策形成特色金融,推動區域金融中心早日建成。
關鍵詞:區域金融中心;錯位發展;特色金融
一、武漢具備建設區域金融中心的有利條件
區域金融中心的形成需要一定支撐條件和基礎,雄厚的經濟實力、寬松的制度環境、良好技術支撐條件以及未來的發展空間是區域金融中心形成的基礎條件。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武漢基本具備建設區域金融中心的條件。
(一)重大發展戰略機遇疊加,武漢區域金融中心建設政策環境持續優化
為了重新定位湖北在國家經濟中的地位,國家出臺系列支持湖北作為中部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的政策,批準武漢城市圈的“兩型社會”建設試驗和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提出要將武漢建設成為中部中心城市。國家系列鼓勵發展政策的匯集,將極大優化武漢建設區域金融中心政策的環境。尤其是國家明確武漢作為中部崛起的龍頭城市,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正積極籌劃建設我國經濟增長的“中三角”,合力打造我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力爭實現與國家長江經濟帶經濟發展規劃對接。作為關鍵節點上的武漢,沒有強大的金融資源動員能力將難以承擔歷史的重任,武漢金融地位的提升和發展環境持續優化毋庸置疑。
(二)湖北跨越發展與武漢區域金融中心建設同步,具備互利共贏的基礎
為了實現在中部率先崛起,湖北制定了跨越發展戰略和“兩圈一帶”發展規劃,跨越式發展就是在科學發展觀引領下的快速發展、高水平發展、超常規發展、均衡發展、可持續發展。跨越發展過程中沒有金融支撐是難以形成,跨越發展成果將給金融業帶來豐厚的回報,區域金融中心建設與跨越發展結合是能實現互利共贏的。湖北省“兩圈一帶”發展戰略中,武漢城市圈作為發展的龍頭,金融發展腹地廣闊基礎良好,2010年武漢城市圈GDP達到了9505億元,約占全省GDP的60.14%。建設區域金融中心不僅能實現金融業武漢城市圈的植根,也能獲得向新興增長區域擴散的基礎,為金融業持續發展盈利創造機會。能否將自身的發展與湖北的發展藍圖結合將成為影響各大金融機構在下一階段競爭中勝出的重要籌碼,集聚武漢將成為各大金融機構獲得新優勢的戰略選擇。
(三)發展成就顯著,武漢區域金融中心建設基礎堅實支撐強勁
湖北省經濟發展基礎良好,為武漢區域金融中心的建設創造了條件。2010年,全省完成生產總值15806.0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9年增長14.8%,連續7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到2010年湖北人均GDP達到27339元,按照年末匯率計算已經超過4000美元,正處在個人金融消費需求快速上升階段。湖北有七大產業產值超過千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成就顯著,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10.8%。“十二”期間,湖北要力爭推動電子信息、汽車、石化、裝備制造、食品5大產業年主營收入跨越5000億元。產業金融、科技金融和消費金融的發展將獲得強勁的支撐,發展空間廣闊。因此,金融業集聚武漢具有強占發展制高點的重要戰略意義。
(四)國際化程度穩步提高,金融中心建設外部環境正在改善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湖北經濟發展的國際化程度正在穩步提高,為利用國際金融資源推動武漢區域金融中心建設創造了條件。湖北近年來引進了一大批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優勢項目,產業層次和國際競爭力得到有力提升。截至2011年末,全球500強企業落戶湖北已經超過90家;沿海產業發展逐步向內地轉移,大批外向型企業落戶湖北,加上東西湖物流保稅園區和東湖高新區保稅區的建設,空前提升了湖北經濟的外向程度;2010年,湖北省外貿進出口總值累計259.1億美元,比2009年增長50.2%,其中出口144.4億美元,增長44.7%;進口114.7億美元,增長57.7%,進出口總值和增速均位列中部首位,對外貿易快速發展使湖北與世界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經濟國際化程度的提升,不僅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更加廣闊的空間,也為集聚武漢的金融業發展國際業務贏得更多業務機會和空間,武漢建設區域金融中心的國際環境正在改善。
(五)金融產業基礎良好,區域金融中心雛形具備
經過多年的發展,湖北省成為中部地區金融業比較發達的省份,武漢市因其獨特的區位優勢,逐步發展成為中部金融產業機構的聚集地,中部地區金融中心的雛形初具。截至2010年末,湖北共有銀行業法人機構140家,分支機構6842家,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達25562億元,包括蘇格蘭銀行、匯豐銀行、法國興業銀行、東亞銀行、瑞穗銀行等在武漢設立分行,武漢已經成為外資銀行在中部地區的集聚地;武漢證券投資機構的集聚,無論是融資渠道還是融資規模,都體現出區域金融中心的特點(見表1)。國內金融后臺服務中心大量集聚武漢,到2011年末武漢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金融服務后臺中心。金融軟實力影響逐步擴大,武漢金融博覽會已成為繼北京國際金融論壇和上海陸家嘴金融論壇之后有影響的全國性金融論壇。武漢建設中部金融中心的優勢是中部其他省會城市無法比擬的。
湖北省經濟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具有良好的基礎,武漢金融中心的建設已經初具規模,下面應該做的工作將是利用湖北跨越式發展帶來的機遇,加快金融產業集群的培育與發展,為湖北早日成為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創造條件。
二、武漢區域金融中心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困難
武漢具備建設區域金融中心的條件,但要真正建設成功還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如果不能解決這些現實問題,區域金融中心的建設和支撐中部崛起的目標就無法實現。武漢在建設區域金融中心過程中所面臨困難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湖北GDP增速快,但質量不高會對金融中心的形成產生離散作用
1978—2008年湖北省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8.3%,但GDP增長速度為10.5%,投資驅動的粗放式經營模式非常明顯;湖北發展過程中面臨缺煤、少電、短氣的現實約束,受能源資源價格持續上漲的影響,未來發展成本將急劇上升,經濟發展績效存在下降的風險。省內各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失衡,城市和鄉村二元經濟機構依然存在,武漢一城獨大,縣域經濟不強使得金融產業發展的空間有限。金融業流動性非常強,并以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來獲得盈利的空間和成長機會,如果湖北不能提高經濟發展質量,面對國內日益激烈的競爭,會對目前已經植根武漢地區的金融業產生影響,動搖在武漢發展的決心和信心,并向國內其他區位轉移。
(二)湖北城市群經濟競爭力不強影響對金融產業集群的吸引力,削弱武漢作為區域金融中心的凝聚力
作為區域金融產業集群的棲息地,城市群的競爭力將影響到區域經濟的競爭力,沒有強大城市群支撐,區域金融中心是難以形成的。武漢建設區域金融中心的支撐基礎是武漢城市圈,但武漢城市圈的發展受到嚴峻的挑戰,在中部地區存在與領先者差距拉大和與追隨者差距縮小的風險。2010年,中原城市群GDP總共13507億,而武漢城市圈GDP總共9507億,與鄭州城市圈的差距在4000億,而在2002年武漢城市圈的GDP是領先的。盡管湖南的長株潭城市圈GDP總量與武漢城市圈有一定差距,2010年GDP已經達到6715億,而且湖南有一批具有經濟實力比較強地級市支撐,未來發展潛力巨大;而安徽皖江城市群2010年的GDP總規模達到7515億元,并依靠承接沿海的產業的轉移,增長的速度非常迅猛。城市群的發展的不僅影響到區域經濟發展的后勁,也會對區域內的金融產業集聚產生影響,當其他的城市群的經濟實力在不斷增強的時候,不排除武漢的金融產業會向其他城市群的龍頭城市集聚。
(三)國內區域金融中心建設競爭日趨白熱化,建設區域金融中心難度加大
區域金融中心形成有兩條有效途徑:一種是借助歷史和特殊事件等偶然性因素形成,依托當地實體經濟的發展,吸引金融企業集聚而形成;另一種是依靠國家相關扶持性政策,政府根據經濟發展戰略進行空間布局,給予相對寬松靈活的產業政策進行發展配套,引導金融企業的選址和投資[1]。北京、上海、深圳因政策和歷史原因已經逐步成長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區域金融中心,武漢與這三大金融中心相比差距明顯(見表2),這些金融中心目前對金融資源的吸附能力巨大,并可能在未來對武漢金融資源集聚產生影響。除了擁有絕對實力的北京、上海、深圳外,國內還有90多個城市提出要建立區域金融中心,實現金融產業的集聚,其中包括中部的鄭州、合肥、長沙,以及重慶,成都等,這20多個城市各有競爭優勢,競爭空前激烈,武漢建設區域金融中心,實現“中原突圍”難度很大。
(四)區域金融產業集群發展水平有待提高,金融創新和服務能力有待增強,與國際接軌不夠
武漢地區的金融業目前主要從事傳統存貸業務,高盈利的中間業務發展相對滯后,加上傳統金融業務發展歷史悠久,業務創新程度不高,競爭過于同質化,經營業績不高[2]。新興金融業態發展不足制約了武漢金融業發展水平的提檔升級,截至2010年末,湖北省實際運營的創業投資及管理咨詢公司僅70家,管理的創業投資資本近80億元,而深圳全市共有私募基金300多家,管理資本達到2500億元人民幣,其差距可見一斑。因湖北金融業多從事傳統金融業務而業績不高,2010年湖北金融產業增加值530億元,僅占全省GDP增加值的3.35%,武漢市在中國金融GDP前十名的城市中名落孫山。此外,外資銀行在武漢集聚不夠,規模太小無法產生輻射和示范效應,無法與上海等外資金融機構發達城市相比,很難實現金融發展與國際同步,制約了武漢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提升。
(五)高端金融人才短缺,人力資源亟待優化,硬件尚需進一步改善
現代金融業服務技術科技化程度高,隨著家庭銀行、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新興業務的迅速發展,金融業經營模式逐漸從傳統實體經營向虛擬網絡經營發展轉變,金融創新涉及領域廣、知識面寬,具有集人才、技術、機構、網絡、信息、資金和信譽于一體的特征,是金融領域的高技術產業。它需要一大批金融知識面廣、業務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既懂會計核算、又會經營管理的頂級人才,沒有高素質的人力資源隊伍和硬件條件是難以適應發展的需要[3]。而武漢金融從業人員多是從傳統業務中轉移過來的,人員素質與實際發展需要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盡管武漢這些年基礎建設取得巨大的成就,但硬件基礎與金融中心建設差距還很大,需要進一步改善才能跟上建設的需要。要把武漢真正建設成為區域金融中心,必須正視武漢存在的不足,只有通過創新發展思路和手段,才能最終實現。
三、創新武漢區域金融中心建設的思路
要把武漢建設成為區域金融中心,更好服務地區經濟發展,就需要結合武漢金融產業發展的現狀,在正視劣勢的基礎上,發揮優勢力爭早日實現戰略目標。建設武漢區域金融中心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創新發展思路,堅持有所作為,優化金融中心形成的環境
考察世界金融中心的形成,經濟基礎和市場力量是金融中心形成的關鍵,但并不意味著政府不能對金融中心的形成產生影響。為了促進金融中心的形成,政府可以通過制定系列優化金融發展環境的政策,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并積極引導金融資本的流向,通過金融市場的發展,實現金融產業集群的集聚,促進區域金融中心的形成(見圖1)。金融業發展的核心是信用,優化金融環境最重要就是信用體制的建設與誠信文化的培育,地方政府應該結合武漢和湖北的實際,就是要大力培育信用文化和理念,強化金融法律制度,用信用和法制來推動武漢區域金融中心的建設,改變政府重引進、輕服務的做法,以政府積極主動作為來推動區域金融中心的建設[4]。同時,湖北地方政府還應該與中部其他省份進行金融發展協作,優化區域金融發展環境,在中部形成支持武漢金融中心建設的合力。
(二)加快經濟發展,優化經濟結構,以發展質量的提升來夯實區域金融中心形成的基礎
要加快武漢區域金融中心建設的步伐,必須改善湖北經濟發展的水平和質量,經濟質量提升和總量的增加,不僅能創造更多金融需求還能增加金融資源的有效供給,借助經濟發展拉動高品質的金融供給,以市場力量來引導金融機構在特定區域的集聚,奠定金融中心形成基礎。區域經濟高質量的持續增長,能促進政府進一步改善職能,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能力,能起到優化環境和培育金融市場的作用(見圖2)。在武漢區域經濟建設過程中,要增加湖北經濟總量并進一步提升經濟質量,優化經濟機構和布局,以金融需求的擴大和多層次資本需求形成拉動區域金融業的發展,奠定區域金融中心形成的基礎,同時實現金融業盈利與湖北經濟發展互利共贏。
(三)因地制宜,錯位發展,結合湖北經濟的優勢發展特色金融服務,形成武漢區域金融中心形成的獨特優勢
武漢地區金融中心建設過程中,要利用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建設的契機,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推動科技金融創新,利用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政策優勢打造資本特區,形成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相適應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將東湖高新區資本特區要發展成為金融機構總部、區域總部和監管中心聚集地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科技金融創新發展示范區,加速金融資源集聚并推動區域金融中心的建設;利用武漢市兩型社會建設,結合低碳環保理念的推行,大力發展的低碳金融和綠色金融,強占發展的先機;將湖北的水資源優勢與國家大力發展水利的機會,充分把握好水資源作為未來戰略資源的難得機遇,大力發展水利金融,豐富武漢地區金融中心的內涵,形成武漢的特色。武漢區域金融中心建設過程中要揚長避短,錯位競爭以特色尋求優勢,通過發展彌補競爭能力的不足。
(責任編輯:陳薇)
參考文獻:
[1]麥金龍·羅納德.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與資本[M].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1988.
[2]戈德史密斯·羅納德.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M].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1990.
[3]殷興山.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下的穩健貨幣政策[J].武漢金融,2011(1):4-7.
[4]沈軍,白欽先.金融結構、金融功能與金融效率——一個基于系統工程的新視角[J].財貿經濟,2006(1):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