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每當我讀到一線記者那些從“土”里“刨”出來的新聞時,心靈就會不時地被觸動著。作為一名夜班編輯,我被一組報道持續感動著的時候是不多見的。
回顧以往的一些新聞報道,大都來源于會議,變身于材料,這樣的東西往往也是晦澀難懂的,更談不上可讀性了,編輯自己都不愿意看,何況讀者?于是,我們辛辛苦苦制造出來的“產品”,其與生俱來的傳遞信息的功能被逐漸弱化了,長此以往的結果只能是讀者的大量流失,使得像我們這樣的主流媒體被逐漸邊緣化。
如今,“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開展讓這一現象有了很大的轉變。記者“下”去了、新聞“上”來了,作風接了“地氣”、作品也有了 “人氣”。現在的我每天都期待著能夠欣賞到更多“走轉改”欄目中的稿件,有機會編發這樣一組新聞報道,讓我心中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漸漸地,我們的版面內容由于“走轉改”活動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報紙的讀者由于“走轉改”活動變得多了起來,群眾與我們的聯系由于“走轉改”活動變得緊密了起來。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在鍛煉了記者隊伍的同時,也讓像我一樣的夜班編輯們經受了洗禮,感受了變化。那么,在被感動的同時,夜班編輯應怎樣參與到這場充滿挑戰與魅力的活動中去呢?
我認為,其實編輯也需要走下去,走下去了,我們才能真正感受到老百姓的苦辣酸甜,才能真正了解他們的所盼所需,這樣我們在編寫稿件時就能感同身受,就能增強新聞報道的感染力,從而拉進與讀者心靈的距離;編輯一定要改掉浮躁的工作作風,作風踏實了,作品才能踏實。要樹立起科學的新聞觀,用客觀嚴謹的視角去發現新聞,解讀真相,正確引導輿論,為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出一份力。在改變文風的實踐中,我們更要以身作則,帶頭垂范,用樸實的語言、清晰的邏輯、生動的事例雕刻出鮮活的作品,以饗讀者。
另外,編輯在值夜班時還要具備時效意識、把關意識、包裝意識、還原事實的意識以及主動溝通的意識。首先要有時效意識。當前方記者傳回稿件后,夜班編輯要盡可能在第一時間選用,不能讓風塵仆仆“趕”回來的新聞稿在我們手里放“蔫”了,一定要讓新聞帶著“露珠”見諸報端。其次是把關意識。一篇新聞報道的差錯率直接影響著它的公信力,編輯要竭盡所能降低報紙在文字方面的差錯。還有,要判斷一些報道中所涉及的對某一事件或現象的解決方法是否帶有普遍性、全局性,要判斷基層一些反映問題的內容是否適合公開發表等等。對于不適合見報的,編輯應有意識地將其推薦到內參上,為高層的決策及有關政策的出臺提供科學的參考。第三就是包裝意識。所謂“包裝”其實就是為了強化稿件的宣傳效果,最大限度地釋放它的新聞價值。如夜班編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采取配圖片、加短評等方式去打造一篇好作品。要是遇到幾篇在內容上有一定關聯度的稿件,像保障房建設、農牧民增收、弱勢群體生活的變遷等等,還可考慮組合起來做成專題欄目,絕對可以達到吸引眼球、提高關注度的效果。第四就是要具備還原事實的意識。在當前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一篇好的新聞報道不僅僅是記者用眼睛觀察出來的,用腳步丈量出來的,更多的是從被采訪者的嘴里講出來的。因此,夜班編輯一定要尊重事實,還原本真,盡可能“用群眾的話,說百姓的事”,這樣編寫出來的新聞報道最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最后要自覺形成主動溝通的意識。編輯除了要具有對“半成品”加工、完善的能力,更要懂得運用自己在夜班崗位上及時獲取的信息以及上級部署的近期宣傳重點,積極主動地與前方記者溝通聯系,一同策劃選題、確定采訪方向,緊跟當前時政大事和熱點問題,提升平面媒體的反應速度,領跑話語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些天來,通過編寫“走轉改”欄目的稿件,我發現真正的好新聞在基層,身邊最美麗的風景也在基層,基層才是新聞宣傳永不枯竭的源頭。當華燈初上,我坐在辦公室的電腦前,面對一篇篇散發著泥土芬芳的新聞報道時,思緒也會隨著那充滿了字里行間的溫情,飄向農村、牧區,飄向校園、車間,飄向我們熱愛著的每一寸土地……
(作者單位:內蒙古日報社)
責任編輯:白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