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不僅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改進和創新新聞宣傳工作的有效途徑,也是增強新聞宣傳的針對性、時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實踐“三貼近”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走、轉、改”活動 新聞宣傳工作
新聞報道實現“三貼近”是中國共產黨在新聞宣傳戰線倡導的工作原則,其增強了新聞宣傳的針對性、時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成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改進和創新新聞宣傳工作的有效途徑。2011年8月9日,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和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聯合召開的視頻會議上提出,在全國新聞戰線組織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走、轉、改”活動是對“三貼近”原則的具體落實,也是解決 “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問題的根本途徑。
“走基層”是要求廣大新聞工作者走進農村、社區、廠礦企業、田間地頭,走進各行各業各族各界的百姓中間,通過深入基層“接地氣”,保證新聞工作者對新聞事實的正確認識和客觀判斷,保證新聞源頭的準確性以及保證新聞的傳播價值和社會責任的實現。“轉作風”就是要減少新聞報道中的大話、空話和假話,通過“說實話,說新話,說百姓的話”來提高新聞的真實性。“改文風”就是改進文章和作品的風格內容,運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寫出受眾喜聞樂見的新聞作品,使我們的新聞更具可讀性、可聽性、可視性,更具感染力和影響力。近期全國各級各類新聞媒體的實踐充分證明,通過“走、轉、改”活動,切實涌現出了一大批題材廣泛、生動鮮活、新風撲面、反映基層情況、引起廣泛共鳴的優秀新聞作品。所以說,“走、轉、改”活動具體地落實和體現了“三貼近”原則,產生了明顯的效果。
堅持“走、轉、改”,能夠把目光投向群眾,從而及時體察民情民意,并且拉近受眾與新聞的距離。以往許多新聞因為急于將一些領導的講話精神貫徹下去,將一些方針政策落實下去,而從領導、部門、工作的角度去做報道,結果過于抽象的新聞報道成了“填鴨式”的說教,受眾根本沒有將新聞“消化”,新聞自然也就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因此,新聞就應該走近受眾,報道就應該從群眾角度出發,堅持“走、轉、改”才能切實了解群眾最關心什么、滿意什么、不滿意什么,從而找到熱點話題。只有通過“走、轉、改”,經常去了解民情、研究民意,新聞宣傳才能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只有通過“走、轉、改”,學會從受眾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捕捉信息、提煉新聞內容,報道才能準確、生動、鮮明。
堅持“走、轉、改”,能夠以老百姓的關注為切入點去尋找具有新聞價值的新鮮素材,從而開發出新聞亮點。新聞工作就是需要不斷尋找新鮮素材、觀點和新聞事件,通過鮮活的實例來引導人們,啟發大眾,總結經驗。創新題材,切入點應該放在百姓的焦點、關注點上。新聞中如果沒有百姓關注的熱點議題,新聞就失去了活力。
堅持“走轉改”,能使新聞擁有獨特的報道形式,并且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因此也就增強了報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好的新聞作品,離不開新穎獨特的角度和構思。新聞要鮮活生動,就需要我們有較高的新聞敏感,來捕捉社會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新聞想要被受眾接納并認可,就要不斷創新新聞的報道形式。
堅持“走、轉、改”,抓住群眾的關注點進行深入的挖掘,就能夠發現其內在獨特的新聞價值。
堅持“走、轉、改”,就能夠更好的跟隨時代的腳步,使新聞報道與時俱進,使“三貼近”落實到位。
總之,堅持“走、轉、改”就能更好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更好地實現為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務,為百姓服務,把體現的黨的意志和人民群眾的心聲有機地結合起來,真正實現新聞工作者崗位“在路上、在基層、在現場”。
(作者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責任編輯: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