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關懷,從形而上的哲學層面說,是對人的生存意義、生存價值以及對人類命運和前途的終極關懷;從形而下的可操作層面講,是對自由、平等、科學、民主和人類進步的關注。人文關懷的內在核心是以人為本的思想,但又有別于個體本位的人本主義。人文關懷既關注民眾的現實生存狀況、哀樂疾苦、精神欲求、思想感情,又重視個體及族類的全面發展,重視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和道德境界。呼喚重視人的價值與尊嚴,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改善人的情感生活,完善人的道德理想,從而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以及個人身心的和諧。在當代,人文關懷的實質主要是確立人的主體性,從而確立一種賦予人生以意義和價值的人生價值關懷。在今天人們的文化生活中,大眾新聞媒體的傳播功能和影響力之巨大,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文化現象之一,因為它在傳播信息和知識、開啟人類心智、影響現實生活及人們的價值觀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
一、巨大的社會影響力決定了新聞媒體必須實現人文關懷
大眾新聞媒體在我國社會生活中具有重大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影響力,因此新聞報道中所表現出來的價值觀念、價值取向才對社會的文化建設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新聞報道的人文關懷才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行為科學認為,人是從模仿中去獲得知識和經驗的,大眾傳播的一個重要效果就是通過它所傳播的內容去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有數據表明,受現代新聞媒體影響,我國上世紀8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年人在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方面已經表現出很大的不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大眾新聞媒體引導時代潮流的語言文字、圖像、音響符號對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潛移默化的塑造作用。大眾新聞媒體無疑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確立有著強大的引導力。因此,新聞報道實現人文關懷可以對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產生巨大的正拉力。新聞報道的人文關懷有助于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提高大眾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新聞報道可以通過對人的價值和意義的關懷,最大程度地激發人的創造力,并把這種人生價值的關懷融入我國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
人文關懷的實質主要在于理順人與其它物種對象的關系,確立人的主體性,從而確立一種賦予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的人生價值關懷。新聞具有商業屬性,這是勿庸置疑的,一個新聞媒體收入的多少是這家媒體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之一,而經濟收入又取決于擁有受眾群的多少。換句話說,受眾群決定著一個媒體的生存。可是,當代的中國,社會轉型、競爭機制介入生活,使人與人之間的利益呈顯性和隱性沖突;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各種思想意識的浸潤,使人生面對更多的疑難和困惑;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化程度的提高,使人們的空間距離在縮短,心理距離在增大,情感呈封閉型,交往患失語癥。可是,受眾這種期望媒體對其人生給予人文關懷的心理需求卻很少被新聞工作者關注。
二、新聞報道強化人文關懷的途徑
新聞報道強化人文關懷的途徑首先體現在采訪中。具有人文關懷意識的采訪者往往能將采訪技巧發揮得淋漓盡致,更好地實現采訪目的。因為人文關懷有助于采訪者與被采訪者之間增進情感認同,有助于采訪的深入。特別是在采訪弱勢群體和涉及到敏感問題的時候,人文關懷思想尤其顯得重要。因此,人文關懷能拆除采訪者與被采訪者之間的心理屏障,使采訪活動不斷深入。
首先要確立尊重被采訪者的思想,建立彼此信任的關系。這樣做,主要是給被采訪者一個自由選擇的空間,促進彼此的交流。訪談開始時,采訪者可故意不直奔主題,而是留著機會讓被訪者主動“走到”這個問題上。譬如說,你要采訪一個關于“第三者”的話題,但并不是直截了當地問被采訪者對“第三者”現象有何看法,而是與對方從人生談起,談職業、談戀愛、談婚姻、談家庭等等,然后,才自然而然地談到“第三者”,仿佛下一個話題都是前一個的自然延續,也仿佛下一個話題總是兩個人共同的選擇。其實,這就是尊重他人,“確立”他人———把他人的思想、感覺、行為的碎片匯總起來,從而不僅把這人介紹給自己,也介紹給別人。在開放、平等和自在的交流過程中,彼此的信任和相互幫助在一個人身上形成了一種同人們結成相互吸引的人際關系,這也可以說是以人文關懷為基礎的采訪所展示的強大魅力。
其次是在自我剖析的過程中,“激活”被采訪者的新聞資源和內在能量。所謂的自我解剖,就是采訪者在采訪過程中適時適當地公開自己私生活的一些細節或自己的內心感受。這種采訪總是建立在個人經歷的基礎上,建立在采訪者與被采訪者某種心理默契的基礎上的。讓我們想象一下,有不少時候,被采訪者在采訪者接二連三的提問前顯得被動和無援,甚至產生一種孤立和暴露無遺的緊張,由此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和虧欠感。如果采訪者能在采訪過程中,公開一些與采訪話題相吻合、與被采訪者情形較一致的某些生活經歷、經驗和體會時,被采訪者即會感到一種理解和支持。而采訪者在運用自我剖析模式的同時,似乎是把自己內心生活的能量“轉換”到與被采訪者的交往中,從而把被采訪者為了躲避交往而隱藏起來的經驗“搞活”,使之具有現實意義。
第三是體驗普通人的生存狀態,感受生活的原汁原味。記者所體驗的角色往往是社會中一些不起眼的小角色,如售貨員、售票員、清潔工等等。對這些角色的體驗體現了新聞媒體和記者的一種強烈的人文關懷意識———即對普通人生存狀態的深切關注。在體驗式采訪中,記者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新聞事實的“旁觀者”與“記錄者”,記者本身的活動已構成新聞事實的一部分乃至全部,與采訪對象之間形成的是一種心與心的平等交流。通過這種采訪方法,記者可以很好地去體驗報道對象的情感與心緒,記錄下來的,也是原汁原味的生活。例如在首屆“九州傳媒獎”評選中,其中一個重要獎項是“年度傳媒人文關懷獎”,當年這個獎項頒給了《南方周末》,理由是:社會責任與人文關懷是它的立足之本。有關三峽移民、河南艾滋病村、農村稅費改革和城市改造工程等系列報道顯示出它仍是國內最有人文精神和關懷的媒體。《南方周末》首倡“人文關懷”的辦報策略,《我們的三峽,我們的命運》,《孩子,別怕》,《“賣淫女”的清白之旅》,《收教所里的女人》……只要看《南方周末》的新聞標題,就可以讀出它的人情味,讀出它濃厚的人文關懷。他們通過對普通人特別是弱勢群體的報道來引發讀者的思考,喚起對弱者的同情與理解,糾正人們的固有偏見,引導人們以更加理性的態度對待周圍的人和我們賴以生存的現實世界。
第四是維護他人尊嚴的規避。新聞采訪中的人文關懷還體現在對采訪對象的人生價值與尊嚴的理解和維護上。從人文關懷角度出發,對涉及被采訪者尊嚴的問題要極為謹慎,體現傳媒對人的尊重。例如在社會新聞報道中,披露新聞當事人個人情感、生理、家庭或生活經歷等各個方面的隱私,對受資助者、中獎者等個人信息資料的泄露等行為,可能會對其個人生活、工作、形象、名譽、心理甚至生命安全造成損害和威脅,是對個人隱私的不尊重和侵犯。個人信息對于新聞本身具有重要價值,但是完全透明地展現在公眾面前,會給一個普通人的生活帶來很大影響。然而,在我們的新聞報道中,這種個人隱私的披露卻大量存在,往往一個新聞人物出現,很快有關這個人物的一切信息都會變得公開透明。雖然作為新聞工作者,需要及時滿足受眾的求知欲,盡可能地提供受眾想要了解的信息,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新聞工作者就有權力報道一切可以采集到的信息。涉及個人隱私方面的信息,必須經過當事人同意才能予以報道。甚至應該充分考慮對當事人造成的影響,在報道過程中主動保護個人隱私,這樣才能體現新聞報道者和新聞報道本身的人文關懷。
(作者單位:內蒙古邊防總隊政治部宣傳文化處)
責任編輯:白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