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是一種政論性的新聞體裁。它是針對新近發生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新聞事件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發議論、講道理,直接發表意見的文章,是最能體現一張報紙輿論方向的新聞報道方式,體現著輿論工具的引導能力,選題策劃上緊扣時代發展脈搏,論述上更因其關注現實、貼近時代的立足點,受到廣大讀者和新聞界的關注。
有人問,評論該如何寫?其實寫評論并無一定的模式可循,只要主題明確,立場鮮明,論據充分,怎么寫都可以成就一篇別具特色的評論文章。評論是沒有長度限制的,少的幾百字,多的洋洋萬言。目前我們常看到的報紙評論,沿用的幾乎是一種模式,有的呆板平淡,枯燥無味,很少運用排比、比喻、引用等修辭方法,缺乏文采;有的語言過直、過白、過細,文章雖寫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但過分直白,缺乏氣勢。評論文章是報刊的靈魂和旗幟,起著宣傳和導向作用,若正確掌握語言特點,在表達清楚完整意義的基礎上,加入美文的藝術享受,可使文章錦上添花,獲得讀者的認可,更能增強宣傳效果。
撰稿人能否駕馭評論文章的語言,是完成好宣傳任務的關鍵一環。目前,一些黨報的評論文章還存有讀者不愛看、可讀性不強、宣傳效果不理想的問題,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雖然很多,但是不能正確掌握評論文章的語言特點,是影響報紙宣傳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解決這一問題,一是要定位準確。報紙評論人員應牢記自己的社會角色是新聞工作者,是黨的方針政策的宣傳者和執行者,也是和讀者平等的報紙評論作者。只有按照社會成員的社會定位,講出社會角色本人應當講的語言和道理,才是順理成章的,才有說服力。二是把握語言分寸。要寫出一篇讀者歡迎的文章,需要事先分析讀者群體。按照文化對應的原則,選用適合讀者文化層次的語言寫作,才能使讀者更容易接受。這是因為,不同的文化層次,都有自已的語言行為方式,對于特定的個體而言,只有選用符合其文化范式和文化層次的語言,才能使讀者感到親切、熟悉、樂意接受。三是要文風活潑。文字呆板、枯燥、平淡是評論文章的弱點。要寫好一篇評論文章,應當發揮作者的聰明才智和良好的文字功底,使文章的文風活潑。結構嚴謹,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加大語言表現能力和論證的氣勢,做到言之有物,避免那些從概念到概念、從判斷到判斷的含混不清的推理。論理透徹,而且通過各方面的綜合努力,精心推敲,才能達到文筆犀利、文風活潑、文字精練的理想標準。
許多優秀評論的章節段落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少句子更是生動靈活,包容萬象。譬如《人民日報》評論《改變歷史的“北京時間”——寫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中寫道,“‘北京時間’,‘中國道路’。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兩千年的封建王朝、百余年的屈辱歷史、六十年的滄桑巨變……過去和現在,如何集合那萬千點滴,在百轉千回中匯成一個民族頑強生長的脈絡?古老文明的榮耀、‘中央帝國’的迷夢、山河破碎的痛楚、‘巨龍騰飛’的輝煌……中國與世界,如何統攬這千年巨變,在跌宕起伏間呈現一個國家波瀾壯闊的轉身?新中國必須用改天換地的雙手,撥快走向現代化的‘北京時間’。”品讀著鏗鏘有力的語言,體會著字里行間的厚重情感,這些映射閃光思想的文字,令人折服,令人感動,令人振憾。綜上所述,只要正確掌握和運用評論文章的語言特點,揚長避短,就一定會不斷提高評論文章的質量,增強報紙的宣傳效果。
真正的評論,最重要的是要通過或樸素或華麗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樸素語言與華麗表達的關系,極像靈與肉的結合,是一種極致,一種默契。只是首先要明確的是評論的本質和內涵,華麗并非完全源自外在,而是由內而外,由質而生,和諧統一,方能顯示出評論文章發自肺腑的動人之處。
(作者單位:包鋼新聞中心)
責任編輯:陳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