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視新聞體裁的不斷創新發展,近年來,電視談話類節目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十分普遍的節目形式,這種形式在新聞報道中的具體體現,就是以主持人或記者與被采訪對象直接交流為主的新聞表現方式。
作為一名新聞記者,在采訪工作中因為節目和新聞內容的需要,經常要進行人物專訪和現場快速采訪。如何做好電視訪談類節目,如何使節目豐富多彩而不失其表述的新聞意義與效果,其中就有許多要求。
人物專訪是一種定向明確的采訪報道方式。因采訪的關注點是記者與采訪對象的交流內容,所以需要記者提出有份量、有內涵而且吸引受眾的問題,要做好這一點,就必須做好采訪前的準備工作。記者要對采訪人物的生平、職業活動、主要思想觀念、興趣愛好等等都有所了解,這樣有備而采,才能夠更好地完成采訪工作,做好新聞報道。2009年7月,第29屆奧組委執行副主席蔣效愚一行來到呼倫貝爾,參加《思想草原》文化之旅講座。接到采訪任務后,記者為做好蔣效愚人物專訪,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當了解到蔣效愚曾作為北京知青在內蒙古插隊10年,在采訪中便以此為切入點,與蔣效愚共同回憶插隊的美好時光。他對此次采訪十分感慨,說來到呼倫貝爾就如同回到故鄉。采訪過程非常溫馨感人。
記者在新聞事件中做專訪,要圍繞事件本身進行提問,以求獲得更多的信息。事件專訪的對象應是當事人、目擊者或對事件發表看法的人,社會問題專訪選擇的對象則應該是對社會現象和問題有一定研究和見解的權威人士,這樣才有一定權威性,新聞說服力才會更強。對于采訪記者來說,要針對事件和社會問題進行梳理、分析和總結,找出事件本身亦或社會問題的關鍵所在,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并通過專訪給受眾一個解答。例如,每年呼倫貝爾市人大政協兩會結束后,《呼倫貝爾新聞》通常要推出系列訪談節目。訪談的對象包括各旗市地方領導和各領域的專家學者等,通過記者與他們面對面的交流這種方式,提出受眾所關注的經濟社會發展、民生事業、生態環保等問題。因這些采訪對象接受采訪時的交流內容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學術性,所以讓受眾能夠接受、信服,而且這種環境中的人物專訪要比消息類的報道更直觀、更形象、更深入、更細致、更具有新聞的感召力和影響力。
在新聞報道中,記者經常面臨和采用的是現場快速采訪。現場快速采訪目前已經成為電視報道的一大特色,做好快速采訪也就成為鍛煉電視新聞記者的一項基本功。快速采訪對象是隨機選擇,不允許進行冗長提問,問題不能太深奧,得到的回答比較零亂,它要求記者在做快速采訪時把問題分清門類,將問題與事件與環境相結合,采訪結束后還要將采訪到的內容進行條理化處理。由于被采訪對象是在不同的場所接受采訪,所以回答問題往往會比較隨意,或者比較情緒化,這時記者就要迅速判斷哪些話符合新聞本意,能夠在新聞中使用,哪些話過于個體意見發表,不能夠在新聞中使用,而且一名記者還要在這種快速采訪中明確缺少哪些內容,應該及時補充或者重新選擇對象進行提問。
作為一名合格的電視新聞記者,在電視談話類新聞采訪中既要做好采訪前的充分準備,打有準備之仗,又要在采訪過程中做好與采訪對象的交流工作,同時在采訪結束后,還要進行采訪內容的整理,做到條理清晰、言之有物。
(作者單位: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新聞中心)
責任編輯: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