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化學教育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有獨特的學科優勢,化學教師首先提高自身素質,才能多角度、全方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關鍵詞】課堂教學 實驗教學 研究性學習 創新精神
21世紀是知識經濟占主導地位的時代,發展知識經濟的核心在于創新,只有依靠充足的創新型人才,國家才能在科技飛速發展、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今世界立于不敗之地。教育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中賦有重大責任。化學教育教學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造能力中有其自身獨特的優勢。
一、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每一個學生都有潛在的創造性。教師的責任在于通過適當的教學策略,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塑造學生的創新人格。為此,我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創新教育的原則,在課堂教學中采取了相應的策略。
1.創設教學互動平臺,營造創新環境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學習的最佳狀態出現在他們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的時候”。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應架設師生互動平臺,大力推行啟發式,討論式和分層次教學,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這樣平等開放,突出個性的教學氛圍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必要前提,在這樣的氛圍里,學生才能放下精神上的包袱,沖破心理上的枷鎖,自由聯想,暢所欲言。
有些學生,由于家庭背景、生長環境不同,在學習活動中比較拘謹和膽小,缺乏個性和活力。為此我做以下幾方面嘗試:①多了解學生,把自己融入學生之中,與學生親切交談,給予學生以真摯的愛,讓學生有一種親切之感。②允許學生隨時質疑,對老師的觀點提出不同意見,隨時講出自己的解題方法。③容忍那些與眾不同,具有創造性,但可能會對老師有不尊敬的行為。④鼓勵學生戰勝老師,超越老師。如講到過氧化鈉的漂白性,尤為同學突然提出:把過氧化鈉放入水中,立即加入酚酞試劑有什么現象?對這樣有創造性的提問,我及時加以鼓勵,其他同學也有強烈好奇心想看個究竟。我請了兩位同學上來完成了這個實驗,結果同學們很驚奇地發現溶液變紅后馬上褪色。進而引發了同學的熱烈討論。最后通過分析和總結,使學生對過氧化鈉的性質加深掌握。通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大力提高,這樣寬松、活潑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2.引發學以致用、樂于創新的學習動機
由于化學與生活、社會有密切的聯系,讓學生意識到化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在教學中刻意突出一個“用”字。知識學了不用,就毫無價值。只有不斷地學以致用,使學生體會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作為化學教師,對實用方面的素材廣泛涉獵,開闊視野,注意積累,這樣在引導學生學以致用的時候就可得心應手。比如講到“焰色反應”時,可以結合節日里的煙火,讓學生進行調查分析,寫出專題小報告。再如:講到“氯水漂白性”時,可讓學生參觀自來水廠,親自了解自來水的處理過程,這樣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使學生從化學的視角去觀察世界,能夠運用化學的觀點去分析、認識問題。學生體會到知識的應用價值,常使所學的知識處于備用狀態,遇到問題即躍躍欲試,樂此不疲。
3.形成學習習慣,掌握科學方法
所謂習慣成自然,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一切學習行為均發自內心,毋需外部強迫,并能主動,迅速地將心理調節至最佳狀態。科學的學習方法會使學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創新能力,促進學生認識發展,使學生具有更好的學習習慣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
首先對學生提出明確的、嚴格的要求,同時加強督促,檢查和信息反饋,多做得好的學生及時表揚,樹立榜樣,以激勵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方法上經常給予指導,根據不同類型的學生,不同基礎的學生特點、具體情況分析。讓學生明白:“學貴得法,但無定法”,使學生能在具體學習實踐中不斷地總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4.培養學生反思變異,懷疑求變的思維品質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總是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的或是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角度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一個人的創造性是深深依賴著本身的思維品質的,離開了深刻、靈活、批判、獨創的思維,創造就成了無泉之水,無本之木。思維的任何一項創造性成果,都植根于對原有事物的認識,沒有對原有事物的深刻認識,就沒有對本質的概括,也就不能正確遷移或恰當變遷,也就談不上創造。思維品質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把思維品質的培養落實到每一堂課中,持之以恒,才能顯效。
二、充分發揮化學實驗教學優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從世界化學教育的發展來看,化學實驗教育發著深刻的變化。一是從理論上對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作用認識得越來越全面、深刻。實驗不僅僅是一種以學生提供豐富而真實的學習情境,還是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掌握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態度的有效途徑。二是由以教師演示為主逐步向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實驗探究活動轉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實驗中得到充分發揮,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三是進行化學實驗的儀器、設備和條件更加完備,尤其是信息技術的介入為化學實驗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理解、鞏固所學知識,尤其是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有著重要作用。不久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以強調理科教學的“實踐定向性”教學觀。
我在化學實驗教學中作了如下嘗試:①演示實驗,讓學生走上講臺,親自動手,觀察各種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結果。讓學生親自體驗通過實驗進行探索規律的活動。②對于學生實驗,先讓學生對實驗目的,實驗步驟的科學性作一分析,并探索新的方案和途徑,通過實驗,證明實驗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修改和補充,使實驗方案趨于合理化。這樣,通過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以及自我評價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三、加強研究性學習的指導,塑造學生的創新人格
研究性學習有三個顯著特征:①自主學習;②直接體驗;③個性養成教育。研究性學習比課堂教學更有利于塑造學生的創新人格。作為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應和學生一樣是參與者,當然必要時可做出適當的指導。
結合化學自身特點,在指導研究性學習時,著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精神。比如:在學到原電池時,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家庭小實驗:用桔子作電池,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做出使耳機發出聲音的電池,并讓學生寫出實驗報告,闡明原理,總結方法,使學生的科學素質大大提高。又如讓學生分組進行本地環境污染狀況調查等等。通過研究性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等。通過研究性學習,是學生的創新人格逐步形成。
總之,化學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有其獨特的學科優勢,作為中學化學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科學素質,掌握現代教育理論,培養自身的創新意識,才能在教學中不拘一格,靈活多變,多層次,多角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宋心琦、黃儒蘭、胡美玲.《關于中學化學施行探究性學習的思考》,化學教育,2002、3.
[2] 唐建華.《化學實驗教學應如何培養學習的科學素質》,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1、1-2.
(作者單位:安徽省無為開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