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新課程理念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而“問題串教學”是一種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新型課堂教學方式。
什么是問題串呢?問題串是指在一定的學習范圍內或主題內,圍繞一定目標,按照一定邏輯結構精心設計的一組問題。使用問題串進行教學實質是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積極的自主學習,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自我建構知識的過程。
問題串的設計決定著學習活動的方向、順序,也決定著學生思維所能達到的深度和廣度。因而,問題串設計得是否得當,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下面談談筆者的幾點體會及做法,以期與同仁探討。
一、要注重問題串設計的情景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拋錨式教學模式理論強調:教學首先要使學生在一個完整、真實的問題背景中,產生學習的需要??墒牵趥鹘y教學中,學生面對的是科學對象和理性化的科學模型,一旦面對實際問題,則不知所措。所以在教學中,要求創設真實的問題情景,讓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出科學對象和科學模型,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那么如何、創設問題情景呢?
1.利用學生現有認知結構和原有認知結構存在的沖突,創設矛盾式問題情景
通過創設矛盾式問題情景,引發學生現有認知結構和原有認知結構之間的沖突,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索,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和批判性。例如:在學習細胞分化一節中,為了讓學生探究細胞分化的實質,可有意識地設計了如下的問題情景:一個細胞通過細胞分裂和分化,形成多個不同細胞,每種細胞中的蛋白質都不相同,請大家分析:①根據有絲分裂的特點,一個細胞通過有絲分裂形成的多個細胞中的遺傳物質都應該是一樣的;②遺傳物質一樣,根據中心法則,一樣的遺傳物質最后指導合成的蛋白質也應該是一樣的,那么為什么在這里各個細胞中的蛋白質都不相同呢?學生在這種認知沖突的情景中,激發了探究欲望、產生了興奮點,接下來教師要做的就是利用適合的問題串加以因勢利導了。
2.要了解學生實際生活,創設生活化問題情景
人教版生物教材每節開始都會設置一個問題探討,其問題情景大多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這樣就更容易激發學生探索的動機。
例如,在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一節中,就利用美國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的情節,“復活的恐龍是科學家利用提取出的恐龍的DNA分子培育繁殖而來的?!比缓笠龑釂枺豪靡褱缃^的生物的DNA分子,真的能夠使滅絕的生物復活嗎?多數學生對這部電影都很熟悉,所以一時間大家激情高漲,其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3.要利用多媒體技術、生物教具和生物實驗,創設直觀性問題情境
高中階段是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但并不排斥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相反,借助一定的直觀分析,化抽象為直觀,有助于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生物本質上是一門實驗學科,在實驗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產生的現象進行直觀教學,對于微觀領域或者相對抽象的生物學概念、原理,積極利用多媒體技術和生物教具,創設直觀性問題情景。例如,在減數分裂和有絲分裂的教學中,學生對于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行為的變化常常難以把握,如果借助多媒體課件或者用生物教具直接展現整個變化過程,學生學習效果就好多了。
二、要注意問題串設計的梯度性,保證教學的有效進行,同時要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
1.充分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把握好問題之間跨度
根據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最近發展區理論,只有設計問題難度剛好在學生“最近發展區”,才能讓學生產生探究的欲望;所提問題難度過于接近學生已經達到的知識水平,問題就會過于簡單,學生產生不了探究動力;相反,所提問題難度遠離最近發展區,問題就會偏難,學生同樣也產生不了探究熱情。例如,在學習了無籽西瓜培育過程,設問:①培育無籽西瓜的方法是怎樣的?②正常雌花未授粉為什么不能結果?然后引導學生分析的來源和作用并提出矛盾:③無籽西瓜沒有種子,不能產生,為什么能形成果實?教師先將學生已有的知識點為啟發點,逐步展現矛盾沖突,啟發學生聯想知識,以舊帶新,培養學生靈活應變的思維品質。
2.設計不同梯度的問題串,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
《課標》要求面向全體學生,適應不同學校的條件和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促使學生有個性地發展。那么具體到一個班級中,如何在探究性學習中解決好這個差異性的問題,做到因材施教呢?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就要充分地了解學生,根據學生的掌握層次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然后根據每組的實際水平設計出梯度不同的問題串。對優等生問題串的梯度可合理加大,對普通生可逐步升級,對后進生則可更加細致些。在這里我就不再舉例說明。
三、要注意問題串設計的多維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問題串往往具有一定的預設性,師生之間的互動按著一定的思路進行下去,從而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這是毋容置疑的。但是課堂不是表演,課堂更應該是一個充滿靈性互動與思維碰撞的場所。不能因為課堂的預設就對學生的質疑和異想天開視而不見,或者故意繞過。課堂不應該是一維性的,而是在師生互動中有機生成的。課堂中,幾個因素決定了問題串的設計要具有多維性。首先是學生,各個學生的生活經歷不同,思考問題的角度也就可能不一樣,教師在設計問題串時就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充分考慮可能提出的問題,做到有備無患。其次是生命現象本身的原因。生命本來就是世界上最復雜的現象,所以在探索現象背后的實質與原因時,往往具有不確定性。正是由于這些因素,教師在課前教學問題串的設計時,要注意設計的多維性。
四、設計問題串時還要注意
1.“問題串”設計要體現計劃性
計劃性是指教師為完成教學目標而對問題的內容結構、提出問題的時機以及被提問的對象作先前的準備。課堂提問的隨機性越小,就越有利于教師進行課堂管理與監控,提高課堂效率,也有利于處于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都可以從問題中得到應有的收獲。
2.“問題串”設計要目的明確
問題串中的每一個問題的目的性都很明確,問什么,要求學生答什么,都要有明確的指向。首先教師要自問為什么要問這個問題。語言含糊,詞不達意,模棱兩可的問題會使學生感到茫然,搞不清題意。太復雜、兩個以上的問題放在一句中同時提問,會使學生抓不住大意,各個人回答的針對性、側重點就可能不同,產生無休止的討論,浪費課堂大量的寶貴時間。
3.“問題串”設計要體現啟發性
設計恰到好處的教學問題可以誘發學生深思,使學生很快進入思維狀態中。教學問題是否具有啟發性并真正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是衡量教學效果的重要標準。教師要善于從各種教學資源中尋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具有啟發性的問題,直觀教具、文字材料、圖表、實物或模型、實驗、生活生產實際均是教師提煉問題的良好素材。
4.“問題串”設計要要適合學生的學情
問題串的設計必須準確定位,只有以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能力為基礎,貼切學生所學習的內容,才能有效地促進新知識的同化,提高教與學的效率。難的問題會使學生感受到難堪,有挫折感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精神;過于簡單的問題又會使學生感到索然無味而失去探索的興趣。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問題串,這樣才有利于引導學生思維,消化教材,提高能力。
5.“問題串”設計要不能有強烈的暗示
問題串中的問題本身不能有強烈的、明顯的暗示性。問題的暗示性會影響學生積動腦,容易使學生養成從眾心理,進而失去問題串的作用。
總之,問題串教學有它自身的特有價值和意義,在設計和運用過程中不可只追求表面現象,而要結合自身教學實踐,不斷探索其內在的規律,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安徽省肥東縣古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