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周聞道等18位作家提出“在場主義散文”(簡稱“在場散文”)觀念。2009年中國散文學會“現代散文發展趨向與在場主義”學術研討會在眉山舉行?!霸趫錾⑽淖骷摇眰冋J為,散文寫作的唯一路徑是介入,介入的主體是與民族、與人類命運相關的大語境下的作家個人,介入的客體則是作家本人置身的當下現實,以及作家個人的生存處境。這種觀念是對當下流行的自說自話的風花雪月的副刊體散文的反對。
當下的中學生寫作,也需要這樣的介入。因為為數不少的作文,內容空洞,言之無物;感情虛假,缺乏真誠;行文呆板,沒有靈性。有些同學每寫作文,總是窮于應付。作文本子交過之后,你問他們寫了什么內容,他們已經全然忘卻,甚至連題目都記不得。而寫作應該是心泉的噴涌,是靈魂的吶喊。只有把寫作當作傾訴,不只把寫作看作語文考試必考內容,同時重視寫作對于整理思想的意義,對于人生的意義,才是真正的寫作。郭惠宇老師說:“寫作行為是文化的外顯,是人的文化素質的符號化。寫作活動是促進中學生人生意識覺醒,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的發展的重要途徑。”《從寫作意義出發找準寫作策略》(《中國教育報》2008年3月7日第6版)
出現上述的問題,主要是受應試教育影響。筆者參加過2009年高考作文閱卷。由于閱卷時間極短,絕大多數作文根本來不及細看,結果是只能強調立意,重視文采。有些高分作文名不副實,流傳于世,實在是貽害無窮。還有學生本身的問題。有些學生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他們的生活極為單調,或者簡直可以說沒有生活。寫作成了無源之水,又缺乏思考精神,寫出來的文字勢必鸚鵡學舌,人云亦云,怎能鮮活感人呢?
所以我提倡“在場作文”。它應該具有如下特征,作為教師,也應該有針對地予以引導。
一是介入性。這種介入包括介入社會和介入心靈。中學生寫作應該關注自身心靈的成長,關注我們所處的時代。這種介入強調言之有物,反對華而不實。有些作文,看上去很美,可惜言之無物,單薄無力。韓愈倡導古文運動,提出“惟陳言之務去”,就是要以樸素的力量,來反撥南北朝以來的靡靡之風。此語說的是文風,但是文風乃是寫作者思想品格的體現,因而也涉及寫作者心理層面。
曹勇軍老師重視這種介入。他在教人教版必修一《十八歲及其他》時,讓班級每位學生的家長給自己孩子寫封信,要求家長在信中談談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成長和對孩子未來的希望。信收齊后,在作文課上曹老師把信交給學生,讓學生當堂拆封閱讀并寫回信。這是寫作訓練,也是精神洗禮。(引自王夫成《曹勇軍“生活化作文”教學觀探析》,《語文教學通訊》2011年第9期A刊)
二是當下性。當下性就是關注生活,體現時代精神。可是現在的作文中,多是一些陳舊事例,總不離屈原、陶淵明、李白、蘇軾,他們在文字中一次次復活。也不是不能引用,但是也要推陳出新。郭惠宇老師說:“許多同學抱怨生活的單調,感慨事件的瑣碎,總為尋找寫作的素材而犯難,因而,每每動筆就思維斷路,言語枯澀。其實,你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缺少發現?!保ü萦睢稄膶懽饕饬x出發找準寫作策略》,《中國教育報》2008年3月7日第6版)
筆者在教學中,曾把東林書院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抄給學生,希望他們以此作為座右銘。從個人到家庭,到社會,到國家,我們遇到很多事,這些最新的東西,這些急需解決的問題,都可以成為寫作素材。筆者還引導學生閱讀書報,收看新聞聯播,且把央視“走基層·最美中國人”和安徽電視臺“心動2001·年度人物評選”相關視頻下載下來,放給學生看,幫他們分析。這樣既可充實寫作內容,又能使學生受到教育。
三是真實性。所謂作文,本質上就是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準確地表情達意,如果敘事,要把事情來龍去脈說清楚;寫人,要能夠讓讀者了解這個人;說理,要讓人明白你的觀點,以及你的理由;寫心事,要讓人知道你在想什么。葉圣陶先生說過:“在作文教學中,首先要要求學生說老實話,絕不容許口是心非,弄虛作假。譬如學生作文說他自己學雷鋒,曾經攙扶一位老太太過馬路,就首先要問有沒有這回事,其次才看寫得好不好?!保ㄈ~圣陶《大力研究語文教學,盡快改進語文教學》,《中國語文》1978年第2期)
真實源自生活,所以歸根到底還是要引導學生介入生活,關注當下。教師命題也要注意聯系學生實際。還是在這篇文章中,葉圣陶先生又說,出題目時,要先了解學生,“叫學生把干的、玩的、想的寫出來,他們絕不會感到沒有什么可寫。再加上恰當的鼓動,引起他們非寫出來不可的強烈欲望。那么,他們雖然按教師的題目作文,同時也是為了實際需要而作文的。”(葉圣陶《大力研究語文教學,盡快改進語文教學》,《中國語文》1978年第2期)
四是思考性。這是中學生作文中最應該引起關注的問題。教師不要以思想積極或消極、進步或落后來束縛學生。即使他們思想有問題,也要讓他們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而后通過對話的方式加以引導。依筆者看,作文高明處不在形式而在思想。文章猶如老師,講課能否吸引人,有含金量是關鍵,而不在于外表是否威嚴、著何服飾。
曹勇軍老師分析說:“學生處于多情多夢的人生花季,又生活在這樣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按理說經歷和感受應該是相當豐富的。但是,沉重的課業負擔、逼仄的四角天空使得他們疏于觀察和思考,再加上浮躁的社會風氣的濡染、理性分析的慣勢思維的影響,他們的內心變得粗礪,心智受到蒙蔽,于是對沸騰的生活遲鈍,對美麗的世界無動于衷?!保ㄒ酝醴虺伞恫苡萝姟吧罨魑摹苯虒W觀探析》,《語文教學通訊》2011年第9期A刊)筆者深以為然。于是在作文指導和講評課上,經常引導學生對一些現象進行分析,啟發他們思考。
(作者單位: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