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課堂,就是我們教師的主陣地。在一定的模擬情境中,讓學生們體驗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感受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激發學生們帶著興趣進一步探究。我根據教學,課堂設計做到結合時事熱點,設計主線,提煉精神;結合身邊需求,營造氛圍,感受文化。我們要創造性地運用陶行知教育思想來指導教學工作,讓學生能在一條主線情境課堂體驗生活、認知導行,緊跟時代節拍,適應社會發展。
【關鍵詞】情境設置 生活教育 課堂教學
教育的火花,源自生活的變化。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與生活摩擦才能起教育的作用。我們把自己放在社會的生活里,即社會的磁力線里轉動,便能通出教育的電流,射出光,放出熱,發出功。”前些天筆者參加一次省級公開課聽課,感觸很深,每一節課都是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展開,用一條主線串下來,有情節、有體系,在一定的情境中讓學生們體驗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感受所學知識地生活中的運用,激發同學生們帶著興趣進一步探究。帶著啟發,我通過《珍視集體團結》、《文化習俗 多姿多彩》兩課,在實踐中加深理解并運用。
一、結合時事熱點,設計主線,提煉精神
《珍視集體團結》一課,要激發學生對現有集體的熱愛之情,體會“團結就是力量”的意義;讓學生珍視集體團結,努力為集體添光彩;同時掌握發揮集體作用的方法,知道團結一致的重要性,并通過觀點對比,認識到個人與集體的正確關系,能自覺維護集體的榮譽和利益。
我以上海世博會為切入口,以志愿者集體行動主線,提煉志愿者精神。課間播放上海世博會志愿者主題歌《世界》,體會志愿者隊伍這個集體在成功舉辦世博會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導入認識到世界是一個大集體,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大大小小不同的集體中。雖然本次世博會已經圓滿落幕,但我們忘不了世博志愿者這個集體。如今,我們青少年被稱為“海寶一代”,大家愿意加入志愿者行列,帶大家一起來體驗世博志愿者的生活。
(一)分組,明確共同目標
展示志愿者圖片,介紹志愿者類型:
A.“小藍莓”隊——城市志愿服務站志愿者
B.“小白菜”隊——園區志愿者
每組同學明確了共同的目標,發揮集體力量,按照一定的游戲規則:
1.每隊能成功應對遇到問題,得到大家肯定。
2.針對所遇到的問題,總結出一條寶貴經驗。
3.結合所遇到問題,聯系生活實際列舉一例。
4.在情境中,能成功地應對對方所出的難題。
5.全隊成員面對挑戰,團結一心,群策群力。(注:10分每條)
(二)共同行動——世博志愿者的一天體驗行動
1.攜手闖關,我出力——每組輪流答題
A.“小藍莓”隊
①你具有豐富的世博經驗和相關知識,但你還是被分為一名“后備志愿者”,你愿意嗎?說明理由。
②城市志愿者服務站分為風雨驕陽、詢問量大的外設站和工作量小且有空調的內設站,你會選擇哪一個?為什么?
③遇到不會說中文也不會說英文的日本老大爺,你會怎么辦?
B.“小白菜”隊
①看到有人亂丟垃圾、翻柵欄、插隊時,你怎么辦?
②遇到游客抱怨、指責,甚至要與你爭吵,你是否能保持良好的素質,微笑以對?為什么?
③做一天的志愿者,你得到的獎勵是一張中國館的預約券。正在興奮之時,一位來自黃山的老爺爺想參觀中國館卻沒有預約券了,你會怎么辦呢?
2.發揮特長,迎挑戰——情境表演:對方模仿游客考驗,你從容來應對:
(1)每位隊員,為本隊情境表演內容出主意,并在紙上寫出來,注好姓名,交給隊長;
(2)由隊長組織討論決定,選擇三名以內隊員表演其中最具挑戰性的一項;
(3)對方派三名以內志愿者互動表演出應對措施。
3.合力致勝,我榮光——結合團隊整體團結程度高給予加分。
4.結分頒獎:優秀團隊獎、優秀風采獎。最后思考,為了我的集體,現在,我能做些什么?未來,我想做些什么?
通過活動,大家牢記“我是集體的一員”,團結一心,通過共同的行動實現了共同的目標,順利完成各隊任務。每個人都盡其全力,在集體生活中做到服從大局、主動承擔、溝通理解、愛心互助、發揮所長,能為集體出力爭光,讓我們生活的集體能更加團結、更加團溫暖、更加和諧!
二、結合身邊需求,營造氛圍,感受文化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特別是奧運會、世博會、亞運會在中國的舉辦,中外交流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文化習俗 多姿多彩》一課,了解文化習俗的廣泛內容和豐富多彩,感受文化的差異帶來的行為處世方式的差異以及多方面的影響;理解不同的國家、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與習俗;文化的差異造成了處理、解決問題時態度和方法的不同,從而產生交往的障礙;培養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交往能力;學會尊重各民族、各國的文化,適應文化差異,以平等的態度、開放的胸懷、寬容的態度,克服面對文化差異而帶來的不安和焦慮。
首先在授課前播放《世界風光》視頻,讓同學們領略世界五大洲不同國家和地區風土人情,明白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坐在教室時可以周游世界,地球變得越來越小,世界就是一個地球村。我們身邊老師出國學習,也有好多外國友人與我們學校進行交流。為大家創設一個機會,我們準備開展一個“中學生中外文化交流體驗團”活動。具體方案如下:
活動目的:讓同學們了解豐富多彩文化習俗,感受文化的差異帶來的影響,明白通過中外文化交流,增進中學生的溝通與理解,推進青少年一代友好往來,進而培養國際意識與世界眼光。
活動安排:
(一)選擇意向了解風情
(二)圣誕應邀出國會友
(三)春節請回家中作客
1.了解民俗,領略風情(活動一:選擇意向了解風情)
根據學生希望與哪些國家和地區的團友交流,你想了解他們哪些方面的文化、習俗,介紹多國風土人情,各地文化習俗。理解民俗,民間的風俗習慣,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域歷代相沿積久而成的。它涉及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禮儀規范、娛樂愛好、風土人情、宗教信仰、迷信禁忌等。
2.尊重差異,增進理解(活動二“圣誕應邀出國會友”、活動三“春節請回家中作客”作對比)
先了解圣誕節、介紹春節習俗,對比中西方文化背景,并設置六個場景,讓學生體會差異:
①機場見面相互問好;②到家時父母不在家;③與對方互贈禮品;④與父母共進晚餐;⑤節日里收的禮物;⑥應邀參加親友婚禮。同學通過設計預案、情境表演,了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成就一方文化,交往中我們需要尊重差異,增進理解。
3.跨越障礙,贏得微笑
了解文化教育背景,假如我們邀請的團友是伊朗人(食用清真食品,忌食豬肉)、印度人(根據宗教習慣,左手不用來致禮,不遞交貴重東西,也不能把飯菜送入口中)、斯里蘭卡人(點頭、搖頭等習慣差異),認識到如何跨越障礙,贏得微笑,爭取交流活動圓滿成功。
這一課,我們共同體驗和交流了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習俗,明白文化無界限,溝通無極限。有朋自遠方來,我們需要了解文化習俗、尊重(交往的黃金法則)文化差異,帶上微笑這張最好的名片,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認識和尊重各種不同的文化習俗,與世界各國友好交往!
“為行動而讀書,在行動上讀書”。書是從哪里來,它不僅是我們印刷好的教材,更來源于我們生活,來源于我們的行動。因為書和書中的知識都是著書人從行動中得來的并指導我們的行動。課堂,就是我們教師的主陣地,課堂中讓學生能在一條主線情境課堂體驗生活、認知導行,緊跟時代節拍,適應社會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劉潭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