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勤儉節約”都是中華民族所推崇的傳統美德。我黨我軍在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依靠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神話和奇跡。
l 944年,為了戰勝日偽封鎖造成的經濟困難,蘇北根據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一天,著名將領黃克誠找來供給部的同志,要求他們把軍帽上折起的布圈和軍裝翻領都去掉,以便節省布料。事后有的同志贊成,有的同志反對。為此,他穿著新改的軍裝再次召集大家說:“我們開展生產自救行動,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我們不能沾沾自喜,還必須精打細算。就拿我們身上的軍裝來說,小小地改動一下,并不影響穿著,但全師有幾萬官兵,每件衣服省一點可以省下多少布匹、減輕人民多少負擔呀!”黃克誠的講話贏得了熱烈的掌聲。
也許有些官兵會滿不在乎,他們會說,那是個缺衣少食的年代,才不得不勒緊褲腰帶,事事精打細算。現在社會經濟迅猛發展,國家實力雄厚,哪里需要過以前那種縫縫補補的樸素生活。這些同志生活在改革開放的好時代,沒有經歷過缺衣少食的艱辛,認識上存在著一些偏差,生活中也存在著許多不好的現象,如一些同志對“長流水”“長明燈”現象見怪不怪;有的同志夏天洗澡時,將水一盆盆往身上倒,不是為了洗去污垢,只是為了圖一時的涼快;有的同志洗漱時,臉盆里的水滿得都溢出來了,也懶得伸手去關一下水龍頭,任水白白地流走;有的同志開著電扇,人走后依舊旋轉不停;有的同志電腦開機后,長時間處于待機狀態,白白浪費了許多電力資源……諸如此類,與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美德、與我軍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與當今科學發展觀的精神要求相違背。
身處富貴之地,要知貧窮之痛楚。當年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我黨我軍靠什么取得了革命戰爭的勝利?建國后,我們又是靠什么建設了新中國?可以說我黨我軍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就是一部艱苦奮斗的歷史。雖然這些年來,國家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軍隊也邁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但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軍的現代化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我們不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就無法完成我軍新軍事變革的歷史重任。
艱苦奮斗、勤儉建軍,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全體官兵應該樹立“以連為家”的主人翁意識,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入手、從小處著眼,在節約一滴水一度電的實踐中,培養勤儉節約的優良品德,爭當節能環保的標兵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