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教學歷來是課堂教學的重點,有效的教知識則是教學研究的永恒主題.以下以中考數學“開放式問題”的復習設計與反思為例,與同行們交流.
一、以問題情境為中心組織復習實例
[問題情景1]:在四邊形ABCD中,AC與BD相交于點O,如果只給出條件“AB∥CD”,那么判定四邊形ABCD為平行四邊形可以補充的條件是哪些?
學生經過思考,提出了不同的方法,教師把學生們的答案匯總后用實物投影在屏幕上.
方法1:若補充條件“∠ABC=∠ADC”,則四邊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邊形.
方法2:若補充條件“AD∥BC”,則四邊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邊形.
方法3:若補充條件“∠BAC=∠DCA”,則四邊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邊形.
方法4:若補充條件“AB=CD”,則四邊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邊形.
方法5:若補充條件“∠DAC=∠BCA”,則四邊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邊形.
方法6:若補充條件“∠DAB=∠DCB”,則四邊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邊形.
方法7:若補充條件“BC=AD”,則四邊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邊形.
方法8:若補充條件“∠DBA=∠CAB”,則四邊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邊形.
方案9:若補充條件“AO=CO”,則四邊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邊形.
教師:同學們提了很多有價值的方法,這些方法中是否有你不贊同的?如果有,講出你的理由.
學生1:方案7不可行,舉個反例,四邊形ABCD可能是等腰梯形.
學生2:方案8是錯誤的,因為不符合平行四邊形的識別.
教師:很棒!說明你們對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與識別理解是很深刻的,還有同學對上述方法有異議嗎?
學生3:方案3是錯誤的.因為AB∥CD可推出∠BAC=∠DCA,相當于這兩個是同一個條件.
教師:回答得很棒!你講得很正確.還有同學對上述方法有異議嗎?
師生歸納識別方法:
1.從邊與邊的關系.
2.從角與角的關系:兩組對角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3.從對角線的相互關系: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推理過程:(略)
[問題情景2]:如圖所示,AB是⊙O的直徑,BC是弦,OD⊥BC于點E,交⊙O于點D.
(1)請寫出四個不同類型的正確結論;(并說明理由)
(2)連接CD,設∠CDB=α,∠ABC=β,試找出α與β之間的一種關系式,并給予證明.
學生經過思考,得出了(1)中如下的正確結論:
學生4:①BE=CD;②BD=CD;③∠BED=90°;④AC⊥BC.理由是:根據垂徑定理和直徑所對的圓周角是直角得出上述四個結論.
學生5:①AC∥OD;②∠BOD=∠A.理由:1.垂直于同一條直線的兩直線平行;2.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學生6:①OE2+BE2=OB2;② OE·BC=14AC·BC.理由:1.根據勾股定理;2.是根據三角形面積公式得出結論.
學生7:①△BOD是等腰三角形.理由是同圓的半徑相等.
學生8:①△ACB∽△OEB.理由是兩角對應相等,兩三角形相似等.
教師:對!結合圖形利用所學的定理完成.
學生9:(2)中的關系式是α-β=90°.
教師:你的回答很正確.(學生們陷入沉思,教室里一片寂靜.)
學生9(板書):∵∠CDB=α ∴CAB的度數是2α,
又∵∠ABC=β ∴CA的度數是2β,
∴2α-2β=AB的度數=180°,
∴α-β=90°.
教師:你的證明過程很有創意!我們要充分利用所學的知識,才能成為一個善于學習的人.(教師正準備展示下一個問題情境時,又有一位學生站出來發言.)
學生10:(2)中的關系式還有α>2β.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10的回答頓時使整個教室沸騰起來,反對的也有,贊成的有,誰都說服不了誰.漸漸地,學生把眼光都投向我,希望我能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教師:實事求是地說,我也不知道有無這種答案.但我堅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可以利用課后進一步探究這個問題.
鞏固練習:略.
二、小結與反思
初三數學復習,既要幫助學生回憶已遺忘的知識,讓學生的知識結構化、網絡化,同時增強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又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有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生的自我成就感.
(責任編輯 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