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依“標”靠“本”,夯實基礎,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和教材既是中考命題的依據,又是衡量日常教學效果的重要標尺.近幾年的數學中考試題,多取材于《標準》和教材中的原型,也就是說,《標準》和教材才是編擬中考數學試題真正的“源題”.因此,教學要緊扣《標準》,回歸教材,發揮教材的示范作用,抓好學生的基礎訓練,而學生的基礎是學生發展的前提,是學生能力提高的先決條件.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一方面,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利用課堂有限的時間,真正讓學生落實對基本知識的掌握,落實對基本概念的理解,落實對基本方法的掌握,落實對基本思想的領悟,落實對基本技能的應用,落實對數學能力的提高,克服追求“高、精、尖”,使大部分學生失去信心的現象,從而實現“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目標.另一方面,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把“學會學習,學會思考”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課題,通過各種途徑,讓學生學習自主獲取數學知識的方法,體會數學的思維方式,增強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做到“有趣、高效”,幫助學生逐步樹立終身學習的愿望,奠定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唯有這樣,教學和復習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視通性通法,加強變式訓練
數學學習貫穿著兩條主線,即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通性通法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更貼近學生的認識水平,符合常人的思維習慣,同樣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復習時,要讓學生熟練地掌握通性通法,并靈活應用;而對那些適用面窄,局限性大的特殊技巧應予以淡化,以免削弱對通性通法的訓練.中考試卷中的新題型只是考查的載體,不能將新題型的復習游離于通性通法之外,應重視“選題”和“變式訓練”,通過不同的試題達到不同的功效,通過變式訓練幫助學生多角度理解知識,掌握數學知識中所蘊含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從而達到靈活運用的目的.精選的例題、習題既要能體題通性通法,即包含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又要有適量的“難、新、活、寬”的題目,做到難而不怪、新而不奇、活而不亂、寬而不偏.三、理清網絡,整體把握知識的結構體系
由于《數學課程標準》下的數學知識的教學是螺旋上升的,知識
相對分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系統性掌握不夠,這就要求教師在帶領學生復習時,要切實抓好基礎知識的復習,重視“三基”與應用,打破章節、學科的界限,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形成系統,并構建合理的知識網絡結構體系,提高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和遷移能力.如圖形的變換知識網絡結構可歸納如下:
四、強化過程教學,提高數學能力
近幾年的中考不僅關注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還關注對數學活動過程的評價,尤其注重對學生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考查,關注對學生的數學思維潛力的開發與提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從重視知識結論轉向知識的形成過程,真正改變不合理的教學方式,加強對教材例題、習題和中考數學試題的研究,立足基礎,強化過程教學,抓好“五練”,即抓好對計算題、實驗題、問答題、論述題解答時的規范性練習,做到審題規范,思路明確,步驟清晰,書寫認真,解答規范;抓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定數量的題目的速度性練習,做到會做的題目要拿滿分;抓好對重點題型,重點專題、重點知識點的練習力度,做到熟練掌握這些內容的基本的解題思路和解題規律;抓好數學思想方法的訓練,做到能夠運用恰當的數學思想去分析各類題型的隱含條件,巧妙選擇解題技巧,提高考試技巧;抓好數學應用能力的訓練,做到通過變式練習,力求形成問題鏈,以達到“做一題,通一類,會一片”的教學效果,從而逐步培養自己的應變能力,能夠沉著冷靜地解答好每一個題目.
五、關注每一位學生,提高整體水平
中考不僅僅是選拔性考試,更是對學生的三年來所學數學知識、數學技能和數學綜合應用能力的全面檢驗.學生由于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自身的基礎等諸多因素的制約,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在復習階段所表現出來的反映各不一樣.因此,復習時,應以人為本,給每一學生以特殊的關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力,投入到復習之中,這樣做,才能讓基礎差的學生拿到分,又能讓基礎好的學生多拿分,照顧差異,力求公平.
當然,綜合復習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教師去深鉆細研課標,把握精髓;精心組織教材,抓牢本質;課后復習練習,精益求精.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學有一個理想的效果.
(責任編輯 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