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概念是思維的細胞,“數學根本上是玩概念的,不是玩技巧,技巧不足道也!”.所以我們要重視基本概念的教學,做好概念教學,發展學生的能力,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
試題回放:(南京市2011年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第27題)如圖1,P為△ABC內一點,連接PA、PB、PC,在△PAB、△PBC和△PAC中,如果存在一個三角形與△ABC相似,那么就稱P為△ABC的自相似點.
(1)如圖2,已知Rt△ABC中,∠ACB=90°,∠ABC>∠A,CD是AB邊的中線,過點B作BE⊥CD,垂足為E.試說明點E是△ABC的自相似點.
(2)在△ABC中,∠A<∠B<∠C.
①如圖3,利用尺規作出△ABC的自相似點P(寫出作法并保留作圖痕跡);
②若△ABC的內心P是該三角形的自相似點,求該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度數.
解析:(1)∵BE⊥CD,∴∠BEC=90°,又∵∠ACB=90°,∴∠BEC=∠ACB,
∵在Rt △ABC中,CD是AB上的中線,∴AD=DC,∴∠A=∠ACD.
又∵∠ACD+∠DCB=90°,∠EBC+∠DCB=90°
∴∠ACD=∠EBC,∠A=∠EBC.
∴△BEC∽△ACB.
∴E是△ABC的自相似點.
(2)①作圖略.作法:仿照圖2.
(i)在∠ABC內,作∠CBE=∠A;
(ii)在∠ACB內,作∠BCD=∠ABC;BE交CD于點P.根據自相似點的定義可知點P為△ABC的自相似點.
②連接PC、PB.∵P為△ABC的自相似點,且∠A<∠B<∠C ∴△BCP∽△ABC.
∵P為△ABC的內心,∴∠PBC=12∠ABC,∠PCB=12∠ACB.
∴∠A=∠PBC=12∠ABC;∠BCP=∠ABC,
∠BPC=∠ACB=2∠BCP=2∠ABC.∵∠PBC+∠BCP+∠BPC=180°.
∴12∠ABC +2∠ABC +∠ABC=180°.
∴∠ABC=360°7.
∴這個三角形的三個內角的度數分別為180°7、360°7、720°7.
賞析:這是一道源于課本三角形相似概念的新概念題,它的設問由易到難,層層深入,對學生信息遷移能力、理解能力、面對新知識的自我學習能力進行了很好地考查,與《課程標準》要求相符合,是一道以人為本的“叫好又叫座”的優秀試題.
本題首先給出了一個新概念——自相似點,要求學生認識和理解這個概念的特征屬性,然后通過三個問題反復體驗,類比體驗自相似點的基本內涵,應用自相似點的性質解決問題.考查學生對該概念的理解程度.
問題(1)要求學生根據新的概念進行判斷,考查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能力.問題(2)的第①問將概念的深入理解、外延拓展,運用于作圖,進一步考查學生對概念內涵的理解、掌握,問題(2)的第②問應用概念的性質解決問題.由此可見,題目呈現的信息豐富,突出了對遷移信息的考查,整個過程體現了理解掌握新概念的學習過程,以及在這過程中考查學生類比思想、操作、猜想論證和嚴密的數學思維能力.
思考:在教師的引導、啟發點撥下,學生數學學習都有初步的經歷和直接獲取經驗方法的過程,然后有一個獨立思考的體驗的過程,這一過程是消化汲取的過程,不同學生的差距較大,加強對這個過程的考查有助于提高考試的效度.這對于教學和試題編制都有借鑒作用.
學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概念的同化,它是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概念知識,以定義的方式揭示概念的本質特征(這道中考題采取的方式就是這種);另一種是概念的形成,它是在大量具體的問題情境,利用化歸思想從中提取同類事物的本質特征,從而形成概念.由于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認知能力水平較低,知識經驗具體,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理解和掌握概念的難度較大.因此初中學生學習概念的方式應更多地采用概念形成方式,即從典型、豐富的問題情境出發,經過學生自己的實踐活動,從中歸納、概括了這一類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特征,從而理解和掌握概念.
(責任編輯 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