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其目的是要求教師改變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方法的改變,這是新課程改革的標志。所以,新課程改革要求初中化學教學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要轉變觀念、拓寬思路,使化學成為學生喜聞樂見,增長知識才干的學科。 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應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來達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
一、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
日常經驗和實驗都證明,有動機才有行動。一個人,如果沒有動機,一般就不會有行動。因此,在教學中應當設計一些學生容易解決的問題,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初中化學體現了化學的啟蒙性和基礎性,應當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切入,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化學的重要性,了解化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產生學習化學的激情。例如,在學習《物質的變化》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將木材加工制成寫字臺和木材燃燒取暖有什么不同,然后再引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又如學了“酸和堿”后,可設計這樣的一組判斷題:(1)酸性溶液一定是酸的溶液;(2)堿性溶液一定是堿的溶液;(3)堿的溶液一定顯堿性;(4)酸的溶液一定顯酸性……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不但鞏固了有關概念,而且還提高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解決問題的技巧性等。
二、改變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傳統教學模式是以教材和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滿堂灌,提倡時間加汗水的做法。而新課程要求教師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運用行之有效的新教學方法。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精講細練,突出重難點,對學生已懂的或能看懂的問題,可以少講或者不講,留出時間,讓學生自學或者做一些運用所學知識就能解決的練習,幫助學生及時形成技能、技巧、發展運用新知識的能力。教學中應經常采用練習、實踐、自學等方法,應給予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機會。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挖掘自主學習的潛力
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讓學生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表達探究結果,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質疑是思維的開始,只有會質疑,才能會思考。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質疑訓練,多角度、全方位地開闊學生的思路,拓寬思維領域。引導學生對課本中的實驗裝置或原理進行改進或完善,將原實驗裝置中的儀器進行替代或變換,形成一套新的實驗裝置。例如,在學習了“空氣”后提出:課本中探究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不易操作,且誤差大,能不能改變實驗方法,使實驗操作簡單,更環保,更精確呢?通過質疑,不但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品質,挖掘自主學習的潛力。
四、讓學生參與化學實驗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科學品質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科學品質,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上的課后“家庭小實驗”,在學生中開展一些研究性實驗。這些實驗具有可操作性、社會性和趣味性,需要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有的還需要學生自己設計。如“自制簡易凈水器”,“石墨的導電實驗”,“生成炭黑的實驗”,“清洗餐具”等,這些實驗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例如,在學習《溶解度》一課之前,可以先讓學生回家做這樣一個實驗,在兩個大小一樣的玻璃杯中,加入等體積的水,分別加入白糖和食鹽,邊加邊攪拌,仔細觀察,當杯中出現固體時,比較哪種固體溶解得更多;再取兩個大小一樣的玻璃杯,加入等體積的冷水和熱水,都加入食鹽,邊加邊攪拌,仔細觀察,當兩個玻璃杯中都出現固體時,比較哪個杯中溶解的固體更多;然后再取兩個大小一樣的玻璃杯,各加入18g食鹽,在一個杯中加入30g水,在另一個杯中加入60g水,攪拌,觀察哪個杯中固體有剩余,然后讓學生自己總結影響固體溶解度的因素。
五、讓學生廣泛參與實驗,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化學教學中,學生最感興趣的是化學實驗,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造實驗條件,讓學生廣泛參與實驗,在動手做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容易掌握相關的知識。例如,在學習了溶液的酸堿性之后,可以讓學生測定不同區域水樣、土樣的酸堿性,看它們是否相同。讓每位學生都從家中帶來一份水樣和一份土樣,然后將學生分組,每組6~7人,由組長負責,組員輪流做實驗。這樣學生在參與實驗的過程中,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對于有些簡單的實驗,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分組,讓學生自己動手組裝實驗儀器并進行實驗。這樣,教師就可以發現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及時引導、點撥和調整,將學生的思路引上正路,逐漸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總之,課堂是師生共同活動的舞臺,教學中充分發揚民主,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在教學實踐中要不斷探索研究,才能培養出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