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一個民族不斷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作為中學生物教師,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生物課堂教學這塊主陣地,去挖掘學生內在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那么,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如何進行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呢?
一、激發創新興趣,培養創新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夸美紐斯也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時,他就會積極思考,主動探索。所以說創新并不神秘,也不陌生。學校創新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創設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培養創新意識的必要條件。那么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欲望呢?
1.創設情境
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與教師思維的靈活性和多樣性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使自己的思維具有創新性,精心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敢想善思的創新性學習的良好氛圍。
2.激發興趣
創新興趣對創新能力的形成及發展有啟動、導向功能。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挖掘教學內容,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創新動機和興趣。
二、重視基礎,開拓認知領域
興趣是學生發揮創造性能力的前提,但不等于說有了興趣就有了創新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是要以豐富的基礎知識為前提的。有時經常靠有關事物的啟示,觸發聯想從而實現認識上的飛躍。拓寬知識面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必須建立在牢固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講解要突出重點,講題要有變式,難點突破要有階梯設計。同時,要給學生留有消化思考的空間,扎扎實實地讓學生學好課內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三、鼓勵質疑問難,培養創新品質
創新素質的基本特點之一就是善于質疑,沒有達爾文對“上帝創造一切”的質疑,就沒有《物種起源》的誕生;沒有瓦特對水沸騰時掀動壺蓋的現象感到質疑,就不可能發明蒸汽機;沒有牛頓對蘋果落地感到好奇,就不可能有“萬有引力定律”的問世。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對于學生的質疑,教師的態度應該是:鼓勵、引導,讓他們敢想敢做、多質疑問難、多學善思。
四、啟迪創新思維,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創新性思維是指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經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而獲得的新的理解甚至獨到的見解。只要能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且有新穎性、獨特性均屬于創新性思維范疇。筆者在實際教學中,從以下幾方面啟迪學生創新性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
1.鼓勵、引導求異思維
求異思維是相對于求同思維而言的,它是指有創見的思維,也就是通過思維創造性活動,不僅揭露事物的本質及其內在聯系,而且在這個基礎上產生新穎的、超出一般規律的思維成果。這種思維的主要特點是求異與創新。它是創新思維最重要的思維方法,是創新思維的核心。因此,在教學中筆者重在開闊學生思路,啟發學生聯想,從各方面、各角度、各層次思考問題,并在各種結構的比較中,選擇富有創造性的異乎尋常的新構思。
2.啟發想象
沒有大膽的想象,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發現。愛因斯坦也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設想和想象,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分散思維和聚合思維的有機統一
在實施創新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的關鍵,是教會學生堅持分散思維和聚合思維的有機統一。分散思維是一種沿著不同方向思考、探索,追求多樣性的開放式思維;聚合思維是通過對已有信息的分析、探究,從中找出一個最佳答案的集中式思維。在創新性思維活動中,盡可能多地去聯想,提出多種假設或更多更好的解決問題的程序、方案。然而,創新性思維還必須根據一定的標準,從眾多的選擇中找出一種最合適的答案,或經過檢驗確定某一種假設,這就必須經過聚合思維。
創造性思維首先表現在分散思維上,注意培養學生的分散思維,使學生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提出超乎尋常的見解,并在較短時間內,準確迅速地表達出較多的方法。然而,創新思維不僅要求分散,而且要求聚合。教師應激發學生尋找思維的完整性和簡捷化,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開展生物學科技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指創造新想法、新事物的能力。只有在平等、和諧、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中,學生才能以主體身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全過程,才會有創新潛能的迸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僅體現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而且更突出地表現在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中。組織學生參與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學得積極主動、學得游刃有余,是素質教育的理想境界。
總之,知識經濟呼喚創新人才,呼喚創新教育。課堂教學在使學生掌握新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