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提問可引起學生對某一課題的興趣, 利用提問中學生的反應、應答,造成強烈印象,可強化學習,評價學生的學習行為。所以,課堂中教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必須經過精心設計,所提的問題應把握好分寸。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自覺地投入到物理學習中去。以下是本人根據多年教學經驗總結的一些提問方法。
一、針對性提問
針對性提問是針對教科書上每一章節的重點和難點,將問題集中在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問在最重要、最值得問的地方,以突出重點,攻克難點。例如,討論“浮力產生的原因”時,筆者提出問題:“設想一個立方體浸沒在水里,它的六個表面都受到水的壓力,而它的前與后、左與右的側面受到的壓力分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相互平衡,為何還受到浮力?”這里筆者將問題的焦點集中到引導學生分析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上。
二、“對比式”提問
對比式提問可以誘導學生通過比較發現共性、區別個性、加深理解,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和求同思維。例如,在學習電功率的計算時,提出問題:燈泡L1“220V 40W”和燈泡L2“220V 100W”串聯接在220V的電壓下和并聯接在220V的電壓下時,哪個燈泡更亮些?
三、“刨根式”提問
“刨根式”提問能幫助學生揭示物理現象的本質,促使學生對問題認識的深化。例如,講到物質的組成時可提出問題:物質由什么組成?(分子)分子又由什么組成?(原子)原子由什么組成?原子核由什么組成?
四、“輻射式”提問
“輻射式”提問能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去分析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例如,學習擴散現象后,可向學生提出問題:你能想象生活中還有哪些擴散現象嗎?
五、“求同式”提問
“求同式”提問能引導學生從相異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的特征,有利于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定的思維模式。例如,在講授《聲音的發生和傳播》時,提問學生:你發現哪些物體能發出聲音?發出聲音時有哪些共同的特征?讓學生通過實際的感受,找出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六、“伏筆式”提問
“伏筆式”提問能鋪路架橋,暗示事物發展的途徑或方向,為研究新理論埋下伏筆。如“壓強”的導入中,可以從縫衣針、菜刀、錐子等的外形上提出問題:“它們為什么是這樣的?”
七、“自成靶子式”提問
“自成靶子式”的提問,會使學生的思維處于“高度警戒”的敏銳狀態,從反面鍛煉了其思維的判斷能力。如“大氣壓強”的教學中,可以先演示用玻璃杯裝滿水,再用合適的紙片蓋上,倒置。水、紙片均不掉下來,此時可這樣設問:“誰給了紙片神奇的力量托住杯里的水不掉下來?”
八、“層遞式”提問
“層遞式”提問是指對有一定深度和難度的問題進行分層次、由淺入深的提問方式。例如,在“歐姆定律”的教學中,學生完成實驗收集到數據后,可提問:“怎樣從實驗數據中找出電流跟電壓、電阻的變化規律?”學生處理數據后得出:(1)電阻不變時,電流跟電壓成正比;(2)電壓不變時,電流跟電阻成反比。教師可以接著追問:“上述結論中是電流跟電壓成正比,跟電阻成反比,可以反過來說,電壓跟電流成正比,電阻跟電流成反比嗎?為什么?”這樣再總結得出歐姆定律的內容和公式,學生會理解更深入,且對變形公式U=IR和R=U/I也不再覺得難以理解。
九、“擴展式”提問
“擴展式”提問是指把現在所學內容與相關內容聯系在一起提問的方法,能夠起到以新帶舊、溫故知新、融會貫通的作用。例如,在做研究串、并聯電路中的電流實驗之前,先讓學生連接好電路,然后提出問題:你還想從這個實驗中知道什么?
十、“直問”
“直問”是指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提出問題,以便直接尋找答案,可使學生迅速進入思考狀態。例如,在教學重力時可直接提問:拋出的物體總是落到地面上嗎?
十一、“曲問”
“曲問”是一種迂回設問的方法,問在此而意在彼。在教學“流體的流速與壓強的關系”一節時,可先讓兩個學生用玻璃漏斗吹乒乓球,看誰吹得遠,讓學生看到吹氣越快,乒乓球在漏斗上貼得越緊的事實,追問:“為什么會這樣?”學生一定會對實驗現象感到驚奇,一定想了解實驗背后的道理,這樣的提問始終能抓住學生的探究欲望。
十二、“假設式”提問
“假設式”提問可引導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比較,暴露事物的錯誤或者矛盾,找出事物中相同的特征,發現事物的本質。例如,在教學“光的直線傳播”時,可這樣進行“假設式”提問:“假如光在空氣中的傳播方向不是直線的,將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課堂提問是一門學問,又是一門藝術,沒有固定的模式,我們教師只要不斷實踐,不斷摸索,靈活地進行課堂提問,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并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