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關系上,我有幾條基本準則:
1、不相信那些動輒匯報誰誰誰在罵你的人。
2、不相信那些一見了你就夸獎歌頌個沒完沒了的人。
3、不討厭那些曾經公開地與你爭論、批評你的人。
4、絕對不布置安排一些人去搜集旁人背后說了你一些什么。
5、絕對不在公開場合,尤其不能在自己的權力影響范圍內,即利用自己的權力或者影響召集一些人大談旁人說了你什么,那樣做等于拆自己的臺。
6、不回答任何對于你個人的人身攻擊,只討論不僅對于你和你的對手,而且對于更多的人眾,對于社會和國家,對于某種學理的建設和藝術的創造確有意義的問題。
7、一般不做自我辯護,但可以澄清一些觀點、一些選擇、一些是非。
8、一時弄不清或一時背了黑鍋也沒關系。你還是你,他還是他。一個黑鍋也背不起的人只能是弱者。
9、不隨便拒絕人,也不隨便答應人。不許愿,不吊人家胃口,不在無謂的事情上炫耀自己的實力。
10、不急于表現自己,也不急于糾正旁人,再聽一聽,再看一看,再琢磨琢磨。
11、不在背后議論張長李短。
12、記住,人際關系永遠是雙向的,學人者人恒學之,助人者人恒助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同時,說人者人恒說之,整人者人恒整之,害人者人恒害之,耍人者人恒耍之,虛偽應付人者人恒虛偽應付之。
13、絕對不接受煽動,不接受挑撥,絕對不因A的煽動而與B為敵,也不因B的煽動而向著A沖去。
14、在人際關系中永遠不考慮從中撈取什么。
15、永遠不要以為任何你接觸的人比你傻比你笨比你容易上套。
16、對某人某事感到意外時,先從好處想想,可能他做這件事是為了幫助你,至少客觀上對你無損,而千萬不要立即以敵意設想旁人。
17、永遠不與任何人包括對你最不友好的人糾纏。你搞你的人際糾紛,我忙我的業務工作。你搞糾紛的結果未必能怎樣怎樣,我搞業務工作的結果很可能有一些成績。我的一切成績都是對你的最好回答,更是對友人的最大安慰。
18、尋找結合點、契合點,而不是只盯著矛盾分歧。永遠安然坦然,心平氣和,視分歧為平常,視不同意見的人為現實的諍友或候補諍友,而不是小氣鬼般地一見到意見不一的人就如坐針氈,臉上紅一陣白一陣。
19、永遠不從個人利害的角度談論與思考問題,永遠不“我、我、我”與人爭論,寧可把一切爭執學理化也不要搞狗屎化個人化。
20、把人際關系的處理當作一個特殊的課程,從中分析和進一步掌握我們的國情,我們的歷史,我們的社會結構,我們的哲學傳統與時尚思潮,我們的邏輯學科學文明教養心理健康等等,這也就是上一條所說的學理化的意思。
21、可以用足氣力去學習、去工作、去寫作、去裝修房屋乃至去旅游去賽球去玩兒,但是用在人際關系上,用在回應摩擦上,用在對付攻擊上,最多只發三分力,最多發力30秒鐘,然后立即回到專心致志地求學與做事狀態,再多花一點時間和氣力,都是絕對地浪費精力、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以上二十一條,我自己并沒有完全做到,但我確實明白凡這樣做的,效果極佳;凡沒有這樣做的,都是犯蠢,都是糊涂,都是枉費心機,甚至是丟人現眼。這是絲毫不爽的。類似原則還可以生發出許多許多條,這二十一條不過是拋磚引玉以為共勉。
求諸人莫若求諸己
在這里我想從人際糾紛擴展到無為的命題。無為是一種藝術,是一種境界,不限于在人際關系人際糾紛問題上。但我們可以從這個領域說起。
在人際關系上有時我們也會碰到相當令人困惑令人煩惱的麻煩。比如有人嫉妒你的成績,比如誤解你的為人,比如惡人的敵意,比如無知的與幼稚的起哄,還有在我們國家相當發達的流言蜚語等等。
愈是有不錯的記錄就愈容易被很多人寄予希望,而期望值愈高也就愈容易達不到要求而令某些人失望。愈是記錄好也就愈容易被人眾注視追蹤,被求全責備,容易被發現缺失。愈是有影響還愈容易被雄心勃勃的正在破土而出的后輩視為趕超和破除迷信的對象,視為跳高時必須逾越的標桿,視為對手,視為開始新篇章時必須破除的障礙。所有這些都是人之常情世之常理,不足為奇,不足為病,更不要一碰到這種事就悲壯起來,不要動輒以魯迅自命,白以為如何地不被理解,如何地需要橫站,如何地至死對某些人也不能原諒。這樣的悲壯不但不利于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客觀地公正地對待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意見,弄不好還有點像鬧劇。
這里更重要的是,愈是——自以為是或被認為是成功者就愈可能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他們容易或比較地容易自以為是,自以為潔,比較容易指點江山,揮斥方道,一件事弄得清明一點竟誤以為自己無所不知什么事都能弄明白;一件事做成了竟誤以為自己什么事都能做成,自我封閉地論證得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便誤以為自己已經獨得真理之秘而賦有解迷釋惑的偉大使命,關起門來激動了一家伙,便自以為已經崇高偉大了個不亦樂乎。人這一輩子最容易犯的錯誤有兩條,一日以己貶人,二日以己度人。第一條就是過高估計了自己,而過低估計了旁人。第二條以為自己的好惡就必然是別人的好惡,自己的標準就是別人的標準。現在主要談第一個問題,即以己貶人。
包括許多偉人,他們很少有因為過低估計了自己而該勝利沒有勝利的,很少有畏縮不前謙讓過度的,而多半是習慣了叱咤風云扭轉乾坤,卻在一些需要謹慎細致地處理,需要循序漸進的事宜上把事情做砸。就是說,叱咤風云易,循序漸進難;開場紅火易,結尾周全難,看人毛病易,看己毛病難;有知人之明已屬不易,有自知之明則更是難上加難。胳臂肘總是往里拐,自己總是心疼自己,許多情況下人際關系上出了問題哪怕是被嫉妒被中傷,但毛病有相當程度是出在自己身上,可惜的是少有人能反求諸己也。
“饑餓效應”與“陌生化代價”
在人際關系問題上不要太浪漫主義。人是很有趣的,往往在接觸一個人時首先看到的都是他或她的優點,這一點頗像是在餐館里用餐的經驗,開始吃頭盤或名冷碟的時候,印象很好,吃頭兩個主菜時,也是贊不絕口,愈吃愈趨于冷靜,吃完了這頓筵席,缺點就都找出來了,于是轉喜為怨,轉贊美為責備挑剔,轉首肯為搖頭。這是因為,第一,開始吃的時候你正處于饑餓狀態,而餓了吃糠甜如蜜,飽了吃蜜也不甜。第二,你初到一個餐館,開始舉箸時有新鮮感,新蓋的茅房三天香,這也可以叫做“陌生化效應”吧。
和人的關系也是有這種饑餓效應或陌生化效應的。一個新朋友,彼此有意無意地都要表現出自己的最好方面而克制自己的不良方面,后者例如粗魯、例如急躁、例如斤斤計較……而一個新朋友就像一個新景點一個新餐館,乃至一件新衣服一個新政權一樣,都會給你的生活帶來某種新鮮的體驗新鮮的氣息,都會滿足人們的一種對于新事物新變化的饑渴。結交久了,往往就是好的與不好的方面都顯現出來了——當新鮮感逐漸淡漠下來以后,人們將必須面對現實,面對新事物也會褪色也會變舊的事實,面對求新逐變需要付出的種種代價。
堅持浪漫主義的人際關系準則,在小說或者詩歌里可能是很感人的至少是很有趣的,比如發現某人庸俗時立即與之割席絕交,初見一個人聽完一席話便立即拔刀相助或叩頭行禮……但在實際生活中這種極端化與絕對化的做法就給人一種不明事理、化解不開的感覺,這也正如魯迅所說,你演戲的時候可以是關云長或林黛玉,從臺上下來以后,你必須卸掉妝變回來成為常人,否則就是矯情欺世了,如果不是精神病的話。
了解了這一點,也許我們再碰到對于新相識某某某先是印象奇佳,后來不過如此,再往后原來如此,我們對這樣一個過程也許應該增加一些承受力。
與其對旁人要求太高,寄予太大的希望,不如這樣要求自己與希望自己。與其動輒對旁人失望不如自責。都是凡人,不必抬得過高,也不必發現什么問題就傷心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