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理 曾碇云
變應性鼻炎(AR)屬IgE介導T細胞依賴、肥大細胞啟動并以嗜酸細胞浸潤為特征的呼吸道型變態反應,其中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等多種免疫細胞及其分泌的細胞因子參與了這一復雜的反應過程[1]。另一方面,從現代醫學角度考慮,紅細胞免疫功能的紊亂或低下是多種免疫相關疾病發病的基礎。紅細胞免疫對淋巴細胞有免疫調控作用,對變應性鼻炎中作用不容忽視[7]。同時大量臨床報道中醫藥治療變應性鼻炎是一種有效治療方式,近年發現并證明了玉屏風散在免疫系統中有廣泛的影響,而且對紅細胞免疫功能及神經免疫也有增強及調整作用[7]。本研究從過敏反應行為學和紅細胞免疫學角度觀察以加味玉屏風散方劑基礎內容的補肺通竅鼻噴劑對豚鼠變應性鼻炎模型的影響,期望能為補肺通竅鼻噴劑臨床用藥提供理論依據。
1.1實驗動物
健康豚鼠70只,2月齡~3月齡,體重:248g~455g,雌36只雄34只,由成都中醫藥大學動物試驗中心提供。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實驗動物中心飼養,飼養溫度為24℃~29 ℃。
1.2藥品試劑
①補肺通竅鼻噴劑:由成都中醫藥大學藥學院提供。主要含黃芪、防風、白術和辛夷等藥物,藥液生藥含量約30%,分高中低3種濃度劑型。②曲安奈德鼻噴劑:昆明源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每1ml含曲安奈德1.1mg。生產批號:20050920 試劑:①2,4-甲苯二異氰酸酯(TDI):成都科龍化學試劑廠提供,生產批號:20050703;②橄欖油:上海化學試劑一廠提供,生產批號:試一2005-04-01。
1.3實驗方法
1.3.1分組和建造動物模型: 將70只豚鼠根據體重進行評分,根據評分結果隨機分為6組。前5組12只,雌雄各半;第6組為10只,雄4雌6,進行變應性鼻炎模型造模。按照趙秀杰[2]報道的方法:將含有10%TDI的橄欖油溶液,用微量移液器滴入豚鼠雙側前鼻孔 (每側5ul),每日一次,連續5天后改為隔日給藥(維持給藥期)19天,共24天,正常對照組予以生理鹽水滴鼻(每側5ul),每日一次,直至試驗結束。自第一次給藥致敏開始,依據鼻癢、噴嚏、流涕輕重程度、次數多少為評分標準并記錄,評分標準詳見下表[2]。造模成功判定標準:每只豚鼠鼻炎、噴嚏、流涕三種癥狀以疊加法記總分,總分≥5分者為造模成功,其癥狀觀察時間為每次予以致敏藥后30分鐘[2]

過敏反應行為學評分表[2]
1.3.2治療階段研究方法:過敏性鼻炎模型建立后,將各組豚鼠隨機分組給藥:按補肺通竅鼻噴劑不同濃度劑型分為高劑量組,中劑量組,低劑量組,以及曲安奈德鼻噴劑陽性藥物對照組,每日3次鼻孔內加樣器給補肺通竅鼻噴劑高、中、低濃度,每次每鼻孔5ul;曲安奈德組每日2次給曲安奈德噴劑,每次每鼻孔5ul;模型成功后,模型組橄欖油與10%TDI橄欖油溶液鼻內給藥隔日一次交替進行維持致敏,每次每鼻孔5ul;正常對照組僅鼻孔內給橄欖油5ul,每日2次,上述各組用藥連續。
2.1鼻部癥狀觀察:采用癥狀積分迭加評分方法(見過敏行為學評分表),比較組間差異。
2.2紅細胞免疫功能檢測:豚鼠于末次激發后30分鐘內,放股動脈血處死,收集股動脈血,制作紅細胞懸液,用郭峰報道的紅細胞酵母菌混合花環法檢測[3]。紅細胞免疫檢測操作均由成都中醫藥大學免疫試驗室進行。
4.1變應性鼻炎豚鼠模型造模結果:過敏行為學分析
第一天造模給藥,豚鼠即出現典型的鼻部過敏癥狀:連續噴嚏、撓鼻不止、鼻涕多數為涕流滿面,過敏癥狀在給藥后15分鐘內癥狀最為明顯,給藥30min后基本消失。維持致敏期頭三次連續激發,各組癥狀積分較基礎致敏階段有所下降,但均保持在7分以上,模型癥狀仍比較穩定(見表1)。治療前,各治療組和模型組的鼻部癥狀計分,與正常對照組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各治療組與模型組比較,P>0.1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各組造模致敏程度均衡穩定。
4.2給予藥物治療后,各治療組療效對比分析:
4.2.1過敏行為學
給予藥物治療后,藥物治療組(高中低劑量組)和曲安奈德治療組豚鼠在用藥期間激發時癥狀逐漸減輕,治療前后統計學比較P<0.05,但其積分大多數仍高于5分,未恢復到正常狀態。在不同組別間,其癥狀輕重和積分值不同(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補肺通竅高劑量組及曲安奈德治療組的癥狀與模型組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補肺通竅低劑量組的癥狀與模型組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0.01;撓鼻,高、中倍劑量組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噴嚏,各治療組與曲安奈德治療組比較,P>0.1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涕流量,高、低倍劑量組與中劑量組比較,P<0.01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表1 豚鼠給藥前三次激發鼻部癥狀評分結果
注:與正常對照組相比,△P<0.05,△△P<0.01;與模型組相比,▲P<0.05,▲▲P<0.01

表2 補肺通竅鼻噴劑治療期間各組癥狀得分對照
注:與正常對照組相比,△P<0.05,△△P<0.01;與模型組相比,▲P<0.1,▲▲P<0.05,▲▲▲P<0.01

表3 給藥后各組豚鼠RBC-C3b受體花環率、RBC-IC花環率對比
注:與正常對照組相比,△P<0.05,△△P<0.01;與模型組相比,▲P<0.05,▲▲P<0.01
4.2.2RBC-C3b受體花環率、 RBC-IC花環率(見表3)
由表3可以看出,由于各組豚鼠RBC-C3b受體花環率及RBC-IC花環率均低于30%,其為偏態分布。模型組與正常對照組細胞免疫C3b受體花環率減少且均低于治療組。與高倍劑量組、曲安奈德治療組比較,P<0.01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與中、低倍劑量組比較,P>0.1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曲安奈德治療組與補肺通竅高劑量組比較,P>0.1無統計學差異,與補肺通竅中、低劑量組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高劑量組均高于中、低倍劑量組P<0.01,中、低劑量組之間比較,P>0.1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對于紅細胞免疫復合物花環率:模型組較其他治療組數值均較低。與高、低劑量組比較,P<0.01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治療各組均低于正常對照組,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高劑量組、低倍劑量組與曲安奈德治療組比較,P>0.1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中倍劑量組比較,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變應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是特應性個體接觸致敏原后由IgE介導的介質(主要是組胺)釋放并有多種免疫活性細胞和細胞因子等參與的鼻粘膜慢性炎癥反應性疾病,以鼻癢、噴嚏、鼻分泌亢進,鼻粘膜腫脹為主要特點,多有遺傳,易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從中醫學角度,本病屬“鼻鼽”范疇。鼻鼽又名鼽涕、鼽鼻、鼽水,公元前就已有相關的記載,最早見于《五十二病方》。近年來由于空氣污染、飲食結構改變、體質改變等使本病的發病率有日趨增高的趨勢。據國外資料統計發病率為10%~40%[4],大約每20年患病率就增加4倍,初步估計國內每年約有2000萬人患本病[5]。其具有高流行率;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如睡眠、工作和學習效率等);增加患者經濟負擔等特點;與支氣管哮喘、鼻竇炎和變應性結膜炎有關,是哮喘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6],是目前研究的熱點之一。
傳統中醫認為鼻通過經絡與五臟六腑緊密聯系,其中與肺脾膽腎的生理病理的關系尤為密切,其病因病機歷代醫家多有論述。主要總結為內、外因的影響:內因多是臟腑功能失調,外因多為風邪侵襲。臟腑功能的失調主要為肺、脾、腎三臟的虛損。其中肺氣虛弱,衛陽不固,邪毒滯留是其基本病機,其病位在鼻,其本在肺,病性多屬虛屬寒,為本虛標實之證。選用加味玉屏風散為基礎制成的補肺通竅鼻噴劑做為治療藥物,益氣固表,扶正祛邪,正可謂切中病機。
由于變應性鼻炎以陣發性噴嚏,大量清水樣涕或粘涕、鼻癢、鼻塞為主要癥狀。鼻癢和噴嚏是由炎癥介質作用于感覺神經末梢受體,感覺神經敏感性增強引起;同時受炎癥刺激,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促進腺體分泌,而出現涕流不止的現象。因此,能否減輕鼻部過敏癥狀是判斷變應性鼻炎治療藥物療效的主要標準之一。補肺通竅鼻噴劑中黃芪、防風、辛夷等藥理作用均有抗炎的功效,可減少炎性遞質的直接或間接刺激,從而起到減輕鼻癢、流清涕、打噴嚏癥狀的作用。另一方面,從現代醫學角度考慮,紅細胞免疫功能的紊亂或低下是多種免疫相關疾病發病的基礎。紅細胞免疫對淋巴細胞有免疫調控作用,它參與INF- γ,IL-2等的產生,IFN-γ是一種高活性多功能的誘生蛋白質,能夠有效抑制T細胞的增生,并抑制B細胞合成IgE,從而控制了I型變態反應發生,改善變應性鼻炎患者的病情,因此紅細胞免疫在變應性鼻炎中作用不容忽視。近年發現并證明了玉屏風散在免疫系統中有廣泛的影響,作用肯定。不僅對體液免疫、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淋巴細胞表現出明顯的增強作用,而且對紅細胞免疫功能及神經免疫也有增強及調整作用[7]。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許多中藥藥材具有非特異性免疫調節作用,可改善機體內外免疫平衡。同時根據“內治之理,即外治之理…”,運用補肺通竅鼻噴劑治療變應性鼻炎符合中醫學所說的內病外治的原則,以內治的機理改變給藥途徑,利用經鼻給藥可操作性強,使用優勢。以此為基礎靈活運用中醫藥的優勢,利用現代醫學免疫學、病理學等基礎研究,臨床局部診療和全身診療相參,進行中醫辨證施治,為中醫治療的現代化科研提供學科支持。
本試驗結果表明補肺通竅鼻噴劑可明顯減輕鼻部過敏癥狀,與對照藥物曲安奈德鼻噴劑療效無明顯差異,尤其低倍劑量組減輕鼻部過敏癥狀療效更明顯。同時觀察到,模型組紅細胞免疫功能低下,補肺通竅鼻噴劑高劑量組及曲安奈德治療組紅細胞免疫功能明顯增強,說明補肺通竅鼻噴劑可增強豚鼠紅細胞免疫功能,局部用藥的方式也可影響全身的免疫指標。
[1] 于洪偉,董震,楊合泉.蘆薈治療大鼠實驗性變應性棄炎的分子生物學研究[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02,16(5):229-231.
[2] 趙秀杰,董震,楊占泉,等.鼻超敏反應實驗模型的建立[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3,28(1):17.
[3] 郭峰.駱永珍主編.紅細胞免疫學新探二[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93.
[4] 顧之燕.耳鼻咽喉科變應性和免疫性疾病[M].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 13.
[5] 顧之燕,韓德民.變應性鼻炎-一個曾經被低估了的疾病[J].中華耳鼻咽喉頭須外科雜志,2005,3,40:(3).
[6] Bousquetl.Van Cauwenberge P,KhaltaevN.etal Allergic dt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J Allergy ClinImmunol 2001,108(5 Suppl):147-334.
[7] 顧維,許美娟,陳玉俊.辛夷抗過敏作用機理及臨床應用[J].時珍國醫國,1999,10(9):P7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