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祖威
王士貞教授是廣州中醫(y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第三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從事中醫(yī)耳鳴咽喉科學的臨床、教學、科研工作40余年,善用經方治療耳鼻咽喉疾病,每有奇效。筆者有幸跟隨王老侍診抄方,親臨教誨,受益匪淺。現(xiàn)將王老運用自擬方治療耳鳴的經驗略加整理,作一探討。
耳鳴是指患者自覺耳中鳴響而周圍環(huán)境中并無相應的聲源[1]。中醫(yī)對耳鳴的認識源遠流長,早在《內經》中就有關于耳鳴的病因病機的描述。《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木郁發(fā)之……甚則耳鳴”;《靈樞·口問》又云:“上氣不足……耳為之苦鳴”。這是說,耳鳴與肝,與氣有關,肝氣升發(fā)太過與不足均會引起耳鳴。《類證治裁》也說:“肝膽乃風木之臟,相火內寄,其性主動,主升,或由身心過動,或由情志郁勃……以至目昏耳鳴”。《明醫(yī)雜著》則認為“耳鳴證……是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為鳴,郁甚則壅閉矣”。可見,耳鳴與肝膽氣血密切相關。王老也從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耳鳴從肝論治療效卓著。肝主疏泄,調暢全身氣機,喜條達而惡抑郁。隨著現(xiàn)代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人們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這時候如果肝氣的疏泄功能正常發(fā)揮,壓力得到緩解,則氣機調暢,氣血和調,情志疏暢,進而全身臟腑、形體、官竅的功能活動也穩(wěn)定有序;而如果肝氣的疏泄功能失調,壓力得不到發(fā)泄,就會超過人體自身的調節(jié)能力,引起情志失調,或抑郁傷肝,肝氣不舒,疏泄失職,氣機不得暢達,開成氣機郁結的病理變化;或暴怒傷肝,氣郁化火,導致肝氣上逆,升發(fā)太過,造成精血津液運行輸布障礙,痰飲瘀血內生,則氣血不能上達于耳,耳竅失養(yǎng),發(fā)為耳鳴。然耳鳴又會影響人的情緒,如此惡性循環(huán),終不得愈。
現(xiàn)代中醫(yī)耳鼻喉名家熊雨田曾指出:“治耳之疾,當以理氣活血為主”,以“疏其氣血,令其條達而致和平”(《素問·至真要大論》)。因此,王老認為,耳鳴當以疏肝柔肝,活血通竅為法,屬郁怒者,則疏肝解郁;屬暴怒者,則平肝降逆。
根據上述理論,王老遂自擬以柴胡、白芍、川芎、香附、葛根、石菖蒲6味藥組成的基本方隨證加減治療耳鳴。方中柴胡為君,入肝經,條達肝氣,疏理氣機,升陽疏郁,透邪外達;白芍益陰養(yǎng)血柔肝為臣,斂肝和營,助陰血歸經,二藥一氣一血,一散一收,條達肝氣,補養(yǎng)肝血,疏柔相濟,使柴胡升散而無耗傷陰血之弊,寓土中泄木之意。柴胡得行氣之要藥——川芎之佐,則開郁散滯之力更強;而白芍配以香附,則氣血兼施,動靜相宜。再使以升舉陽氣的葛根以及開郁通竅的石菖蒲助上藥之力。諸藥合用,則邪去郁解,氣血調暢,耳鳴自除。
辨證論治是中醫(yī)的精髓。王老指出,治療耳鳴也同樣應當在正確辯證的基礎上隨證應用上述基本方。
肝火上擾:證見耳鳴如聞潮聲或風雷聲,時輕時重,每于惱怒后加重,伴眩暈頭痛,口苦咽干,面紅目赤,急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治當疏肝開郁,瀉熱通竅。方藥用基本方加杭菊、蔓荊子、梔子、黃芩等。
肝郁氣滯:證見耳鳴聲嘈雜,時高時低,隨情緒變化而變化,伴情志抑郁,善太息,胸脅或少腹脹痛,走竄不定,舌紅苔薄白,脈弦。治當疏肝解郁,理氣通竅。方藥用基本方加合歡皮、夜交藤、遠志、郁金等。
氣滯血瘀:證見耳鳴聲持續(xù)平和,病程較長,或有爆震史,全身可無其它明顯癥狀。方藥用基本方加陳皮、丹參、桃仁、紅花等。
肝血不足:證見耳鳴如蟬聲,晝夜不息,每于疲勞后加重,伴頭暈乏力,視力減退,肢體麻木,脅下隱痛,舌淡紅苔白,脈細弱。方藥用基本方加何首烏、雞血藤、當歸、黃精等。在上述主癥之外,如遇失眠多夢時,可選加夜交藤、酸棗仁、遠志等;煩躁易怒時,可選加龍骨、牡蠣、珍珠母等;心悸心慌時,可選加茯神、龍眼肉、百合等;頭暈頭痛時,可選加石決明、水牛角等。
當然,對于某些比較頑固的耳鳴,單單幾副中藥是不能完全解決問題的,王老還常常配合其它療法如針灸、耳穴貼壓、穴位注射、導引按摩等綜合治療。
陳某,男,74歲,訴左耳鳴1月余,耳鳴如潮,時輕時重,情緒低落及安靜時為甚,夜眠欠佳,自覺雙耳聽力稍差,無頭暈頭痛,無耳堵塞感等其它明顯不適,納可,小便多,大便調。舌紅,苔白,脈弦細。專科檢查:雙外耳道干潔,鼓膜完整,標志尚清;鼻咽部未見明顯異常。四診合參,本病當屬祖國醫(yī)學“耳鳴”范疇,證屬“肝郁氣滯證”,治當疏肝解郁,理氣通竅。具體方藥如下:柴胡10g,白芍15g,川芎10g,香附10g,葛根15g,石菖蒲10g,合歡皮15g,夜交藤15g,遠志10g,益智仁15g,懷牛膝15g,甘草6g。共7劑,日一劑,水煎至250ml,早晚各一次飯后溫服。同時給予耳穴貼壓、穴位注射和鳴天鼓治療。7日后復診,患者訴癥狀未見明顯好轉,經與患者詳細交流得知,患者老伴一個月前因車禍去世,之后五天便開始耳鳴,于是對患者增加心理疏導環(huán)節(jié),并在處方時加強疏肝解郁之功,具體方藥如下:柴胡15g,白芍15g,川芎15g,香附15g,葛根10g,石菖蒲10g,郁金15g,合歡皮30g,夜交藤15g,遠志10g,酸棗仁15g,甘草6g。共7劑,日一劑,水煎至250ml,早晚各一次飯后溫服。并仍予耳穴貼壓和鳴天鼓治療。再診時患者自覺耳鳴減輕,時有時無,睡眠明顯好轉,遂繼續(xù)予上方7劑。四診時患者自訴耳鳴似有似無,要求予上方7劑鞏固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