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紅
據WHO統計,每年全球人工流產4 800萬,我國達1 300萬[1],其中24歲以下青少年人工流產占50%以上。青少年的性與生殖健康問題是全球關注的一個熱點,越來越多的未婚青少年面臨非意愿妊娠、人工流產和性傳播疾病的威脅,妊娠及流產對青少年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造成很大影響,焦慮、抑郁以及身體癥狀往往會影響到他們的工作和生活[2]。未婚人工流產從理論上說,是屬于可避免的人工流產。面對日益增多的青少年人工流產及其帶來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會問題,為其提供優質的生殖健康服務顯得尤為重要[3,4]。本研究通過對近年來我院進行人工流產的未婚青少年的心理狀態及避孕行為等生殖健康知識進行調查,研究未婚人工流產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態及生殖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為醫院有針對性地對該人群提供完善的流產后心理疏導及院內避孕咨詢提供支持。
1.1 研究對象
將2011年12月~2012年4月在海淀醫院計劃生育門診就診的符合條件的未婚青少年納入研究范圍。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90份,有效回收82份,有效回收率為91%。納入標準:①未婚且年齡≤24歲;②已確診為宮內妊娠,且要求終止妊娠;③排除精神疾病患者和其他嚴重身心疾病患者;④自愿參與調查且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及內容
根據研究目的,采用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及醫院自行編制的生殖健康調查問卷進行調查。調查采用匿名方式進行,由本院經專門培訓的工作人員向調查對象說明調查目的,承諾對所填內容嚴格保密并不泄露個人隱私,以保證問卷的真實可靠。
調查問卷經北京海淀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旨在了解未婚青少年生殖避孕知識、性病相關知識的知曉情況。內容包括:年齡、文化程度、戶籍所在地等一般情況;妊娠及避孕方法等8道生殖健康知識題目;性?。滩〉膫鞑ゼ邦A防等7道題目,答對1題計為1分,答錯或不知道計為0分。
量表測量采用SDS及SAS兩類量表,旨在了解人工流產對未婚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SDS和SAS各有20個條目,正向評分題依次評分1~4粗分,而反向評分題測評4~1粗分,各個條目得分相加為總粗分,總粗分乘以1.25后取整數值得到標準分。兩類量表標準分的分界值均為50分,<50分為正常,≥50分為抑郁或焦慮,分值越高,抑郁或焦慮傾向越明顯。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Epidata 3.10軟件對回收的問卷進行錄入,使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ˉx±s)表示。
2.1 調查對象基本特征
①年齡:被調查人工流產者平均年齡21歲,最小的17歲,最大26歲。②文化程度:大學及高中文化程度所占比例較高,分別為31.1%、26.2%;被調查者以大學生身份為主,占23.0%。③收入:70.0%的調查對象有經濟來源,平均收入為3 060元/月。④戶籍所在地:被調查者以非北京戶口為主,占86.9%。⑤居住狀況:獨居32.8%,與另一半同居29.5%,與父母居住11.5%,其他(集體宿舍等)占26.2%。⑥性生活情況:研究對象首次性行為時的年齡平均為18.9歲,最小僅16歲。有1個性伴侶者占70.5%,有2個性伴侶者占23.0%,3個及以上者占6.5%。⑦避孕情況:6.6%的被調查者從未采取避孕措施,77.0%的被調查者使用避孕套,37.7%的被調查者采用緊急避孕藥。見表1。
2.2 生殖健康相關知識調查情況
①生殖相關知識的獲得途徑:生殖健康知識通過書籍獲得的占37.7%,通過朋友獲得占31.1%,通過學校開設相關課程獲得占34.4%。②避孕知識的獲得途徑:通過朋友獲得的占47.5%,通過媒體和醫院獲得的分別占34.4%,通過衛生保健機構、社會宣傳等其他途徑獲得的比例較低。③生殖健康知識調查情況:問卷設計了安全性行為、過早性行為的健康危害等8道生殖健康知識相關的題目。被調查者總體平均得分為(6.01±1.84)分,最低得分為2分,得分在4分及以下的占24.4%。見表1。

表1 生殖相關知識調查情況 n,%
2.3 性傳播疾病知識調查情況
78.7 %的被調查者不知道梅毒、淋病等為性傳播疾病。研究對象知道的性傳播疾病依次為梅毒、淋病、生殖道疣,知曉率僅為8.2%、6.6%、4.9%。問卷設計了性病知曉情況、性病傳播途徑、性病感染后的癥狀、性病確診方式、性病預防措施、有關性傳播性疾?。⊿TD)和艾滋病(HIV)的常見知識等7道性傳播疾病知識的相關問題,被調查者總體均得分為(2.68±2.335)分,18.0%的被調查者得分為0,65.9%的被調查者得分在3分及以下。
2.4 身心健康狀況
①Zung抑郁量表(SDS)得分:82例人工流產者抑郁量表得分的均值58分,有67人抑郁量表得分≥臨界值50,占81.7%。抑郁量表評定標準:評定采用1~4分制記分,評定時間為過去一周內。把各題的得分相加為粗分,粗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數即得到標準分。抑郁評定的臨界值為T分50,分值越高,抑郁傾向越明顯。②Zung焦慮量表(SAS)評分:82例人工流產者焦慮量表得分的均值58.4分,有55人焦慮量表得分大于等于臨界值50,占67.1%。
WHO把10~24歲這個年齡段的人群稱為青少年,隨著全球青少年性成熟年齡的提前和性行為的低齡化,未婚青少年人工流產已經成為一個廣泛關注的社會問題。本調查顯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21歲,23.0%是大學生身份,以非北京戶籍為主;首次性行為時的平均年齡為18.9歲,最小的僅16歲;居住方式以獨居和與另一半同居為主;生殖健康知識最低得分為2分,得分在4分及以下的占24.4%;18.0%的被調查者性傳播疾病知識得分為0。未婚青少年發生性關系低齡化,且缺乏基本的生殖健康知識,導致人工流產的年齡亦呈現低齡化趨勢。它會給青少年帶來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傷害。因此,利用青少年到醫院就診、對醫生比較信任的時機,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健康生殖知識宣教并開展心理疏導,以降低人工流產給其帶來的生理及心理損傷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從調查結果可知,81.7%的被調者有抑郁傾向,67.1%有焦慮傾向。精神健康是個體健康狀態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對于生理發育的提前,青少年心理發育相對滯后,人工流產是一件應激性生活事件,對青少年心理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5]。本研究顯示,焦慮和抑郁狀態等心理問題在未婚人工流產青少年中比較明顯,發現懷孕后害怕告訴父母及其他朋友、擔心術后會留下后遺癥等因素,使部分青少年產生周期性的焦慮、抑郁,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且抑郁、焦慮等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人體的免疫功能,并直接影響術后的恢復。針對此類問題,醫院相關工作者應掌握一定的心理疏導知識與技能,對于此類人群給予及時的心理疏導,同時呼吁給予良好的社會支持以緩解其心理壓力,將有助于其術后恢復,保障心理健康。
[1] WHO.Reproductive health strategy:to accelerate progress towards the attainment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goals and targets[R].Geneva:WHO,2004.
[2] 王萍,尹平.國內外青少年生殖健康現況[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08,25(1):33-34.
[3] 鄭延芳,馮聰,尹平,等.高校學生避孕節育知信行專題講座干預效果[J].中國公共衛生,2012,28(1):17-19.
[4] 尹平,李明川,饒延華,等.高校學生避孕節育知識、服務利用及需求的調查研究[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08,25(6):375-377.
[5] Broen AN,Moum T.Miscarriage and induced abortion:a longitudinal,five-year follow-up study[J].BMC Med,2005,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