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燕華, 文艷玲
當今社會交通傷害問題日益嚴重,道路交通傷 害(road traffic injury,RTI)已成為“世界第一公害”。據WHO統計,全球每年因車禍死亡約有126萬人、受傷1 500萬人,道路交通傷害成為全球疾病和傷害負擔的第9大原因[1]。WHO預測,到2020年道路交通傷害將成為全球第3位疾病負擔。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機動化程度迅速上升,道路交通傷害也隨之不斷上升。研究顯示,我國平均每天因交通事故死亡超過290人,為世界首位 ,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其所造成的潛在壽命損失年高居各種傷害之首[2~4]。因此,了解和掌握交通傷害的流行病學特征,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預措施預防控制交通傷害,對降低其傷害發生率和死亡率顯得尤為重要。
本研究對象為湖北省新華醫院外科病房2007年1月~2011年12月5年內收治的所有道路交通傷害患者,共1 679例。
1.2 研究方法
對該醫院外科病房5年內的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抽取所有道路交通傷害患者的病歷記錄,根據課題設計提取所要研究的信息建立數據庫,主要提取信息包括:患者年齡、性別、事故發生時間、事故發生時的交通方式以及受傷部位等。事故發生時間包括年、月以及具體的時段。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3.0進行統計分析,主要對道路交通傷害發生的流行病學特征進行描述性分析。
2.1 道路交通傷害的人群分布
本次研究共收集了1 679例交通傷害患者的病歷信息,其中男性有1 153人,占68.67%,女性有526人,占31.33%。交通事故以中青年為主,21~51歲年齡段占了69.92%,在這部分人中又以31~41歲年齡段的人群所占比例最高,達到26.8%。研究發現60歲以上老年人所占的比例也較高,達到9.35%,見表1。

表1 道路交通傷害患者年齡分布 n,%
在道路交通事故的傷亡人員中,摩托車手所占的比例最高,達到32.76%,其次為汽車司機和步行者,分別占17.93%和16.74%。摩托乘員所占的比例也較高,有13.58%,汽車乘客所占比例最低,為8.7%,道路交通傷害的交通方式分布見表2。

表2 道路交通傷害患者的交通方式分布 n,%
從2007~2011年道路交通傷害傷亡人數有遞增的趨勢,5年內的傷亡人數分別為290,307,319,365和398,分別占17.27%、18.28%、19.00%、21.74%以及23.70%。
一年12個月中,道路交通傷害的發生頻率有明顯的高發期,分別為1月、5月、10月和12月,在本次研究中,這幾個月份交通傷害所占的比例分別為11.02%、9.23%、10.37%和9.29%。3月和11月道路交通傷害的發生頻率較低,分別占6.08%和7.21%。每日交通傷害有3個高發時段,分別為8:00~9:00、12:00~14:00以及18:00~21:00,共占交通傷害總數的46.42%。低峰在0:00~6:00之間,期間每小時傷害數占總數的比例在3%左右。
2.3 道路交通傷害受傷部位分析
交通事故中傷害好發部位主要為下肢和頭部,分別占傷害總數的32.6%和31.27%;其次為上肢部位和胸腹部,分別占14.14%和8.28%。見表3。

表3 交通傷害者傷害的軀體部位分布情況 n,%
3.1 道路交通傷害的人群分布特點
本研究認為,男性交通傷害發生率遠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為2.19∶1,這與國內其他研究的結果一致[5]。其原因可能與男性好動、好奇心強、喜歡冒險等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行為特征有關,另外也和其與交通傷害高危環境頻繁接觸等因素有關。交通傷害多發于中青年人群,21~51歲年齡段占了傷害總數的69.92%。其主要原因可能與該年齡段人群的社會特點有關,這部分人群正處于工作階段,外出活動頻繁,司乘人員及從事社會經濟活動人員主要集中在這個年齡段,其更容易暴露于交通高危環境[6]。另外,在本次研究中還發現,交通傷害中老年人所占的比例也較高,這是因為老年人在遇到緊急情況時反應能力和應變能力降低,從而使老年人成為發生交通傷害的另一高危人群[7]。
道路交通傷害人群分布的另一個特點是摩托車手所占的比例最高,其次為汽車司機和步行者,摩托乘者所占的比例也較高,這與其他有關道路交通傷害流行病學研究的結果較一致[3]。但是與其他研究相比,我們還發現了一些差異,即在該傷害研究中,摩托車手所占的比例過高,竟達總數的1/3。這與摩托車手常常無證駕駛,交通安全意識較淡薄有關。另外,本次研究中摩托車手所占的比例過高也與武漢市近幾年的道路交通特點有關,由于在進行城市改建以及地鐵修建工程,武漢市目前的交通比較阻塞,這催生了一批市民以經營摩托車載客為生,導致道路交通中摩托車激增,并且由于這部分摩托車手以載客賺錢為目的,更注重時間與速度,加之安全意識淡薄,所以其更容易違反交通規則,從而易發生交通事故。
3.2 道路交通傷害的時間分布特點
首先道路交通傷害的發生有不斷增多的趨勢,研究結果表明,2007~2011年道路交通傷害的發生人數逐年遞增,這與機動車數量不斷增加有關。改革開放之后,隨著經濟繁榮發展,我國機動車數量也激增。研究顯示,我國1999年汽車與摩托車數量與1978年相比分別增長了10.9倍和251.3倍,這一增加速度世界罕見[8],并且近幾年經濟進一步發展,機動車數量增速更明顯。機動車輛數的迅速增加使車禍數和交通事故傷亡數也相應增加。
本研究發現,一年中交通傷害以1月、5月、10月和12月多見,這可能與這幾個月份含有節假日如春節、五一和十一有關。另外五月和十月天氣較好,適合外出,這些因素都導致人員流動增加,道路交通繁忙,更容易發生違章超載等,從而增加交通傷害的發生。每日交通傷害有3個高發時段,分別是8:00~9:00、12:00~14:00以及18:00~21:00,這與國內其他報道相類似[9]。從交通傷害24小時分布圖可以看出,交通事故的發生規律與人和車的活動時間范圍相一致,也與人的生物節律有關。首先這幾個時間段以上下班時間為主,車輛和行人較多;其次在下班時間里,人們活動一天后身心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有時情緒還會比較急躁[3];另外這也與晚餐后酒后駕車而致惡性事故有關。這些因素導致了在這3個時間段交通傷害所占的比例較高。
3.3 道路交通傷害的軀體分布特點
交通事故中軀體受傷部位最常見于頭部和下肢,其次為上肢和胸腹部,這與其他研究的結果一致[10]。交通傷害軀體分布特點對機動車輛的安全防護設計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機動車輛在進行防護設計時考慮到交通傷害的常見損傷部位,能夠在發生交通事故時最有效地減輕傷害的發生。
[1] WHO.World report on road traffic injury prevention[R].Geneva:WHO,2004.
[2] 覃世龍,賈翠平,孫奕.國內外兒童傷害流行病學特征比較[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06,23(2):93-95.
[3] 譚天林,歐兵璽,廖代安,等.成都市新都區2006~2007年道路交通事故傷害流行病學研究[J].華西醫學,2008,23(4):761-765.
[4] 金會慶.中國車禍流行病學研究回顧與展望[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25(3):190-192.
[5] 朱保鋒,陳建榮,王芳,等.2079例交通傷患者的流行病學分析[J].臨床急診雜志,2010,11(4):204-2-6.
[6] Janicak CA.Differences in relative riaks for fatal occupational highway transportation accidents[J].J Safety Res,2003,34(5):539-545.
[7] 李曉楓,張翠麗,高曉虹,等.大連市2000年交通事故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2,18(10):1168-1169.
[8] 王正國.道路交通傷研究進展[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2,4(1):2-5.
[9] 童建菁,陳爾真,史以玨,等.上海市2003年道路交通事故傷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急救醫學,2005,25(10):738-741.
[10] 黃強,廖建坤,李樂云,等.交通傷害患者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熱帶醫學,2004,4(2):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