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電集團醫院內分泌科(西安710077) 吳護群 盧 汶 管麗娟 王 瓊 張 文
以往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治療只有在口服降糖藥失效或有急慢性并發癥時才開始啟動。但有多項研究顯示早期使用胰島素強化治療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功能有保護作用[1~3]。本研究通過對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早期胰島素強化治療或口服降糖藥物治療療效的比較,探討其對血糖及胰島B細胞功能的影響。
1 研究對象 選取2010年6月到2011年9月我院內分泌科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56例,男31例,女25例,年齡31~69歲,平均年齡54.0±9.3歲。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入選標準:①所有對象均為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6個月;②均未使用過口服降糖藥及胰島素;②均經單純飲食控制加適量運動7d血糖控制不佳。排除標準:合并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及其他慢性心、肝、腎等疾病。
2 試驗方案 受試對象隨機分為兩組:胰島素強化治療組(A組)及口服降糖藥物組(B組)。A組28例,男16例,女12例,平均年齡51.1±9.5歲,給予多次胰島素皮下注射治療[三餐前15min短效胰島素(諾和銳)及晚10點長效胰島素(來得時)皮下注射];口服降糖藥物組28例,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齡56.9±8.3歲,按個體化原則給予二甲雙胍、磺脲類藥物或拜糖平;2~3d測1次血糖譜(三餐前及餐后2h血糖和睡前血糖),并根據血糖調整劑量;達標的評價標 準 為:FPG 4.4~6.6mmol/L,P2hPG4.4~8.0mmol/L,HbA1c6.5%~7.0%;低血糖的評價標準為:血糖低于3mmol/L,低血糖癥狀在供糖后癥狀緩解。在保持血糖控制達標的基礎上逐漸停用胰島素,停用指征為胰島素用量<0.3u/(kg·d)。
3 檢測指標 兩組分別在用藥前及用藥后1個月及3個月后行葡萄糖耐量實驗(OGTT)試驗,測定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及基礎和餐后1h、2h、3hC-肽釋放量,并統計血糖達標所需天數及低血糖發生頻率。
葡萄糖耐量實驗(OGTT)按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要求進行[4]。
4 統計學處理 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均用表示,治療前后對照資料用配對檢驗,治療前后兩組間差異用成組檢驗。數據經SPSS17.0軟件包進行處理。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1 血糖達標時間:胰島素強化治療組FPG達標時間為(7.54±3.25)d,2hPG達標時間為(9.53±2.38)d,口服藥物組FPG達標時間為(16.67±4.33)d,2hPG達標時間為(15.12±2.89)d,胰島素組達標時間均較口服藥組提前(P<0.05)。
2 胰島素強化治療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胰島素強化治療組治療1月后有26例血糖達標,治療3月后血糖均達標。治療1、3月后FPG、2hPG、HbA1c均較治療前降低,C肽升高,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月后與治療1月后相比較,各項指標變化無統計學差異(P>0.05),但胰島素用量明顯減少,見表1、2。
3 口服藥物治療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口服藥物治療組治療1月后有22例血糖達標、3月后25例血糖達標。FPG、2hPG、HbA1c比治療前降低,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月后HbA1c與治療1月后相比較亦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肽水平未見到明顯差異,見表1、2。
4 胰島素強化治療組與口服藥物組相互比較:治療前兩組各項指標均無顯著性差異。
治療1月后,胰島素強化治療組HbA1c較口服藥物組均降低(P<0.01),C肽水平增加(P<0.05),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3月后,胰島素組C肽水平仍較高,余無差異,見表1、2。
5 不良反應: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肝、腎功能無明顯變化。胰島素強化治療組中,有3例出現低血糖反應,及時處理后緩解;無1例出現局部感染及注射部位硬結;口服藥物組中2例服用二甲雙胍者出現便秘,換藥后消失。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PG、2hPG及HbA1c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PG、2hPG及HbA1c比較(±s)
A、B兩組比較,*P<0.01
觀察時間 n FPG(mmol/L)2hPG(mmol/L)HbA1c(%)治療前28 5.8±0.6 7.0±0.6 7.2±0.7 A 組 28 9.0±1.2 13.7±1.8 9.6±1.3 B組 28 9.1±1.6 13.8±1.5 9.5±1.2治療1月后A 組 28 5.8±0.5 7.3±0.6 7.0±0.5*B組 28 6.3±1.0 7.8±1.1 8.3±1.0*治療3月后A 組 28 5.7±0.4 7.1±0.5 7.0±0.4 B組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肽水平(ng/ml)(±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肽水平(ng/ml)(±s)
A、B兩組比較,*P<0.05;A組與B組比較,#P<0.01;A、B兩組比較,△P<0.05
3h A組組 別 n 空腹 餐后1h 餐后2h 餐后治療前 28 1.17±0.30 4.12±1.10 6.57±2.14 5.60±3.05治療后1月 28 2.48±1.31 10.42±2.01 12.34±1.63 9.58±2.34治療后3月 28 2.58±0.28 9.33±2.37* 13.01±1.09# 8.99±2.27△B組治療前 28 1.19±1.28 3.99±1.32 6.47±0.36 5.23±2.87治療后1月 28 2.48±0.31 5.00±2.45 7.58±1.09 6.77±2.49治療后3月 28 2.58±0.28 6.25±1.83* 8.33±2.21# 6.32±0.89△
2型糖尿病發病和進展的兩個重要環節是胰島素抵抗和B細胞分泌功能障礙。胰島素抵抗時,胰島B細胞代償反應是增加胰島素分泌以維持正常血糖水平。若胰島p細胞的代償反應跟不上胰島素抵抗的加重時,就發生糖尿病[5]。胰島素抵抗貫穿于2型糖尿病的始終[6],胰島B細胞功能隨患者的病程進展表現為進行下降。持續高血糖是誘發和加重胰島B細胞功能減退的最主要可控因素,可進一步加重胰島素抵抗[7,8]。因此,可通過早期嚴格控制血糖使胰島B細胞得到“休息”,從而延緩胰島素抵抗及B細胞功能的衰退,形成正常血糖的良性循環。本研究發現胰島素強化治療組空腹及餐后血糖達標的時間均較口服藥物組者短,HbA1c在胰島素組比口服藥組亦較早達標,且胰島素組患者的胰島功能較治療前有明顯恢復,而這在口服藥組患者中并未觀察到。
血糖水平的高低是糖尿病患者體內葡萄糖代謝情況的直接反映。兩組在治療后血糖水平均基本達標,但胰島素組血糖達標時間明顯早于口服藥組,顯示胰島素在快速降糖方面優于口服藥,可能是因為胰島素劑量調整簡便靈活,從而更快地控制血糖,這與刑莉等[9,10]的觀察一致。HbA1c是血糖控制良好與否的最主要指標,反映糖尿病患者近3月的血糖波動情況。C肽不受外源性胰島素和胰島素抗體的影響,能更準確的反映胰島B細胞的儲備情況。本研究胰島素強化治療組患者在治療1月后即有胰島功能的恢復,且與治療3月后無差異,證實早期的胰島素強化治療對初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有保護功能,與翁建平、紀立農等[1,3]的結論一致。
綜上所述,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早期胰島素強化治療對胰島功能的保護作用。因此胰
島素治療不應再作為口服降糖藥失效或出現并發癥時的最終手段,而應該盡早選用,以通過對胰島功能的保護而使糖尿病患者獲得更長遠的效益。
[1] 李延兵,翁建平,許 雯,等.短期持續胰島素輸注治療對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的影響[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3,11(1):10-15.
[2] 祝 方,紀立農,韓學堯,等.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誘導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長期良好控制的臨床試驗[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3,11(1):5-9.
[3] 曹月香,馮彥敏.胰島素泵治療初診2型糖尿病臨床觀察[J].疑難病雜志,2007,6(3):178.
[4]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35.
[5] 王玉霞,索琳娜,金 實.胰島素強化治療對初診2型糖尿病胰島B細胞功能的影響[J].陜西醫學雜志,2011,40(3):283-285.
[6] Shulman GI.Cellular mechanisms of insulin resistance[J].J Clin Invest,2000,106:171-176.
[7] Sivitz WI.Lipotoxicity and glucotoxicity in type 2diabetes Effects on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J].Postgrad Med,2001,109(4):55-9,63-4.
[8] Purrello F,Rabuazzo AM.Metabolic factors that affect beta-cell function and survival[J].Diabetes Nutr Metab,2000,13(2):84-91.
[9] 張 梅,陳 冬.胰島素強化治療初診2型糖尿病的療效觀察[J].蚌埠醫學院學報,2008,33(1):54-55.
[10] 刑 莉.胰島素強化治療對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的影響[J].醫學研究雜志,2007,36(8):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