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宏 (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青海 西寧 810001)
腦梗死(CI)在中醫稱為中風,臨床癥狀較為復雜,輕則不表現任何不適癥狀,重則表現為患者突然昏厥、偏癱甚至死亡。CI患者出現程度不一的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尤其是癱瘓肢體較高的肌張力引起的肢體痙攣等,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1,2〕。據統計〔3〕,CI患者肢體肌肉痙攣的發生率約為 90% 左右,因此,采取各種有效的治療措施,促進CI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和控制肢體痙攣程度,使運動功能得到有效恢復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4,5〕。本研究觀察以中醫的經絡理論和針灸學理論為基礎,采用電刺激督脈穴位治療老年CI后肢體痙攣、運動功能的療效。
1.1 一般資料 2009年4月至2012年6月我院腦卒中患者12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電刺激治療)66例,對照組(普通治療組)54例。觀察組與對照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對比分析,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對比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診斷標準依據《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中華醫學會,1995年)及《中醫辨證診斷標準》(國家中醫藥腦疾病研究組,1991年)對CI的中、西醫的診療標準。入選標準:(1)通過MRI及CT確診為CI;(2)首次發作或者復發并不伴隨神經功能缺陷;(3)突發肢體功能障礙,伴有偏癱及語言障礙;(4)偏癱肢體肌力<3級;(5)無與此相關的內科及精神疾病。排除標準:(1)與上述標準不相符合;(2)有腦外傷等并發 CI;(3)CI并發出血等癥狀〔6〕。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藥物治療(肌張力藥物排除)、運動療法(康復治療):根據不同病情,進行針對性的康復訓練,主要包括:(1)保持正確的體位擺放及變換;(2)對癱瘓的部位進行適當活動(加強對腕、踝等關節的訓練);(3)步行及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等。保證每天有規律的訓練時間。觀察組在對照組采用的藥物治療、運動療法的基礎上增加對督脈學位的電刺激(包括命門、筋縮、腰陽關、大椎4穴位),采用的是日本低周波治療器(頻率在800~10 000 Hz),將4個電極分別放在上述4穴位上。每日一次,20 min,連續治療1個月。
1.4 檢測指標 采用Fugl-Meyer評分法,對患者上、下肢運動功能進行判定,滿分100分;痙攣判定采用改良Ashworth評分法,將Ashworth痙攣等級0、Ⅰ、Ⅰ+、Ⅱ、Ⅲ、Ⅳ分別對應為0、1、2、3、4、5分。測定3次,取其均值。用 BI對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定。
1.5 療效判定 依據《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損傷程度評分標準》(全國第四屆腦血管學術會議,1995年)標準。痊愈:91% <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00%,0級(傷殘程度);明顯進步:46% <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1~3級(傷殘程度);進步:18% <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5%;無改變:功能缺損評分減少在17%左右;惡化:功能缺損評分增加大于18%〔7〕。
1.6 統計學處理 采用 SPSS17.0軟件,以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或確切概率法。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等比較 兩組治療后各評分差異顯著(P<0.05),對照組治療后BI與治療前有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各指標治療后與治療前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運動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對比(x±s)
CI隸屬腦卒中范疇,此病多發于患者平時氣血不足,各重要臟器陰陽失衡,同時患者情緒欠佳、飲酒、飲食、房事等不規律導致患者陰陽不調,氣血受阻。中醫研究表明,腦絡是腦卒中發生的重要病灶之一,血、腦失氧是重要發病機制。氣血運行受阻從而導致腦髓損傷及病變,促使督脈失其所主,功能紊亂〔8〕。中醫經絡學顯示〔9〕,督脈無臟腑隸屬關系,而大腦也無此關系;在循環走向方面,督脈與腦直接相連,同時與重要臟器關系緊密;在生理作用方面,督脈與大腦組織十分類似(統帥和督促);病理聯系方面,督脈失衡極易出現脊柱病變、頭疼等腦部不適。此外,督脈可主百會、風府、陶道等穴位,因此,腦部病變多采用督脈進行治療。綜上所述,督脈與腦的病變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為督脈治療腦神經功能障礙提供了充分的中醫學基礎〔10,11〕。
本研究結果顯示了電刺激穴位療法對腦梗死疾病具有較高的效果。有研究顯示〔12,13〕,電刺激督脈穴位以治療急性腦卒中,主要是通過對腦神經的特有的可塑性修復來完成。可塑性主要體現在對腦的重組、神經再生、促進側支循環的建立等最終改善病灶區周圍細胞的缺血、氧等癥狀。同時電刺激也可以改變腦神經元的興奮性,使處于休眠及可逆狀態的神經元復活、覺醒,加速腦細胞的修復,減少其損害,有效改善其腦部的損傷,促進癱瘓肢體功能的恢復,提高其療效。亦有研究闡述〔14〕,電刺激督脈穴可以改善血流及腦部氧分壓值,從而加速腦組織的修復和對葡萄糖的綜合利用,同時對腦缺血再灌注的氧自由基、神經元自由基也有影響。因此,對老年性腦梗死的患者應使用多種治療手段,緊急治療應首先以西藥迅速復蘇,然后在患者恢復期間采用中醫辨證治療以強化療效。
1 宗 濤.電刺激督脈穴位對腦梗死后肢體痙攣、運動功能的影響〔J〕. 遼寧中醫雜志,2012;39(7):1391-3.
2 Chung BP,Cheng BK.Immediate effect of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on spasticity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J〕.Clin Rehabil,2010;24(3):202-10.
3 馬以勇,王文彪,和青松.經皮電神經刺激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痙攣及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華腦科疾病與康復雜志(電子版),2011;1(2):49-51.
4 敖金波,李旭英,彭 力,等.溫針灸治療腦卒中痙攣性偏癱80例療效觀察〔J〕. 中國中醫藥信息,2008;15(7):10-1.
5 Kamen L,Henney HR,Runyan JD.A practical overview of tizanidine use for spasticity secondary to multiple sclerosis,stroke,and spinal cord injury〔J〕.Curr Med Res Opin,2008;24(2):425-39.
6 張 弛,金珍珍,董海欣,等.早期運動再學習方案對腦梗死患者平衡和下肢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1;33(4):300-2.
7 Sarzy Fiska,Dugosz I,Krawczyk M,et al.Development of early comprehensive stroke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in Poland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requirements〔J〕.Neurol Neurochir Pol,2011;45(3):245-51.
8 黃 衛,高麗麗.氯硝西泮治療腦梗死偏癱肢體痙攣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8):2690-1.
9 趙曉嶸.中藥濕熱敷治療腦卒中后肢體痙攣的療效觀察〔J〕.護理與康復,2009;8(3):179-80.
10 朱崇應.溫針灸聯合中藥濕熱敷治療腦中風后肢體痙攣的效果觀察〔J〕. 臨床醫學,2011;31(8):113-4.
11 Miller L,Mattison P,Paul L,et al.The effects of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on spasticity in multiple sclerosis〔J〕.Multiple Sclerosis,2007;13(4):527-33.
12 孔繁墨,孔親海.針刺足三里、內關并早期康復治療腦梗死肢體運動功能障礙〔J〕.內蒙古中醫藥,2012;31(5):31.
13 何予工,張 天.電刺激小腦頂核聯合康復訓練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1):2254-5.
14 周成元,吳新貴,肖貽財.電針刺激、足三里和內關對腦梗死大鼠
GAP-43表達的影響〔J〕.中國針灸,2011;13(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