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瀟
一、對“構成”概念的理解
構成(Construction)是一個近代造型概念, “構”有組成、組合、結合、造成、締造之意;“成”有形成、完成、成為之意。因此,構成是一個廣義的詞,泛指事物、物象的不同要素組織合成,當然也包含了藝術、建筑與設計中的成份組織與要素秩序建構之意。而在現代藝術設計領域,其意思與“造型”相同,狹義上是“組合”的意思,即從造型要素中抽出那些純粹的形態來加以研究。
二、構成教學在我們設計基礎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在我們藝術設計基礎課程的實踐中,發現現在的構成教學面臨這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具象——抽象——具象過程的脫節。我們往往把既有的構成法則作為基礎,重點對于抽象形態的練習,如重復、近似、漸變、發射、特異等,但僅僅通過抽象元素的組合練習就想解決一切基礎問題是不可能的。學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在具象形態中提取抽象的要素,或者把這些練習運用到具象的表現中,僅僅知道這些理論而不會實際運用,將規律絕對化、簡單化,流于模仿而沒有創新,這實質上是一種本末倒置,違背了設計基礎課程發現和創造性的目的。二是課程銜接上的不完善。在大一基礎課程中,學習完素描、色彩,再進行構成練習,或者是分段式的課程銜接。學生往往素描歸素描,不能用上構成的語言,做構成時又純粹用抽象元素,不能和素描,色彩的課程結合起來。學生的每幅作業只是說明一個簡單的規律,驗證一個早已被證實了的圖形,這種重復使得學生的感受力變得麻木,起不到開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作用。三是與之后的設計課程相脫離,往往是課程之間的銜接度不夠。在構成的練習中不直接與設計的實用目的聯系在一起,如在工業設計中,不能和產品的外觀,色彩,造型,材質,實用等聯系起來,構成課程將變得比較空泛,學生在學習了構成課程之后仍然不知如何在設計中運用。
三、對于構成教學的改革實踐
在構成教學引入到中國的設計基礎教學之后,其改革和探索從未停止過,在不同的藝術類院校也出現了不同的教學模式。而針對工業設計專業的教學特點,我們對傳統的教學進行了實驗性的改革,把教學重點放在對學生技術、審美能力的培養和創造性思維的發掘。由此,總結出以下幾方面的教學方法與思路。
1.打散構成課程,把構成的學習融入到整個一年級的基礎課程教學中。當我們從整個設計基礎教育的高度和整個設計課程結構的層面去重新審視構成教學時發現將構成教學貫穿于整體的基礎課乃至設計課程之中,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向包豪斯教學體系的一種回歸。它不再是相對獨立的課程,而只是課題或者一種要素、體驗與嘗試。比如在一個階段教學中,我們先讓學生去室外拍攝照片,通過他們的眼睛來發現身邊具有構成意味的景色。在學生的取景過程中,就已經培養了他們對于具象事物的一個抽象思考。回來后展示大家的圖片,發現單憑照相是很難取得很好的畫面語言,就要求他們運用計算機這一工具,利用數字化技術優勢,將多種繪圖軟件用于對相片的修改和再制作,期間他們可以在一張圖片的基礎上變換成多種色彩關系、材質表現及視覺特點的畫面。計算機有其畫面處理上的優勢,同時也存在很多缺陷,如有些手繪很容易達到的效果計算機做起來卻相當復雜,還有它的有些效果過于程式化,缺少學生個性的東西。針對這些,要求學生再根據圖片,把畫面在紙上或別的材質上表現出來,但這個不是簡單的對照片的描摹,需要他們對構成的理念有自己的認識,對照片進行重新的處理。通過這個循環的課程,會使學生對于構成的概念和特點有一個實際的了解,而不是停留在理論上的,同時也鍛煉了他們造型的能力、審美的能力,把素描,色彩,構成,軟件等一系列的課程也串聯起來了。
2.讓學生學會從具象物體中提取抽象因素以及把一些抽象規律運用到具體物象的刻畫中。重要的是,要能夠從自然形態中發掘抽象形態的表現能力。在這個訓練中,我們不再把傳統繪畫訓練中的繪畫語言、技法和寫實再現等因素放在首要位置,而是要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設計所要解決的造型問題上,使學生能夠在形態分析基礎上探索其語言表現。學生可以先用具象的表現方式把物體表現出來,之后就要求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提煉元素,改變構圖,研究形態的基本法則,形式的審美標準等。這個課程教會學生如何對形態進行多角度的分析、提煉,并發展新的造型能力及對形式要素的運用能力,培養他們對畫面的構成秩序、骨架結構、節奏韻律的感覺。
3.把構成課程和后續的設計課程相銜接。學習構成并不是最終的目的,最主要的是能夠對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起到作用,在這方面我們做出了教學上的改革。例如在帶學生外出寫生考察中,首先要求學生對自然景物能夠進行描繪,有基本的色彩控制能力和色調的把握能力,在此基礎上讓他們每人對景色有一個感悟,之后提煉出一個抽象的語義,如濕潤、溫暖、朦朧等,再把這些語義引入到Swatch手表的一個外觀設計中。以“時間的風景”為題,要求學生把對風景的某種感受在手表設計中表現出來,通過介紹Swatch手表的歷史、特點、企業文化和受眾等讓學生更好地把握。經過幾個這樣的專題練習,將很好地鍛煉學生的構成與設計結合的能力,也提升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四、結語
要解決構成教學的弊端與問題,應重新審視基礎教學的整體設計,對設計基礎教學的知識構成體系重新安排,在此基礎上確立構成的位置。沒有一門課程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于設計的要求的不同,構成課程也要進行多重嘗試,以期找到更加符合受眾需求的方式。作為老師要從現代的教學理念出發,以現代課程理論為參照,才能從根本上建構教學形態、知識體系與作業方法。
(作者單位: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李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