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穎穎
花6000萬美元收購美國大西洋銀行后,溫州市甌海人林春平成了媒體追逐的對象,不少人開始稱他為“銀行家”。
收購引發的媒體追訪和巨大影響讓他始料未及,“這原本就是一家小規模的銀行,現在員工也不過幾十人,和那些金融大鱷根本沒法比。”近期甚至有不少境外風投給他打電話想要高價入股,他卻不太在乎地一口回絕:“經營不善的小銀行美國有很多,我收購的這家真的不算什么。”
林春平介紹,有著85年歷史的美國大西洋銀行設在美國特拉華州,受2008年金融危機沖擊,該銀行因資不抵債宣布破產。當時,常年在海外做生意的林春平不僅安然度過金融危機,而且盈利頗豐,手里有大量外幣資金蠢蠢欲動。
“我自己是學經濟出身的,一直對金融業比較關注,而且特拉華州的公司法體系相當先進,又靈活,稅收也很優惠,所以就考慮在當地投資。”2009年初,林春平把目標瞄向特拉華州的美國大西洋銀行,隨后,在團隊協助下展開兩年多的接洽談判。
2010年6月,林春平在著名的離岸公司注冊地英屬維爾京群島投資成立春平國際金融控股集團,并于2011年在美國成立了美國新匯豐聯邦財團。“這樣,收購主體就成了一個完全合法的美國公司,不會再被擋在當地的監管壁壘之外。”
雖然初涉美國銀行業迎來多方關注和贊譽,不過林春平的步子卻邁得很小心:目前這家銀行不會開展任何貸款業務。他解釋說:“貸款業務的風險比較大,現在也不可控,所以3~5年內主要通過存款再轉存來獲取收益。”
他向記者介紹,在美國的一些州,客戶2萬美元以下的存款是沒有利息的,而且銀行還要扣各種費。他目前的銀行對客戶不收管理費,還會給一點利息。這樣通過存款積累了一定資金后,再轉存到大金融機構那里吃利息,簡單地說就是賺一個息差。
這個買賣看起來穩賺不賠,但林春平認為,自己的收購之舉并不適合被同鄉們“復制”或者“跟風”,“轉型和轉行是兩碼事,還是要腳踏實地,守住實業。”首先,收購境外銀行的資金需要在海外賺的錢,在我國現有的外匯管制下,國內的錢怎么出去是個問題。其次,對溫州企業家來說,做實業永遠有機會,不能丟了老本行。
“美國大西洋銀行原是由猶太人控股的,這是華人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林春平說。
2009年初,林春平組織了一個20人收購團隊與美國大西洋銀行開始進行多番接洽談判。
由于受投資主體等方面的限制,2010年6月,有近20年海外留學、工作和生活經歷的林春平在英屬維爾京群島投資注冊成立春平國際金融控股集團。
2011年8月,該控股集團在美國投資成立美國新匯豐聯邦財團,注冊資金1億美元。
“通過這兩次跨國注冊公司,才具備了在美國收購金融機構的合法資質。”林春平解釋說。
林春平算了一下,2009年他一共積累了300張登機牌,滿世界跑。
目前,美國大西洋銀行的清算全部完成,原有的業務全部停掉了,并正式更名為美國新匯豐銀行。銀行目前處于試營業服務,主要為在外華人辦理存取款業務。

周德文稱林春平為“小老弟”,他說林春平去美國收購銀行的事情,圈子里都知道,“小老弟膽子大,敢闖敢做”。
周德文曾帶100多個溫州企業老板去美國考察,有不少人都對美國的銀行感興趣,但一直都沒有實際行動,林春平通過“曲線收購”的方式給大家提供了一個榜樣。
林春平為什么要去美國買銀行呢?
“產業做到這么大也差不多了,進入跨國公司行列,也想提高一個檔次。”林春平說,之所以要去美國買銀行,一是為接觸美國高官,二是可以接觸很多金融精英,三是有機會參加很多世界組織的論壇會議。
林春平說,這個投資是很穩健的,“說實話,我們不靠它賺錢,我們就是要養活運營這個銀行的團隊。”去美國買銀行的事,對公司是一件“錦上添花”的事情,因為收購資金全部都是春平集團在海外公司的資金,并不是國內公司的資金。
溫州當地一位知情人士稱,由于國內銀行業的壟斷,林春平去國外買銀行,可能是想通過外資銀行曲線進入中國。
對此,林春平說,由于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大多規模比較大,而新匯豐銀行屬于小規模銀行,主要客戶群為當地華人,很難進入中國。
一個月前,新匯豐銀行在溫州當地打了一個廣告,招聘6名管理人才,給出年薪5萬~20萬美元、統一辦理L1簽證(美國移民局對外國商人和外國專家到美國長期工作的入境許可之一)的待遇,引來了5000人報名。
林春平說,為了擴張在美國以及東南亞金融市場業務,下階段新匯豐銀行打算在美國華爾街以及新加坡或者香港開設分支機構,以擴大其影響力。
這次買賣,跟林春平過去20年的“傳奇”經歷分不開。
1988年,還在讀高中的林春平就在桂林百貨大樓承包柜臺賣紐扣,成了“萬元戶”,而當時教師月工資只有300元。他還記得,百貨大樓的總經理是廣西柳州的,當時她很奇怪,一個小孩來跟她談生意。
后來他考到深圳大學,通過做深圳和溫州間的牛皮貨運生意,有了原始積累。
1993年,23歲的林春平遭遇到了人生中第一次失敗:當時,國內包機業務剛剛放開,林春平就在廣西南寧做航空包機生意。
由于不懂行,航班上座率一直很低,“最糟的時候一趟飛機上只有3名乘客,但飛機一次飛行的成本就要20多萬元,因此每天都是幾十萬地虧,前幾年賺的幾百萬都虧光了,還欠了2000萬元左右。”
幸運的是,債主們很看好林春平,甚至在1995年借錢給他去新加坡讀研究生。
在海外多年的生活、工作和創業經歷,為林春平積累了寶貴的人脈資源。
林春平坦言,這其中,最重要的人之一是他在新加坡的同學兼室友——第7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兒子。
經安南的兒子介紹,林春平去了加納做生意。2000年,林春平籌來3000美元到加納創業,從服裝貿易入手,“在國內賣10元人民幣的服裝到了加納就能賣到10美元。”林春平又有了東山再起的資本。
“他帶我認識了非洲很多國家的領導,包括一些國家的總統、副總統。”
2001年,林春平從做生意的朋友那兒了解到離加納首都阿克拉1000多公里處的一座出產銅和金的礦山要轉手,就以5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了礦山的永久私有權。如今,這座礦山每年至少能為他帶來200萬美元的收入。
2007年,林春平結識了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一位官員,這位糧食方面的資深專家告訴他,全球性的“糧食商戰”馬上要打響,這么重要的民生行業,誰先進誰得先機。林春平沒有放過這個機會,目前,他也是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顧問。
2007年12月,林春平在深圳創立了春平麗泰米業(深圳)有限公司。第二年,他又聯合西非、歐洲的一些溫州商會會長投資1000多萬美元,在黑龍江建成了“春平香米”生產基地。2009年3月,林春平投資5000萬元人民幣,將年產6萬噸的日本佐竹稻米加工流水線引進到他在浙江蘭溪的生產基地。
2011年,他又聯合美國、意大利等國的溫籍僑領追加投資,共斥資3億多元,精制羅漢果涼茶飲料,推動該飲品在廣東、廣西、深圳、香港及東南亞、非洲等地試點銷售。
林春平非常看好國內有利政策,繼續投資農貿食品業:“做實業永遠有機會,農業、皮革是主業,老本行我們會一直做下去,不會忘本,就像大米,人不能不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