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紅,安曉鵬
(成都大學師范學院心理健康中心,四川 成都 610106)
我國大學生性審美的變遷
李 紅,安曉鵬
(成都大學師范學院心理健康中心,四川 成都 610106)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性的認知和接受度都有顯著的提升。但目前對大學生性審美觀變遷的研究相對較少,研究者采用問卷法,并結合2000年的數據,基于對大學生性審美觀變遷的分析,對大學生性文化觀念的變遷做了探討。結果顯示:十年中,大學生的性吸引無太大的反差,但由于社會的壓力,媒體的宣傳,使得大學生在性審美上,更加注重社會標準,更加注重具體的細節完善,而這些細節的關注,是和社會要求相一致的。
大學生;性審美;性文化的變遷;趨勢及對策
從德國哲學家鮑姆加通最早提出“審美”(aesthetical)的這個概念起,發展到現在,審美概念的內涵已從狹義的、單一的衍變成廣義的和多元的。但是,這并沒有改變審美經驗在審美活動中的核心地位,審美概念的界定也是以審美經驗為依據的。鮑桑葵最早使用“審美經驗”(aesthetic experience)概念,他認為,“審美經驗是一種快感,或是一種對愉快事物的感覺”,是身心和諧、靈肉合一的滿足和愉悅的主體的生命整體意識。[1]性審美的字面意思是與人的性有關的審美,它是在性審美的過程中,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的整體意識,表現為審美客體引起的審美主體生理和心理上滿足和愉悅。
性審美既是審美現象,又是特定的性心理活動,涉及美學與心理學的融合問題。性審美研究的基本內容在于,現實生活中性別角色的容貌、形象及其態度等的審美感受,理想性別角色形象塑造及其態度。性審美是美學和心理學交叉,探索性別角色感受,形成健康的性別角色形象態度,塑造理想性別角色規律的研究領域。性審美研究處于起步階段,研究成果非常稀少,2010年4月出版的宋先梅所著的《華夏之魅——中國古代性審美研究》,從中國古代大量的文學作品中存在的性審美觀予以全面的歷史觀照,考察了中國古代性審美觀發展嬗變的歷程,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我國美學學科發展的結構性缺陷。性審美觀屬于社會歷史現象,它要受社會生活方式及其條件制約,古今性審美觀存在巨大差異,從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性審美觀歷史觀照的角度,研究中國古代性審美觀發展嬗變的歷程,雖然對研究當代中國人的性審美觀有借鑒作用,但它卻不能取代人們對于當代中國人尤其是當代中國大學生性審美現狀的了解。
由于我國傳統文化觀念以及中國學術傳統的影響,人們避諱談論性及其相關問題,性審美長期被排斥于學術研究之外。隨著我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邁進步伐加快,對青年人研究視野得以拓展,對當代大學生心理研究及其教育得到重視,但對當代大學生的性審美的研究卻十分罕見。就筆者所能接觸到的文獻來看,國內有關大學生性審美的研究,主要可以概括為兩點:其一,大學生和中學生性現狀、性文化及性教育研究。劉達臨教授曾對中國的大中學生做過性文化現狀的調查研究。胡珍教授在其專著《中國當代大學生性現狀與性教育研究》(2003)中,比較系統地論述了大學生的性形象觀,對大學生性形象塑造進行了分析,在其分析中涉及大學生性審美觀及其主要特征。[2]其二,大學生性審美專題研究。除了胡珍的研究涉及大學生性審美及其特征外,賈寶先等對大學生性審美開展了專題研究。他們在其所著論文《大學生性審美之研究》中,提出了大學生的性審美呈多元化趨勢發展。不同的人依據不同的性審美標準,在對待和處理性審美問題上也就表現出了多樣性,當前不少大學生在一些社會不良性審美觀的誤導下出現了性審美的偏差。[3]
十年以前,大學生已不再把性看作神秘的事情,他們能夠以比較自然的態度看待性及其相關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學者們開始涉足青少年群體性問題研究,他們從不同年齡階段、不同視角對青少年群體的性文化變遷進行研究。姚佩寬、楊雄教授的《青春期教育調查報告》、《中國社會變革時期青春期教育比較研究》等是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青春與性1989-1999:中國城市青少年的性意識與性行為》連續10年對青少年的青春期教育問題進行“縱向追蹤”和“橫向比較”。劉達臨教授的《中國當代性文化——中國兩萬例性調查》被認為是影響最大的研究成果,該成果被國際上譽為“中國金賽報告”。該報告對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國的大、中學生性文化現狀進行了研究。潘綏銘教授在1991年、1995年和1997年的三次全國大學生性調查,及其專著《中國當代大學生的性觀念與性行為》揭示了社會轉型以來大學生性觀念與性行為發生的變化。但對大學生的性現狀和性教育的系列研究方面幾乎還是一片處女地,由四川省性社會學與性教育研究中心胡珍教授主持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中國當代大學生性現狀與性教育研究”則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工作。胡珍采用劉達臨的問卷,對20世紀90年代初到新世紀初大學生的性文化變遷進行了較全面的研究。
進入新世紀以來,通過擴大招生、自費就學、自主擇業的大學生一批批進入高校,一批批走上社會,他們所處的學校環境、社會環境以及人們的性觀念都比上世紀末有了較大變化。教育部取消了在校大學生不準結婚的禁令;學校對大學生的“非道統”性行為也主要采取尊重、引導和心理輔導的方法,而不再與學生的道德品質掛鉤;家庭、社會對大學生未婚同居行為也日益寬容;性少數群體的行為也被社會、家庭和大學生接受……在這樣的社會性文化變遷的背景下,對新世紀十余年來大學生性文化變遷的研究成果還未見發表,進行該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
本項研究采用問卷法,結合具體現實修訂了十年前的問卷,并隨機在大專院校發放近萬份,面積覆蓋西南、華中、華南、西北等片區,學校類型涉及理工科、文科、師范和職業技術學校。內容包括調查大學生性知識、性觀念(戀愛觀、婚姻觀、性行為觀)、性行為、性教育、性審美、性補償等文化現狀,以及受文化影響的性生理、性心理等性現象的變化趨勢。
性審美首先從生物性形象的審美發端。我們測查了大學生對生物性形象的觀念變化,調查內容主要是由第一信號系統發出的性信號,包括:面容(包括頭發、容貌等)、體形(包括肩部、胸部、腰部、臀部、腿部乃至腳)、聲音等。
1.大學生對“容貌對人生影響”的態度差異比較

表1 “容貌對人生的最大影響”態度的十年比較(%)
由表1可知,盡管十年中社會經濟情況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是大學生對容貌與人生發展的看法,與十年前相比,并無顯著的差別。都有近半數的被調查者認為美麗的容貌更能獲得成功的機會。同時,2010年調查顯示,在“人格更完善”、“家庭更幸福”方面,選擇人數則略有上升,這可能提示我們,當代學生更加關注精神層面的成功感。我們又分別考察男生和女生對“容貌對人生最大影響”的選擇,其結果和整體大學生的選擇趨勢是一致的。
2.大學生自我性形象的差異比較

表2 大學生自我性形象差異的十年比較(%)
從表2我們發現,同十年前相比,男大學生認為自己“很有吸引力”、“較有吸引力”的比率仍然高于女大學生,說明男大學生對自己的吸引力更有自信心,而女大學生在“未注意”項的比率依舊高于男大學生,可見總體勢態并無變化;但是,十年之后,男大學生在認為“很有吸引力”和“較有吸引力”上呈上升姿態,而女生則在“較有吸引力”一項上比率下降,相反更多女生表示“未注意”。這提示我們,近十年來,社會對性別角色的刻板化宣傳更加不遺余力,客觀上給女性增了更多壓力。因為相比之下,男性身材不胖,身高不是很矮就算可以;而女性的美麗定義,卻更多的和“天生麗質”聯系起來,使得對自己容貌不自信的女生比率增長。
此外,大學生對于容貌的生物性形象的喜好方面(面容、體形、聲音),同十年前相比,結果較為一致,并無明顯差異。

表3 “對男大學生性形象塑造的審美觀”態度的十年變化(%)
在十年前的研究中,對于男大學生的性別形象塑造,大學生選擇“培養內涵”、“談吐優雅”和“健美”的居前三甲。我們針對男生和女生對男大學生性形象塑造審美觀的看法,進行了十年前后的對比。結果顯示,同十年前相比相比,男性對男大學生性形象塑造審美觀念的前三項并無變化,但是內涵的注重有所下降,而對學業成績的重視則大幅度提升。這可能和近幾年就業壓力加重,使得學生更重視“文憑學歷”等“硬件基礎”的作用。而女大學生對男大學生“講究衛生”和“談吐優雅”的要求提升較多。這可能和影視劇中對男性的塑造有關。
2.女大學生性形象塑造審美觀的比較

表4 “對女大學生性形象塑造的審美觀”態度的十年變化(%)
相比較而言,女大學生性形象塑造的審美觀,在十年間的變化更大。從表4可知,同十年前相比,男大學生對女大學生“更具內涵”項的要求急劇減少,而“精心打扮”、“衣著得體”和“講究衛生”的要求上升較多,“舉止優雅”仍然居于最高點,沒有明顯變化。“內涵”項的選擇降低,可能因為現在的青年人更加現實,更注重具體的層面,而“內涵”相對含糊,因此關注隨之降低。而女生對女大學生性形象塑造的審美觀的變化趨勢,與男生一致。可見十年之后,男女生在女大學生性形象塑造方面,持一致的觀點。
同十年前相比,當代大學生的性審美在大的方向上,并無大的變化,但在細節上,又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1.當代大學生仍然非常認同個人容貌對成功有極大影響。但是,當代大學生在關注容貌重要性的同時,能夠更全面地考慮問題,不再把容貌作為人生中決定性的因素;有更多的學生選擇“人格更完善”、“家庭更幸福”選項,對精神層面的成功感的關注加重。即十年之后,當代大學生在重視經濟方面的成就的同時,更加認可內心的成功感和自我實現感。在教育中,這是可以引導的積極方面,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內涵和修養。
2.大學生對自己的性吸引較有自信心。同十年前相比,男大學生認為自己“很有吸引力”、“較有吸引力”的比率仍然高于女大學生,說明男大學生對自己的吸引力更有自信心;而女大學生在性吸引力的自我評價上,則更為謹慎含蓄。近十年來,社會對性別角色的刻板化宣傳更加不遺余力,客觀上給女性增了更多壓力。因為相比之下,男性身材不胖,身高不是很矮就算可以;而女性的美麗定義,卻更多的和“天生麗質”聯系起來,使得對自己容貌不自信的女生比率增長。實際上,這代表了男權主義對女性的不切實際的要求,在教育中需引導女生正確認識自己,樹立自信。
3.大學生性形象塑造審美觀念更趨于實際和具體。男性對男大學生性形象塑造審美觀念方面,對內涵的注重有所下降,而對學業成績的重視則大幅度提升;同樣,男大學生對女大學生“更具內涵”項的要求急劇減少,而“精心打扮”、“衣著得體”和“講究衛生”的要求上升較多,“舉止優雅”仍然居于最高點,沒有明顯變化。這說明可能因為現在的青年人更加現實,更注重具體的層面,更加務實。
總的來說,大學生的性吸引在十年中并無太大的反差,但由于社會的壓力,媒體的宣傳,使得大學生在性審美上,更加注重社會標準,更加注重具體的細節完善,而這些細節的關注,是和社會要求相一致的。
[1]鮑桑葵.周煦良,美學三講[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
[2]胡珍.中國當代大學生性現狀及性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科學出版社,2004.
[3]賈寶先,肖喜如,高軍華.大學生性審美之研究[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12).
G645
A
1671-2277-(2012)01-0053-03
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