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俄羅斯特約記者 劉新遠
“人不是為了發亮,而是為了純潔自己”。一代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用這句話警醒自己,他的一生就是不斷尋找愛與信仰的過程。每年都有很多俄羅斯人來到他的故鄉緬懷大師,凈化心靈。
逃避現實的“避難所”
托爾斯泰的家鄉位于莫斯科以南的圖拉市。從莫斯科到圖拉并不遠,乘車只要三個多小時就可以抵達托爾斯泰的故居“亞斯納雅·波良納”莊園,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托爾斯泰莊園”,托爾斯泰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這里度過。托爾斯泰在34歲之前不是一個安分的人,他精力充沛、喜好社交,大學中途輟學,又跑去當兵,退伍后游歷了歐洲各國,很難想象,這樣一個出身貴族、有著優越家庭條件的“浪蕩子”會成為一代文豪,甘于將自己的大半生托付給一個充滿農村風情的鄉下別墅。托爾斯泰豐富的人生閱歷,使他從一個不經世事的少年逐漸走向成熟,在道德哲學和文學中尋找人生答案,對平民、農奴的同情,對教會的不滿都讓出身貴族的托爾斯泰思想上充滿矛盾。亞斯納雅·波良納莊園成了他逃避現實問題最好的庇護所,“亞斯納雅·波良納”的俄文涵義是“明亮的林間空地”,這里成了托爾斯泰實踐自己人生理想的“理想國”,他甚至在自己的小王國里嘗試改善農民的生活,卻得不到理解。理想上遭遇挫折的托爾斯泰脫離社交、安居莊園,過著簡樸、寧靜的生活,從寫作中尋找新的精神力量。
在莊園完成《戰爭與和平》
屠格涅夫曾經在麻雀山騎馬,勃洛克曾在莫斯科河畔散步,每當閱讀到文學作品中這些細節的時候,都讓人產生無限遐想,期待踏上偉人們曾走過的路,感受和歷史擦肩而過的瞬間。帶著這種期待,記者踏上了圖拉之行。
托爾斯泰莊園的大門簡單粗獷,一條由白樺樹和粗大的橡樹圍著的大道延伸到樹林的深處,這條被托爾斯泰稱為“林間大道”的路,每年要接待100多萬游客。莊園入口處的池塘在蔚藍天空的襯托下,顯得靜穆而華麗。
托翁故居是一幢乳白色小樓,樓頂被漆成嫩綠色。小樓樸實簡單、毫無多余的修飾。為了抵御冬季的寒冷,窗戶的大小也是簡單緊湊,甚至讓人懷疑托爾斯泰視力不好,就是這種采光欠佳的環境造成的。托爾斯泰創作《戰爭與和平》的房間在小樓的最下層,室內兩側各有一個小窗戶,光線很暗,空間也不大,更像儲藏室。托爾斯泰因為視力不好,又不肯戴眼鏡,結果干脆把椅子鋸掉一塊,好方便伏案工作。
寬敞明亮采光較好的客廳被設在了二樓,客廳的墻壁上掛滿了肖像畫,大廳中間擺著一張長長的餐桌。這里曾經聚集了那個時代俄羅斯最天才的藝術家和文人,音樂家們為托爾斯泰獻上自己的新作,畫家們為托爾斯泰創作傳世的肖像。客廳中掛著的兩幅托爾斯泰肖像,都出自名家之手。
82高齡離莊園而去
1921年托爾斯泰的女兒瑪利亞將莊園捐獻給國家,盡可能保持了莊園的原貌,托爾斯泰的書房是按照他生前的陳設布置的,房間中一塵不染,撫摸房間里的墻壁、家具,讓人感覺主人仿佛剛剛創作完并未遠去。
站在書房的陽臺上,可以眺望遠處森林和池塘,一切景色都顯得悠遠、靜謐,遙想一百多年前群星匯聚、文人輩出的時代,讓人無限向往。充滿平靜意味的鄉村莊園,卻暗流涌動,在這里,托爾斯泰在最后的歲月中是如何度過的?渴望平靜的托爾斯泰,生活中似乎總是不如意,以至于人們會將托爾斯泰和他妻子的關系稱為“家庭悲劇”。82歲的托爾斯泰在產生家庭矛盾后,離家出走,最終染上肺炎,凍死在小火車站。一代文豪如此殞命。▲
環球時報201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