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陽芳,劉衛東
(1.2.梧州學院 外語系,廣西 梧州 543002)
模因理論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實證研究
陳陽芳1,劉衛東2
(1.2.梧州學院 外語系,廣西 梧州 543002)
大學英語閱讀肩負著“促進語言學習,為應用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的使命。語言學習是模因傳播過程,必須遵循模因傳播規律。提供漢語信息的課文復述,要求用英語“表達”漢語信息,促使學生帶著表達需要去注意英語,是從漢語信息到英語形式的“內容相同形式各異”的模因傳播。準實驗研究表明:提供漢語信息的課文復述的語言學習效果顯著優于沒有復述或只提供關鍵詞的復述的語言學習效果;完全參與這一復述活動的學生的語言學習效果顯著優于部分參與的學生的語言學習效果。
模因理論;大學英語閱讀;復述;有意義學習;建構主義
教育部2007年7月頒發的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 “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 在外語環境下,閱讀是大學英語輸入的主要渠道。它肩負雙重使命:一是繼續培養閱讀能力;二是促進語言學習,為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因此,探討促進語言學習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方式顯得十分有意義。
模因 (meme)是文化傳遞的單位。“任何一個信息,只要它能夠通過廣義上稱為 ‘模仿’的過程而被 ‘復制’,它就可以稱為模因了?!盵1]模因理論研究者認為,學語言本身是語言模因的復制過程。模因首先受到宿主的注意、理解和接受,通過 “模仿”過程被 “復制”,產生新的模因,才完成一次模因傳播。大學英語閱讀中的語言學習首先涉及學習者對閱讀材料中的語言形式和意義的注意。此外,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習,還要通過語言輸出對其進行 “實驗”和 “探索”。這里的 “實驗”和“探索”就是模因的 “模仿、復制”。因此,大學英語閱讀的語言學習是一個模因傳播過程,必須遵循模因傳播規律。
復述是用課文中的原話或自己的話重新敘述課文內容。課文復述既是一種練習,更是一種 “內容相同形式各異”的模因傳播。它不同于朗讀,朗讀是對課文內容的重新敘述,實質上已經是圍繞課文內容的語言運用。由于找不到理論依據,不能充分理解復述的意義和價值;另外,由于不能科學引導,課文復述在英語學習中的收效甚微。因此,許多大學英語老師更注重課文的講解環節而不看好、甚至是丟棄這一教學活動。從模因理論的視角看,這一教學模式要大力提倡,同時也要有所改進。
復述可以有不同的形式。最常見的是教師或教師與學生一起列出關鍵的詞匯、句型或信息作為引導和提示,然后要求學生根據這些引導和提示,脫離課本重新敘述。
大學英語閱讀的語言學習是一個模因傳播過程。模因傳播的先決條件是其受到宿主的注意、理解和接受。根據這一條件,要學到閱讀中語言,首先必須注意到語言 (包括形式和意義等)。其次,“內容相同形式各異”是模因傳播的方式之一。人類的經驗基本是相通的。但是,表達相同的經驗,不同的民族采用不同的語言形式。同一信息的不同語言形式是“內容相同形式各異”的模因。 大學英語閱讀是在學生掌握漢語的基礎上進行的。我們假設:課文復述時,將漢語信息提供給學生,要求學生用英語 “表達”出漢語信息,使學生帶著表達需要去注意英語形式,是從漢語信息到英語形式的“內容相同形式各異”的模因傳播。這樣的復述方式,符合模因傳播的條件和規律。把英漢形式看成“內容相同形式各異”的模因,英語形式與漢語意義的聯系就更密切;當需要表達漢語意義時,就能直接套用英語形式,表達將更自然、地道,這有利于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
但是,這一從模因理論角度提出的復述設想真的能促進大學英語閱讀的語言學習嗎?如果能,程度又有多大?據此疑問,筆者通過開展一項準實驗研究來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基于上述疑問,提出如下三個研究假設:
假設一:有復述環節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其語言學習效果顯著優于沒有復述環節的。
假設二:提供漢語信息的復述,其語言學習效果顯著優于不提供漢語信息的復述。
假設三:學生越積極參與提供漢語信息的復述,其語言學習效果越好。
2012年4月以梧州學院數理系2011級應用數學和應用物理的學生為對象開展準實驗研究,旨在考察模因理論指導下的課文復述的語言學習效果。實驗結束后,對受試的成績作出分析。
從 《新視野大學英語2》(第二版)Unit 3 Section A Marriage Across Nations,選取三個段落,即Para.1、Para.2和Para.5,作為“課文”。 為了保證數據分析的可信度,在實證研究的同時,對用作實驗材料的三個段落的語言學習難度進行調查分析。以梧州學院2011級機械專業的39名同學為對象,給20分鐘讓其自由復習以上三個段落,然后用英漢翻譯測試這些段落中的語言學習效果。

表1是39名學生的三組測試成績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表1顯示,三組測試成績的平均分分別是6.4103,3.7607,6.1050,可以基本認定三個段落中的語言的學習難度相差不大。兩個相關樣本T檢驗對三組成績的進一步比較如表2、下頁表3、下頁表4所示。

表2T檢驗結果表明,雙尾檢驗相伴概率[Sig. (2-tailed)]P 值為 0.073, 大于 0.05,所以可以在95%的置信水平上認定兩組成績不存在顯著性差異,進而可以認為Para.1和Para.2中的語言的學習難度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表3T檢驗結果表明,雙尾檢驗相伴概率[Sig. (2-tailed)]P 值為 0.268, 大于 0.05, 所以可以在95%的置信水平上認定兩組成績不存在顯著性差異,進而可以認為Para.2和Para.5中語言的學習難度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表4T檢驗結果表明,雙尾檢驗相伴概率[Sig. (2-tailed)]P 值為 0.897, 大于 0.05, 所以在95%的置信水平上認定兩組成績不存在顯著性差異,進而可以認為Para.1和Para.5中語言的學習難度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綜合上述檢驗結果,可以肯定用作實驗材料的三個段落中的語言學習難度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與學生一起閱讀,講解作為實驗材料的三段“課文”。講解Para.2之后,與學生一起列出關鍵詞并要求全班一起復述該段的內容;講解Para.5之后,與學生一起列出關鍵詞,并由教師提供漢語信息,要求全班一起用英語 “表達”(復述)這些信息內容。每個段落的復述一共重復2次。
課文講解和復述結束后,測試上述段落中的詞匯、短語等語言的學習效果。測試中,給出9個漢語句子,要求受試者用在段落中學過的語言翻譯這些句子。每一個語言點、意義、拼寫和用法各占5分,共15分。例如,用對語言點但有一點拼寫錯誤可得5分,用對語言點且拼寫正確可得10分,用對語言點、拼寫正確且前后接續正確可得15分。評分結束后,將三個段落的語言測試成績轉換成100分制,采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 (SPSS 17.0版本)對三組測試成績進行統計處理。以Para.1的測試成績代表沒有復述環節的課文語言學習效果,以Para.2的測試成績代表只提供關鍵詞的課文復述的語言學習效果,以Para.5代表同時提供關鍵詞和漢語信息的復述的語言學習效果。采用兩個相關樣本T檢驗(Paired-Sample T Test)檢驗所獲得的試驗數據。
表5是實驗組55名受試的三組測試成績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表5 實驗成績的描述性統計
從表5所示均值來看,XPara.5成績明顯優于其他兩組成績。為了進一步說明提供漢語信息的復述的語言學習效果,分別對XPara.1~XPara.2組、XPara.2~XPara.5 組和 XPara.1~XPara.5組測試成績進行兩個相關樣本T檢驗,檢驗結果如表6、下頁表7和下頁表8所示。

表6 XPara.1與XPara.2 T檢驗
上頁表6 T檢驗結果表明,雙尾檢驗相伴概率[Sig. (2-tailed)]P 值為 0.222, 大于 0.05, 所以可以在95%的置信水平上認定兩組成績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結合上頁表5均值,可以認為,只提供關鍵詞的復述不比沒有復述更促進語言學習。這與研究假設不相一致。

表7 XPara.2與XPara.5 T檢驗
表7 T檢驗結果表明,雙尾檢驗相伴概率[Sig. (2-tailed)]P 值為 0.000, 小于 0.05, 所以在95%的置信水平上認定兩組成績存在顯著性差異。結合上頁表5,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提供漢語信息的復述顯著比只提供關鍵詞的復述更能促進課文的語言學習。這與研究假設相一致。

表8 XPara.1與XPara.5 T檢驗
上頁表8 T檢驗結果表明,雙尾檢驗相伴概率[Sig. (2-tailed)]P 值為 0.000, 小于 0.05, 所以在95%的置信水平上認定兩組成績存在顯著性差異。結合前頁表5,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提供漢語信息的復述顯著比沒有復述更能促進課文的語言學習。這與研究假設相一致。
以上研究結果表明,提供漢語信息的復述的語言學習效果明顯優于沒有復述環節和只提供關鍵詞復述的語言學習效果。
為了更進一步說明提供漢語信息的復述的語言學習效果,分別對學生在復述活動中的參與情況進行調查,并采用兩個獨立樣本非參數檢驗檢測完全參與組與部分參與組測試成績,檢驗結果如表9、表10所示。

表9 Mann-Whitney檢驗秩

表10 檢驗統計量a
在表10中,漸進顯著性 (雙側)值為.000。由于P值小于預定的0.05的顯著性水平,所以在95%的置信水平上拒絕零假設,在提供關鍵詞和漢語信息復述中,完全參與組成績與部分參與組成績存在顯著差異。結合表9可知,在提供關鍵詞和漢語信息復述中,完全參與組語言學習效果顯著優于與部分參與組的語言學習效果。
另外,通過對參與實驗的55名同學的調查,大部分同學認為課文復述: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有幫助或非常有幫助;相對于不提供或只提供關鍵詞的復述,提供漢語信息是最有幫助的復述形式(見下頁表11)。

表11 您對復述的看法?
語言學習是模因傳播過程。本教學實驗中,雖然三個段落的語言學習難度一樣,但由于XPara.1的學習沒有復述環節,缺乏 “復制”過程,所以語言模因很難從書本傳播到學生的記憶中;XPara.2雖有復述環節,但沒有提供漢語信息,學生的 “表達”需要不強烈,英語形式很難受到注意,模因傳播的先決條件沒有得到滿足,因此語言模因也很難傳到學生記憶中。
XPara.5的復述形式較充分地滿足模因傳播的條件,而且與有意義學習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等不謀而和,即由于提供了漢語信息,作為新信息的英語與已知的漢語相聯系,學生可以在漢語基礎上建構英語形式,所以語言模因較容易傳到學生記憶中。這證實了語言學習遵循模因規律的必要性。
當然,提供漢語信息的課文復述也可以以對子活動的形式開展,即一學生把課文句子翻譯成漢語,要求另一學生說出其英語形式;然后,交換角色重新復述。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英漢翻譯能力,又利于英語語言的學習。
[1]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1999.
[2]陳陽芳.模因論與大學英語閱讀的語言習得[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4):114,115.
[3]陳陽芳.模因理論與大學英語閱讀后活動設計[J].高教論壇,2012(1):70-72.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Applying Meme Theory to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Reading
Chen Yangfang1,Liu Weidong2
(1.2.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Wu Zhou University,Wuzhou 543002,China)
College English reading shoulders the task of promoting language learning so as to lay a soun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ability.Language learning is a meme transmitting process,so it must abide by the meme law.Text retelling providing information in Chinese requires learners to"express" the information in English and forces them to notice the English form,thus constituting a meme transmitting process of"the same core content inherited in various language forms" from information in Chinese into English.The result of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shows:the language learning effects of text retelling by providing information in Chinese a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without retelling or of the retelling which only provide some key words;total participation leads to significantly better learning effects than partly participation does.
Meme theory;college English reading;retelling;meaningful learning;constructivism
G642.4
A
1673-8535(2012)03-0068-08
2012-04-15
2010年度廣西高校大學英語教改項目(2010C470);梧州學院院級一般資助教育教學改革項目(wyjg2010B015)
陳陽芳(1975-),女,廣西賀州人,梧州學院外語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認知詩學、英語教學。
劉衛東(1967-),男,廣東郁南人,梧州學院外語系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英漢翻譯理論。
高 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