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光榮, 陳志華, 黃培祥, 鐘志廣
(廣東省羅定市中醫醫院, 廣東 羅定 527200)
跟痛癥以足跟部疼痛命名,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以女性為多見。中醫認為,屬肝腎陰虛、痰濕、風寒等因素所致。隨著人口的老齡化,本病的發病率也不斷增高。針對老年性跟痛癥筆者自2005年8月~2010年11月采用骨鉆孔結合中藥外洗治療,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 根據高等中醫藥院校七年制教材《中醫骨傷科學》以及《疼痛診斷治療學》[1]中跟痛癥的診斷標準:(1)跟骨滑囊炎:常于一側足跟后側及外側疼痛在行走、站立過久或劇烈運動后疼痛加重,局部輕度腫脹,壓痛有時可觸及捻發音,X線片無明顯異常;(2)跖筋膜炎:站立或走路時,跟骨下方疼痛,疼痛可沿跟骨內側向前擴展到足底,尤其在早晨起床以后或休息后剛開始走路時疼痛明顯,行走一段時間后疼痛反而減輕,跟骨大結節的跖筋膜附著部有明顯壓痛,X線片檢查可伴發跟骨骨刺;(3)跟骨骨刺:起病緩慢,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多發,足跟下疼痛,晨起站立時較重,行走片該后減輕,但行走過久疼痛又加重,跟骨結節前方壓痛,有時可觸及骨性隆起,X線跟骨側位片常顯示跟骨結節前骨刺形成。
1.2 納入標準 (1)符合診斷標準;(2)病程超過2個月,年齡55歲以上;(3)患者自愿接受隨機分組進行的各種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1)跟骨骨折、骨腫瘤、骨結核、痛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跟骨骨髓炎等所致跟痛癥;(2)合并有多發性神經病、糖尿病、皮膚潰瘍、足跟部軟組織感染等;(3)1月內經過小針刀、激素局部封閉等治療患者。
1.4 一般資料 選擇2005年8月~2010年11月在本院骨科治療患者127例,男57例,女80例;年齡55~72歲,平均62歲;病程最短2月,最長5 a,平均病程21個月。采用隨機數字表將患者隨機分為A組(骨鉆孔結合中藥熏洗組)、B組(骨鉆孔組)、C組(內服洛芬待因緩釋片組),每組39例,3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2.1 A組 采用骨鉆孔配合中藥熱薰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以患足跟骨外側從跟后向前分別間距0.5 cm~1.0 cm為進針點,成行排列,使用3 mm斯氏針經皮進針,鉆透單側皮質,拔出斯氏針有鮮血滲出,依次從后向前經皮鉆孔,共鉆孔6~8個,使用無菌紗布包扎,每日更換紗布,術后第2天使用自擬中藥熱熨,川烏80 g,川椒60 g,烏梅30 g,炮甲珠10 g,地龍10 g,威靈仙30 g,毛麝香30 g,透骨草30 g,淫羊藿30 g,川芎30 g,雞血藤30 g,羌活30 g,骨碎補30 g,千斤拔30 g,牛大力30 g,將中藥碾碎合勻加白酒150 mL浸透6 h,用雙層紗布等分包裝成拳頭大小藥包,扎緊袋口,將藥包置于食醋中蒸熱后把患足置于藥包上,避開骨穿針孔,帶藥袋轉涼后更換藥袋繼續熱熨。每日2次,每次20~30 min,7天1療程,連用3個療程。
2.2 B組 采用骨鉆孔治療,治療方法同A組行骨鉆孔。
2.3 C組 內服洛芬待因緩釋片(西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每次2片,每日2次,7 d為1療程,連服3個療程。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3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1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疼痛分數減少≥95%;顯效:可有輕度疼痛、體征明顯改善,疼痛分數減少≥70%,<95%,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有中度疼痛,疼痛分數減少≥30%,<70%,無效:重度疼痛、臨床體征癥候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疼痛分數減少<30%。疼痛分數計算方式為[(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其中疼痛癥狀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中間為不同程度疼痛,輕度疼痛分數平均值為(2.57±1.04)分;中度疼痛分數分數平均值為(5.18±1.41)分;重度疼痛分數平均值為(8.41±1.35)分。
4.2 治療結果 3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3組臨床療效比較 n(%)
祖國醫學認為跟痛癥多因年老體弱,腎精不足,氣血運行不暢,經脈痹阻,肌肉筋骨失養,為內在因素;并且跟骨底面長期慢性損傷與“六淫”所引起的多為風寒濕邪或痰濕瘀血留滯經絡,以致氣血不得宣暢,營衛失和所致。西醫認為跟痛癥原因與跟骨髓腔壓力的增高及髓腔內的無菌性炎癥有關[3]。跟痛癥患者以腎虛為本,寒濕外邪為標,所以用藥重在益腎,溫經通絡。《張氏醫通》云:“凡下部痛,多用藥酒,殊不知病甚于冬者,為寒濕,故宜用藥,若春夏甚而秋冬減者,此屬濕熱,若用藥酒,是反助其濕也。”
針對中西醫對跟痛癥的認識,治療跟痛癥以減輕跟骨內壓力,髓腔內瘀血得到引流,改善局部循環,避免骨內壓繼續升高,才能消除或改善癥狀。但單純減壓解除跟骨壓力問題后,癥狀有部分患者未能較好改善[4]。筆者結合多年臨床經驗,而且臨床多有報道中藥外用對跟痛癥有較好效果[5~6],使用經皮骨鉆孔減除骨內壓,創傷較小,多孔引流能有效改善髓腔瘀滯,采用中藥熱熨滲透局部鞏固療效,避免薰洗法污染骨孔,本法對引流的骨孔無明顯負面影響。熱熨方中川烏、川椒祛風濕、止痹痛,能力達病所故以重用;骨碎補、牛大力、淫羊藿補腎強骨、強筋活絡,川芎、雞血藤、透骨草、活血、行滯,、透骨草祛風濕、舒筋、止痛,威靈仙、羌活祛風濕、利關節、止痛。毛麝香、千斤拔、祛風利濕,消瘀。烏梅活血散瘀止痛,軟化跟骨刺,食醋軟堅散結化瘀,炮甲珠、地龍善行走竄、通經達絡,白酒辛溫發散引藥直達病所,藥以熱敷能促進藥物吸收,改善血液循環,減輕水腫。本研究采用經皮骨鉆孔結合中藥熱薰,相應針對中西醫的致病因素采取措施,使其病理基礎得到改善,從而使癥狀緩解。在與單純骨鉆孔與內服藥物對照組進行比較,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療效能得到有效鞏固,值得臨床推廣。
[1]趙俊,李樹人.疼痛診斷治療學[M].鄭州: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785~786.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1:349~350.
[3]欒利.跟骨穿刺術治療頑固性跟痛癥37例體會[J].中國當代醫學,2007,6(13):106.
[4]蔣順琬,苗峻,柯學,等.手術治療頑固性跟痛癥——附66例療效觀察[J].黑龍江醫學,2004,28(7):497~498.
[5]邢芳,陳雪玉,胡彥興.外用中藥薰洗治療跟痛癥32例[J].時珍國醫國藥,2004,15(1):57.
[6]于風波.中藥藥餅治療跟痛癥[J].新中醫,2002,34(2):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