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華, 王蘇娜
(昆明市中醫醫院, 云南 昆明 650011)
蜂針是采用蜜蜂尾部蜇針,在經絡腧穴理論指導下,將蜇針刺入人體穴位,具有“針、藥、灸”3種作用,起到了溫經通絡,調和氣血,扶正祛邪之功;是一種自然而特殊的針法。筆者運用蜂針蜇刺法治療頑固性面癱36例,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將65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齡19~81歲,平均41.2歲;病程3~15個月,平均4.6個月。對照組29例,男15例,女14例;年齡20~83歲,平均40.5歲;病程2~24個月,平均5.3個月。2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周圍性面癱診斷標準[1]。
2.1 治療組 采用蜂針治療,全部采用家養中蜂,治療方法及步驟如下:蜂針過敏試驗:凡實行蜂針治療的患者,必須先做蜂毒過敏試驗。皮試方法:在患者前臂下端內側皮膚處,作常規消毒,用游絲鑷從活蜂尾部將蜇針拔出,刺入皮膚0.5 mm,點刺下隨即拔出,觀察20 min,如僅在局部出現微紅腫,疼痛反應,時間短,不擴散,無全身反應者,屬非特異性毒性反應。24 h后再觀察有無廣泛的局部劇烈疼痛、紅腫、奇癢等反應及皮膚水腫、皮疹、支氣管痙攣、惡心、嘔吐、腹痛、心悸、乏力、發熱等全身反應。如無此類反應者,可予蜂針治療。反之凡出現特異性毒性反應者,不宜施治;選穴:取患側陽白、巨髎、頰車、下關、足三里、合谷;配穴:視病情隨癥加減;操作方法:用游絲鑷夾住活蜂的蜂腰下段,直接用蜇針刺入所選穴位上,2~3穴/次,留針15 min;蜇針刺入后蜂毒迅速排入體內,皮膚上見到紅腫跡象,或微痛;反應有輕有重,反應較重者應嚴格掌握蜂針劑量及適宜地選擇穴位。隔日1次或隔2日1次,據辨證施治,隨癥加減,10次為1療程,休息5~7 d,再行第2個療程。
2.2 對照組 采用單純針刺治療,選穴:陽白、巨髎、頰車、下關、足三里、合谷;配穴:視病情隨癥加減,操作方法:取患側穴位常規消毒后,用1~1.5寸毫針針刺,平補平瀉,至局部酸脹或放射感后留針,強度以患者能忍受為度;療程:隔日1次,據辨證施治,隨癥加減,10次為1療程,休息5~7 d,再行第2個療程。2組治療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3.1 療效標準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周圍性面癱療效標準判定[1]。痊愈:癥狀和體征消失,面肌功能恢復正常,口角對稱,眼瞼閉合良好,鼓腮、聳鼻、皺額等動作與健側對稱;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口角對稱,眼瞼閉合良好,鼓腮、聳鼻、皺額等動作與健側略有不對稱;無效:癥狀體征無改變。
3.2 治療結果 見表1~2。

表1 病程與療效關系比較
病程短,治愈率高;反之治愈率越低,6個月以上者,治愈率極低,還有年齡大者療效差。

表2 2組治療效果比較
蜂針(毒)有高度的生物學及藥理學活性,直接對細胞起溶解的作用,使蜂毒中的抗炎、抗凝血、抗高脂等成分迅速進至體內而起治療作用[2~3]。腧穴經蜂針刺激后,引起穴位皮下血管反射而收縮,隨即收縮的血管再次擴張導致皮膚充血,提高了針刺部位的血液循環,即加強了面部各經氣的運行,又平調陰陽,有利于緩解面部肌肉、經筋縱緩不收等癥,并加速面部組織的新陳代謝。還有蜂毒中的多肽類物質具有刺激周圍神經,調整并修復神經的作用。
本組患者經蜂針蜇刺治療后,蜂毒在經絡腧穴上起到了持久長效的刺激,特別是足三里,為強壯保健要穴,培土生源,加之蜂毒還可以刺激人體免疫系統,增強人體免疫機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既有強壯保健又有蜂毒之獨特功效,更可起到調整陰陽、補益氣血、扶正祛邪、疏通經絡而達到治療目的。
蜂針蜇刺法治療頑固面癱,療效肯定,集“針、藥、灸”三者結合的一種復合療法,又具有簡、便、效、廉的特點。因此本法應用不僅豐富了中醫治療學的內容,也為針灸臨床提高療效提供了一種可借鑒的方法。
[1]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2]愛華.醫學免疫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
[3]譚保華.蜂針經穴療法治療痹證80例臨床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1999,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