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琳
寧波舟山一體化發展,是實現陸海之間資源互補、產業互動、人際往來的重要實踐,是提升區域競爭力的戰略選擇
寧波與舟山地處長江三角洲東南部、浙江東北部,是全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舟山市位于寧波以東的海域之內,與寧波東北部隔海相望,兩市最近的島嶼僅距3.6公里,這一地理格局使得寧波與舟山成為地理、經濟上的近鄰,為彼此的融合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
抓住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的新機遇,舉全省之力推進海洋經濟強省建設,是浙江從陸域時代邁向陸海一體時代的重大戰略舉措,關鍵在于大力推進陸海聯動。
寧波和舟山是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的重點區塊,是聯結陸海的樞紐城市。隨著“寧波—舟山港”的正式啟用,以港口一體化為龍頭的地區統籌步伐日趨緊湊。在港口一體化的帶動下,沿海地區的規劃、建設及營運逐步統一,港口管理上的相互分割和岸線資源浪費現象將不斷改善。港口海運業、臨港工業、海洋漁業等優勢產業集群化發展,陸海產業聯動出現較好態勢。
圍繞海洋經濟發展推進寧波舟山一體化發展,是實現陸海之間資源互補、產業互動、人際往來的重要實踐。順勢推進兩地聯動,將有利于整合海陸空間資源,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強經濟發展的后勁;將有利于擴大陸域經濟規模,增強向海洋發展的廣度和深度。

圖/金川
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要素的集聚和擴散已突破單個城市界限走向區域融合。從單一城市轉向群體城市,是打造整體合力的必然要求。國家已在國土范圍內部署了新一輪區域發展戰略,以特色區域為載體的聯合“增長極”日益增多。長三角地區將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要在一體化發展方面走在前列。而在環杭州灣地區,浙江省政府近年相繼制定了環杭州灣產業帶和城市群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突出了圈域聯合的發展導向。從國家到省內的多項區域競爭戰略,倡導加快區域經濟的融合與重組,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為城市發展創造了更廣闊的網絡化環境。
在區域競合中,寧波和舟山雖處于長三角和環杭州灣地區的東南末端,但以港口和海域為聯系的綜合戰略地位突出。尤其是舟山獲批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陸海聯動板塊的發展可能與發展潛力迅速提升,區域影響力與日俱增。發揮聯合優勢,是競爭地位重組過程中的重要戰略選擇,將有助于推動寧舟地區實現新的突破。
寧波大都市圈的輻射影響范圍,主要包括寧波、舟山、上虞和臺州等的部分地區,是浙東地區重要的發展核心。近年來,寧波都市圈的基本架構日趨成熟,發展模式已從中心—邊緣走向核心—圈層,這也意味著培育重點將從做強一級獨大的核心城市寧波,轉向加快形成多層次的空間圈層結構。在此趨勢下,通過聯合競爭的模式,進一步提高核心圈層的集合優勢和圈域輻射帶動力,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發展戰略。
舟山與寧波組合成為都市圈核心的條件較為成熟。從區位聯系來看,舟山位于寧波60公里半徑范圍,在跨海大橋等設施支撐下,能夠實現與寧波核心圈層的緊密共生。從產業重點來看,寧波定位為建設先進制造業、現代物流和能源原材料基地,而舟山擁有船舶修造和臨港石化等產業優勢,兩大城市產業統籌互補,構成都市圈主導產業的重點區域;從實際聯動需求看,舟山群島新區建設目前綜合基礎不強,資源要素發展持續性不足,需要寧波在產業互動、要素補給等環節上給予支持。而舟山攜著群島新區的頭銜,將以政策優勢在構建寧舟都市圈中獲取更多籌碼。
在多年的競合中,寧波和舟山兩市也存在一些制約。如臨港產業發展布局缺乏統籌,存在重復建設現象。寧波-舟山港一體化程度尚存區域管理障礙,按照《港口法》中規定的“一市一港”原則,寧波-舟山港分屬兩市與現行法律并不一致,在海事、商檢、海關等港口部門合并、協調中存在一系列體制問題。同時,要素制約問題比較突出。
“十二五”及今后較長時間里,浙江經濟社會將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誰能夠更有效地占有資源、實現突破性進展,誰就能獲得持續發展的先機。推動寧波和舟山的一體化發展,既是發揮各自優勢、加快城市轉型的突破口,也是促進全省城市功能調整、力推海洋經濟發展的關鍵之舉。
考慮地方發展積極性和操作可行性,寧舟一體化不宜采用直接合并的模式,來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建議通過“集合體”的形式謀求互補共贏。建議寧波和舟山以組合城市的模式構建寧舟大都市區,具體以政府推動為先導,以寧波—舟山港一體化為突破口,以產業分工和功能互補為支撐,探索多元的協調共建體制。基于一體化的空間格局,以四大戰略為基點,重點發展海洋經濟及其相關配套產業,推動兩地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全面融合聯動。
空間布局一體化戰略。寧舟大都市區應形成“一體、兩翼、兩軸”的空間格局,“一體”即指大都市區;“兩翼”是指以寧波為中心的西翼和以舟山為核心的東翼;“兩軸”是指已建成通車的舟山跨海大橋,以及將要開工建設的六橫跨海大橋。大都市區以藍色海域為界,結合城市、農村和丘陵綠地,整體形成山水、陸海有機融合的組合型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
行政管理一體化戰略。建議在現有基礎上形成兩大城市行政管理獨立的雙中心體制。而在跨區域重大事務和涉及公共利益的問題上,建議由省政府牽頭,省組織部承辦,兩市深入參與,建立城市間的多層次組合部門,負責組織編制聯動規劃,制訂聯合發展的重大決議,組織跨區域專項事務。對外,寧舟大都市區作為一個組合型區域競爭經濟體,合力推進以激發最大潛能;對內,寧波和舟山必須通過協商激勵城市間的交流互動和資源整合,避免惡性競爭。
產業發展一體化戰略。順應國際產業分工專業化和地域分工集群化發展趨勢,以專業協作、優勢互補為導向,抓住全省產業集聚區建設機遇,推進寧舟大都市區的臨港工業、現代物流和新興海洋產業發展。寧波應以陸域樞紐優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逐步成為都市區金融和信息服務中心;舟山應依托港口和海洋資源優勢,建設群島新區區,逐步成為寧舟都市區的活力核心、重要的制造業和旅游中心。
設施建設一體化戰略。加強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完善陸海交通體系,形成北部以人流為重點和南部以物流為重點的兩大海上通道。深入實施舟山大陸引水工程,積極建設海水淡化工程,共謀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強化以寧波和舟山中心城市為核心的信息網絡建設,推行產業集聚區等重點合作區塊的網絡共建,逐步推動信息平臺的一體化建設。
加強統一規劃引導。兩地政府及有關部門,要統一思想認識,樹立合作共建的理念。充分考慮一體化發展的長期性和復雜性,深入推進前期研究。落實一體化發展規劃的編制,確立整套規劃編制目錄,并賦予相應的法律地位,明確基礎性引導作用。在一體化推進中,要首推能夠引起廣泛聯動效應和重大跨區域協調的區塊規劃,對寧波—舟山港、沿海產業集聚區、主要島嶼等地區,進行統籌協調、加強一體化的布局指導,科學確立開發內容和建設時序。
建立協調推進機制。按照產業協作聯動的一體化要求,加快兩市產業的特色化發展,支持企業間開展跨區域的技術、生產、投資合作,形成優勢互補、協作配套、共同發展的產業布局。研究開展資源發展的一體化規劃,建立資源共享的合作會議,完善資源區域性調配的合作機制,合理確定資源開發投入和收益分享制度,聯合制定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合作計劃。
加強要素的互動交流。建立跨區域人口流動信息溝通機制,探索推進戶籍的區域統籌,逐步推進教育、醫療等社會服務體系的跨市對接;加強專業資格互認、異地人才服務,多渠道推進聯合培養等人才集聚方式。加快兩市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調整,推進建設用地指標統籌;結合跨地區不同用地特點,探索多種形式的指標流轉,活躍土地要素。打開在商貿、環保、質檢等各個領域的溝通渠道;充分利用中介機構和民間組織的協調網絡和組織優勢,發揮行業協會在制定共同市場規則、架設企業與政府之間橋梁等方面的作用。
推進一批重大項目建設。把握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的建設契機,落實一批有利于陸海經濟聯動的產業項目,完善石化、能源、鋼鐵、船舶等重大基地建設,集中培育一批具高成長性的新興海洋產業。合力策劃并加快推進一批基礎性聯網主干工程,形成先期引導的一體化示范效應。研究推進城際公交體系,建設區域共享的一體化設施網絡項目。落實一批海洋環境整治與污染控制工程項目,進一步完善“寧波—舟山海洋環境保護管理區域合作體系”。研究建立海洋環境監測和減災防災體系,制定聯合應急處理方案。與空間整合、功能優化、景觀聯動、設施共建、品牌共塑等相結合,推進一批城市建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