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荊林波
中國經濟要告別失衡增長,逐步走向均衡發展。這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歷史時期,給中國流通回歸主流,提供了巨大的契機:
誠然,在三駕馬車中,消費并不是中國經濟的核心動力,尤其是2009年為了保增長,我們更多地倚重于投資的拉動,尤其是“鐵公機”1等基礎設施的投入。表1顯示了我國消費率的變化情況。

表1 我國消費率的變化情況

表2 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增長率
我國的消費率已經從“六五”期間的66.4%一路下滑到“十一五”期間的49.2%。因此,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的公報和建議提出: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局面。可以預見我國國內消費會逐步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核心動力。表2展示了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變化狀況。
有的學者希望建立起消費主導型經濟,盡管這個目標在短期內難以實現,但是畢竟是未來中國潛在經濟增長與發展的一個重要支點。
依據柯布·道格拉斯方程推導出的消費率決定理論模型是內生決定模型。與凱恩斯的消費者需求理論模型不同,該模型基于經濟運行系統,從生產決定系統和經濟增長角度在理論上揭示了消費率的決定機理。該模型顯示出消費率與生產技術水平密切相關;并揭示出了在生產技術水平一定的條件下,消費率與經濟增長率、資本存量、有效勞動力增長率、凈出口和通貨膨脹的決定和影響關系。因此,依據該模型測算出的給定技術水平下的理論消費率是最優消費率,是消費率合理區間確定的基礎和判定實際消費率高低的基準2。我們推算了“十二五”我國的消費率理論值如下表3。
各地的城市群發展的理念和路徑將有助于進一步統籌城鄉的發展,尤其是城際間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將有利于推動城際間的商業發展。“十二五”現在的說法是12000億到16000億的地鐵投資,這些軌道交通設施的建設,將改變城際間的交通格局,改善城市居民的出行質量,尤其是大城市的綜合交通樞紐的建設,將發揮更大的疏導作用,而對于商業企業而言,則有可能積聚更多的人氣與商氣,包括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與利用。

表3 不同時期實際值與理論值比較表

表4 2008年我國經濟與世界的對比
要把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作為結構調整的關鍵環節,作為強外需與擴內需的重點任務,作為促進供需平衡增長的重要結合點。各地區、各部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切實把思想統一到決策和部署上來,轉變發展觀念,拓寬發展思路,著力解決存在的問題,把現代產業體系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推動經濟社會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尤其是,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服務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盡快使服務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是推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緩解我國能源資源短缺的瓶頸制約、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是適應對外開放新形勢、實現綜合實力整體提升的有效途徑。總之,我國現代產業體系的建設與發展不僅關系到如何滿足日益擴大的城鎮居民消費需求,而且關系到如何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就是說,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是擴大城鎮居民消費需求的重要增長點,也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著力點。
如果說,改革開放的三十年,我國的經濟發展得益于工業化的發展,那么,未來的“十二五”乃至更長的時間,我國的經濟發展應當得益于城市化的發展,更為準確的說是城鎮化的發展。
從表4,我們對比了我國與世界的一些情況,尤其是城市化的指標,我國只有43.1%,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49.9%,更低于發達國家的77.1%。
所以,我們寄希望于我國城鎮化的提升來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這里涉及到:我國城鎮化整體水平的提高,包括城鎮化提升過程中的城鎮建設,不僅僅局限于城市建設,而且包括居民商業設施的建設。它涉及到如何構建城市新形象,提高城市生活質量,塑造城市新地標,以及城市商圈的再造與提升。比如,城市綜合體(HOPSCA)3的建設逐步成為當今乃至未來一個新的投資熱點。如今,地方政府紛紛與地產商結盟加快了城市綜合體的建設,萬達集團4、中糧集團、銀泰集團等本土的企業都開始加快了各地的圈地,連做住宅為主的萬科集團也開始涉足商業地產,同時一些外資背景的地產商(比如新加坡凱德置地)開始加入搶地的行列。隨著一線城市的開發空間縮小,現在投資的目標逐步向二三線城市聚集。比如,南京中商決定斥資91億元在淮安、徐州兩地興建大型城市綜合體項目。我們匯總了一些城市的開發狀況如表5、表6所示。
城市綜合體熱的背后是:住宅地產的開發日益受到政府的控制與打壓,而商業地產中的城市核心地段的土地資源日益稀缺,同時土地開發成本昂貴,因此,不斷刷新各地土地低價的“新地王”只能與“城市綜合體”結盟,這一組合的背后也有地方政府的炒作土地的沖動,地方政府的吸引投資的動機一方面來于依靠城市綜合體提升城市品位,營造濃厚的商業氛圍,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在于可以通過城市綜合體大體量的出讓土地來獲得土地交易的級差收入,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當然,其合理的解釋在于國內住宅地產與商業地產的價值倒掛,如今,商業地產的熱炒,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商業地產價值的理性回歸。

表5 我國部分城市的城市綜合體的開發數量與狀況

表6 我國部分城市綜合體開發模式與狀況
此外,80后的消費給力我國商業,特別是Y一代(美國人把1980年到1995年間出生的人稱作“Y一代”)所帶來的消費增長;調整收入結構對我國商業的現實推動,包括城市的消費與農村的消費,都會逐步增長。當然,“十二五”期間,我國商業還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包括開局年份的CPI的問題、政府換屆帶來的投資沖動問題、食品安全對消費領域的影響、法制化逐步完善的問題、企業之間的競爭白熱化(2010年爆發的國美與蘇寧之爭,騰訊與360的大戰,都說明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同時,我國面臨著許多發達國家不曾經歷的:未富先老的問題,我們需要不斷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老齡化社會面臨的潛在問題。而對于那些“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則需要完成從富人到貴人的涅磐再生。
注示:
·1 “鐵公機”是指鐵路、公路與機場。同時,與“鐵公雞”諧音。
·2 荊林波和王雪峰:“消費率決定理論模型的推導和應用及“十二五”期間抑制消費率持續下滑的對策”,工作論文,2011年1月。
·3 城市綜合體(HOPSCA)是指:Hotel(酒店)、Office(寫字樓)、Parking(停車場),Shopping mall(購物中心),Convention(會議中心)和Apartment(公寓)。
·4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更是直言在房開企業之中,“做住宅地產是小學生;做商務地產、寫字樓、度假村等是中學生;做商業地產是大學生;做城市綜合體是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