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盧寶鋒
2012年1月24日至25日,“全球技術影響論壇”在瑞士舉行。深圳新產業技術產權交易所與美國Ocean Tomo公司也在會議期間聯合發布了全球第一個基于上市公司無形資產價值的“中美知識產權200指數”。據深圳新產業技術產權交易所董事長常進勇介紹,“中美知識產權200指數”中樣本股由無形資產(知識產權)價值最高的100家在中國內地、香港、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與100家在美國本土上市的美國企業構成,指數聚集了中美兩國擁有最高知識產權價值的200家上市公司,突出反映了代表世界兩大經濟體在科技創新、專利布局和科技產業化的中堅力量的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上的整體表現。
“中國概念”無疑給這個新指數帶來廣泛的關注,人們希望從該指數的起伏中看出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的脈絡,預測中國科技以及經濟的發展。從深圳新產業技術產權交易所的會議發言我們也不難看出,深圳正努力將自身建設為區域性的知識產權中心。緊鄰深圳的香港,憑借其亞太區金融中心的地位和累積優勢,也積極希望建立一個類似的股指。但香港專利申請數量,專利價值評估機構以及專利交易機構數量上都遠遠不如在大陸知識產權制度和環境下的深圳。與香港不同,在爭取成為亞洲知識產權中心的競賽中,新加坡似乎取得了更實質性的進展。去年9月28日,新加坡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簽署了一個諒解備忘錄,提出一個新的方案,即對于在新加坡知識產權局申請的專利,可以在新加坡采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規則進行仲裁。
顯然,中國在這場競賽中已經占據了一定的優勢。2011年中國的專利申請數量超過美國,成為了世界年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的國家。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中國專利申請50%左右都是創新性較差、保護期較短的實用新型專利。湯姆森路透公司公布的一份“2011年全球創新100強公司”的報告顯示,沒有一家中國企業入選前100強,而入選的美國企業達到近40家。報告一針見血地指出,“數量并不等于質量,更不等于影響力。”可以想見,在“中美知識產權200指數”中的100家中國公司的專利實力與另外100家美國本土上市的企業存在著巨大差距。無怪乎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邁克爾·伯克利在他最新的論文《China’s Century? Why America’s Edge Will Endure》中評價說,中國的創新實力沒有看上去那么強大,半數的“工程師”是汽車產業工人或者經過兩年職業技術教育的專科生。雖然中國政府計劃,到2020年科技投入要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2.5%,但追求“科學家”的數量會導致對每個“科學家”的投資不足,從而降低科學家的整體水平。雖然是一家之言,但也確有獨到見解。
毋庸置疑,深圳新產業技術產權交易所的“中美知識產權200指數”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為我們觀察中國的知識產權實力提供了一種量化的指標。我們也有理由期望,中國的知識產權實力能夠從簡單的量變走向突破性的質變,當然,這一過程并不會自動完成,而且充滿了各種不確定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