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去的喬布斯也許沒有想到,當年他為了致敬艾蘭·圖靈和艾薩克·牛頓爵士而設計的被咬了一口的蘋果商標,在他創立蘋果35年以后,被“唯冠”狠狠的咬了一口。
也許唯冠自己也沒有想到,一款其公司在1998年生產的名為Internet Personal Access Device產品在十數年之后會在中國內地因為商標注冊權而狙殺目前最負盛名的平板電腦產品。
很多人把唯冠的這次狙擊行為視為負債累累的唯冠向“不差錢”的蘋果獅子大開口的還魂之策,一向善于揮舞知識產權大棒的蘋果在深圳成為了唯冠的獵物。關于這場爭戰,業界評述不一,在過往的商標權案例中,多是中國企業侵權敗訴,而這次,中國企業贏了官司,所以有人說是中國企業成熟的表現;但也有人說,這場官司尚存變數,誰成為贏家還不好說,也不能就此認為中國企業在商標的使用上更加成熟。
事實上,唯冠事件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只是偶然中的偶然,與此相對的,許多年來,蘋果在各國同三星、宏達、微軟和Google等發起了各式各樣的專利糾紛,甚至借助專利糾紛動輒要求各國法院禁售競爭對手商品,而這樣的行為似乎成了消費類電子廠商的一種營銷策略,雖然很多人詬病這樣的訴訟等于是濫用各國的司法資源和打擊創新,但不得不說的是,中國企業在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上,與這些企業相比,相差甚遠。
對于唯冠來說,狙殺蘋果的行為只是眾多偶然中的偶然,而對于蘋果來說,保護自己甚至是主動出擊則是必然中的必然,雖然中國企業目前的創新能力相比較蘋果這樣的“老江湖”仍然差著不是一兩個檔次,像蘋果這樣的企業也為中國企業的創新設置了種種的障礙,但是唯冠和蘋果事件無疑為中國企業上了一堂生動的知識產權課程。即便這個課程,并沒有那么生動、傳奇和激勵人心,但從商標保護的意識來講,這次的事件無論最終結果如何,對于中國企業在相關領域認識上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
無論唯冠最終從蘋果身上獲取多少利益,都改變不了日薄西山甚至業趨凋零的現狀,唯冠并沒有因為創新在任何一個領域擊倒蘋果,有的只是瀕臨絕望時咬到的一口蘋果緩解的一時饑渴,在建立知識產權體系的意識和道路上,中國企業仍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