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軍


前些年,筆者曾以縣委書記的身份組織過兩次縣級黨代會和人代會的選舉。那時候,上級黨組織確定的候選人“高票”當選而其他“陪選”人員只得寥寥數(shù)票的情況司空見慣,但是,得“滿票”的十分罕見,一票不得的幾乎沒有。
近年來,這種狀況發(fā)生了悄然變化。2006年,筆者參加了20多個縣(市、區(qū))的換屆選舉專項巡視工作,發(fā)現(xiàn)在這些地方,得票率超過95%的“高票當選”者明顯增多,而且出現(xiàn)了一批得“滿票”和得“零票”的候選人。2011年,新一輪換屆選舉陸續(xù)進行。筆者已經(jīng)退休,但聽同事們說,本次換屆得“滿票”和得“零票”的人比上次還要多。
眾所周知,我國基層黨委領導機構,采取分層選舉的辦法,即由黨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委員會,再由委員會選舉產生常委會(包括書記和副書記)。常委會委員、書記、副書記人選由上級黨委確定,在向代表大會提出候選人名單時,按差額選舉規(guī)定多提一名常委人選。委員候選人,由前屆縣委常委會按照上級組織部門規(guī)定的“差額”數(shù)量(一般多于應選人數(shù)3~5名)提出,報上級黨委組織部門批準后,以大會主席團的名義提交給代表醞釀后進行差額選舉。
基層政府領導成員,則由代表大會直接選出。正職,通常進行等額選舉,候選人由上級黨委提出;副職,則由上級黨委按應選人數(shù)提出候選人,再由20名代表聯(lián)名提出一名候選人,與組織確定的候選人放在一起,以大會主席團的名義交代表醞釀并實行差額選舉。
從形式上看,無論是黨委委員候選人、常委候選人,還是政府副職的候選人,在選票上都按姓氏筆畫排序,并沒有區(qū)分哪個人是組織確定的應選人員,哪個人是應該被“差掉”的“陪選”人員。如果沒有特殊的情況,即使全體黨代表、人民代表和新當選的黨委委員都能保持與組織意圖高度一致,也不應該出現(xiàn)“零票”;代表聯(lián)名提出的候選人,至少應該獲得提名代表的20票。至于“滿票”的增多,固然可以解釋為組織意圖符合民意,得“滿票”者眾望所歸,但幾百甚至近千名代表沒有一個持不同意見,似乎也不合常理。
不合常理的“滿票”和“零票”逐漸增加,折射出現(xiàn)行基層選舉制度的尷尬。有關換屆選舉的文件規(guī)定和領導講話,一方面強調“要進一步擴大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另一方面嚴格要求“保證組織意圖順利實現(xiàn)”。在實際工作中,基層黨委和組織部門,往往都把側重點放在后者。
“海推”
基層換屆選舉工作的第一階段是新一屆領導班子人選的推薦考核,由上級組織部門派考核組操作。第一輪“民主推薦”俗稱“海推”,即由參加推薦的人員自由提名。但是,有3個重要因素使這種“民主”措施的實際效果打了折扣。
一是參加推薦的人員,以兩級領導干部為主體。如縣級領導班子人選的民主推薦,參加人主要是縣級領導班子成員和正科級單位的正職領導干部。他們的意愿,雖然能夠一定程度地反映民意,但卻更多地體現(xiàn)著本縣領導干部階層和上級組織部門的意圖。
二是不允許干部進行適度的競爭和展示。上級黨組織強調,領導干部要正確對待升降去留,一切聽從組織安排。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符合繼續(xù)提名條件的原任領導干部,只要沒有什么“硬傷”,可以“穩(wěn)坐釣魚臺”。具備新進班子或升職條件的干部,則未雨綢繆,早在推薦考核之前就暗中上下活動,博取本地主要領導、上級組織部門和具有一票推薦權干部們的認可,重要崗位還需得到上級主要領導的認可。參加推薦的干部們雖然對擬選人員的姓名和面孔比較熟悉,但對其德能勤績卻了解不多,只能依據(jù)推薦對象現(xiàn)實職位、自然狀況和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的組織意圖來投票。其中,不乏個人好惡等感情因素,而感情因素,又給善于拉票的干部提供了更多的“運作”空間。
三是上級組織部門對班子成員的年齡、性別、政治面貌、交流任職等條件,往往都做出具體明確的規(guī)定。現(xiàn)任班子成員哪個人具備晉升條件,哪個人能夠繼續(xù)留任,后備干部中哪個人能夠入選新班子,幾乎一目了然。有些比較有權威的市、縣委書記,還會事先與班子成員和上級領導溝通,醞釀出各崗位的具體人選,通過各種辦法滲透下去,統(tǒng)一大家的思想,使推薦結果相對集中在組織框定的范圍內。
保證選舉“萬無一失”
根據(jù)“海推”得票情況和考核組、被考核單位主要領導共同協(xié)商的意見,上級組織部門確定初步人選之后,還要進行第二輪民主推薦(主要在幾大班子的成員之中進行)和業(yè)績考核,最后,由上級黨委常委會確定新一屆黨政領導班子人選及每個人選的具體職務。在黨代會和人代會召開前,以當?shù)攸h政干部為主體的代表們早已了解到這個組織上確定的人選名單。
但為了保證選舉“萬無一失”,上級組織部門和選舉的組織領導者,還要在會議期間召開各代表團臨時黨組織書記會議(即代表團所在行政區(qū)域的黨委書記)和人代會中共黨員代表會議,強調“與組織保持一致”的政治紀律。同時,組織部門的干部以“工作人員”的身份深入到各代表團,掌握思想動態(tài)。大會選舉日,組織部門的干部身著筆挺的西服,站立在會場各個角落。這些舉措,使本來就很少的具有“異見”的代表心存顧忌,選票自然高度集中在組織確定的人選上。
筆者前些年參加的黨代會和人代會上,組織部的干部將保留誰,“差”掉誰的名單私下傳達給幾個具有中層領導干部身份的代表,在醞釀會上,這幾個代表以此為依據(jù),發(fā)表“個人看法”,代表們都明白其中的奧妙,紛紛拿筆在醞釀名單上做好記號。2006年這次黨代會,筆者以工作人員的身份到會,發(fā)現(xiàn)這一“程序”有了變化:代表團的書記和組織部門負責人,直接向代表們傳達上級意見,明確要求大家做好記錄,不要弄錯。
“強差”和“弱差”
為保證選舉不出差錯,并為而后的干部安排奠定基礎,各級黨委書記和組織部門負責人對“差額”人選的確定頗費心思。如果安排競爭力過強的人選,即通常所說的“強差”,可能真被選上,影響組織意圖的順利實現(xiàn);如果安排各方面條件太差的人選,即通常所說的“弱差”,既有損于黨委的民主形象,又不便于以后的干部安排。所以,近年來各市、縣安排的常委和副市(縣)長差額人選,多數(shù)都是具有一定競爭力的干部。雖然他們的“落選”毫無懸念,但下次換屆選舉或屆中出現(xiàn)空缺的時候,他們往往成為遞補上位的首選。另外,政府副職的差額人選,需要代表聯(lián)名提出,“組織上”在確定人選之后,還要動員20個代表,簽名提出。
盡管經(jīng)過這么多環(huán)節(jié),前些年的換屆選舉,仍然有個別“差額”人選或組織視野之外的人選在選舉中勝出,差額人選得票數(shù)量接近組織推薦人員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事后,上級組織部門進行追查。在查不出當事人違紀違法行為的情況下,選舉當然有效。但是過了一年半載,則要對違背組織意圖當選的人員進行調整調動;對具有“小動作”嫌疑的干部則另眼相待。這樣一來,一些人悟出一個道理:如果組織上沒有安排,你不但不能通過選舉實行職務晉升,而且得票越少越好。
所以,前些年的選舉,一些“差額候選人”雖然不敢奢望當選,但還是希望多得幾票。近兩次換屆選舉,卻對“得零票”感到由衷高興,因為這樣可以證明自己沒有任何小動作,組織上滿意,在不久的將來,就可以獲得提拔和重用。旁人也明白這里面的玄機,不但沒人對“得零票”的人看不起,反而會由衷祝賀。
盡管基層選舉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都幾乎無一例外地把“滿票”和“零票”增多的現(xiàn)象作為換屆選舉圓滿成功的重要標志加以充分肯定。但很明顯,這種現(xiàn)象既不合法理,也不合情理。這種情況下,由于缺乏政治生活中應有的依法公開競爭,導致了幕后私人關系運作的所謂“跑官要官”屢禁不絕;同時也影響了黨代表和人民代表在選舉中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不利于進一步擴大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
盡管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具體路徑需要謹慎設計、逐步探索,推進節(jié)奏也不宜太快,但是,哪怕是最溫和最保守的改革方案,也必須把民主選舉搞得好一些,實一些。有些人主張擴大差額選舉范圍和比重,這固然很有道理,因為沒有較大比重的差額,選舉中的有序競爭和優(yōu)勝劣汰就無從談起,選舉人的選擇權就難以落實。但是,如果像現(xiàn)在許多地方換屆選舉這樣完全把法定程序變成走過場,即使差額比重再多,也難免成為形式主義。所以,無論是發(fā)展黨內民主還是社會民主,都應該首先避免形式主義,在提高真實度和有效性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