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今年全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將略高于7.5%。在歐債危機反復惡化、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國內主動調控房地產市場、化解投融資平臺風險和推動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主要宏觀經濟指標基本達到預期目標,成績來之不易。
從國家統計局對去年至今年第三季度的GDP總值累計同比增長速度的統計結果(如圖)可以發現兩個現象。第一,今年經濟增長下行是去年經濟增長下行趨勢的延伸。第二,今年第三季度與第二季度相比,經濟回落的步伐明顯放緩。所以,中國當前的經濟可以用“緩中趨穩、降幅收窄”來描述。前三季度,經濟增長持續下行態勢,企穩回升明顯后延,表明我國經濟運行內在機制發生變化。從全年走勢看,第三季度應為短期底部。
當前一些積極因素正在積累,第四季度我國經濟有望小幅回升。
自歐洲央行實施直接貨幣交易(OMT)、美聯儲推出新一輪量化寬松(QE3)后,多國相繼實施寬松貨幣政策,短期內有利于穩定金融市場、提振消費信心。在此背景下,9月我國出口增長達到9.9%,明顯高于7月(1%)和8月(2.7%)的增幅。

9月,美國、歐盟、德國、日本及新興市場采購經理指數(PMI)都出現回升。匯豐中國10月制造業PMI達49.1,比上月回升1.2點,達到近三個月最高。大宗商品價格整體呈回升態勢。今年以來,在中國經濟增長下行過程中,企業去庫存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工業生產。如果原材料上漲,企業從價格預期的角度來考慮,將增加原材料庫存,從而增加需求,有利于推動工業生產的回升。
在內需方面,1至9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5%,比1至8月加快0.3個百分點。在房地產銷售回升、長假等因素的拉動下,消費實際增速高于上年。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11.6%,比去年同期提高0.3個百分點。
8月大宗商品、鮮菜等價格上漲,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出現季節性回升,但至9月已回落為1.9%。隨著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在生產者物價指數(PPI)的回升和傳導作用下,油料、肉禽及制品等價格將回升。雖然第四季度的漲價因素將有所增加,但翹尾因素逐月下降,全年CPI漲幅將略低于3%。
預計2013年消費、出口增長將與今年大體持平,但投資增長面臨下行壓力。
首先,房地產投資回升力量不足。隨著商品房銷售回暖,且銷售增速超過新開工面積增速以及土地購置面積增速降幅收窄,市場主導的房地產投資將小幅回升。但明年保障房施工套數、施工面積和新開工面積均有所下降,保障房投資增速將明顯減緩。
其次,出口不振、產能過剩、利潤偏低將影響制造業投資增長。我國制造業投資與出口增長密切相關,明年出口增長相對低迷,出口拉動的投資動力不足。今年眾多企業出現虧損,自有資金不足,投資擴張動力減弱。
再次,根據“十二五”規劃部署,公路、鐵路、地鐵、水利等基建投資明年仍有一定增長潛力。但地方負債率較高,稅收增收困難,而民生類支出壓力較大,局部地區風險約束明顯增加,基建投資擴張能力受到限制。
受新一輪全球性寬松貨幣政策影響,大宗商品價格走高和短期資本回流都可能推高明年的CPI。食品供求總體處于緊平衡格局,國際、國內供給沖擊或貨幣寬松都容易使物價上漲預期轉化為上漲現實,明年物價綜合壓力將略有上升。再考慮要素價格改革等,應為CPI上漲預留一定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