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曌曌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1810-1849年),波蘭音樂家、作曲家,浪漫主義時代典型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肖邦通過鋼琴作品創(chuàng)作與演奏來抒發(fā)自己內心的詩意與浪漫情懷,同時將鋼琴的表現(xiàn)力發(fā)揮至極致。
肖邦的音樂作品充斥著悲情因素,流淌著悲壯色彩,彌漫著悲憤情懷。舒曼曾稱贊肖邦的音樂是隱藏在花叢中的大炮,仿佛向全世界莊嚴地宣告——波蘭不會滅亡。肖邦音樂作品的悲情性,是其主流的基調,也是浪漫主義氣質的彰顯。他的悲情性元素在和聲、調式調性、曲式結構與藝術處理中得以體現(xiàn)。調性對音樂的風格有著較大的影響:大調通常表示明朗、陽光的情緒,而小調則表示暗淡、憂郁的氣質。當然,并不能以偏概全地用調性來判斷音樂作品風格的基調。肖邦的大多數(shù)作品是用小調來創(chuàng)作的,正是因為小調這種音樂語匯,才能夠更好地表達音樂家心底最真實的寫照,能夠將其情緒與情感完美地表達出來,使音樂的整體風格富有浪漫氣息,更加詩意,也更為悲情。
肖邦的音樂作品注重旋律性,但也貫穿著復調。他重視賦格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地位,推崇巴赫的復調音樂,但并不創(chuàng)作單獨的賦格作品。旋律線條與和聲走向的有機連接,是肖邦音樂風格的重要特點之一。如《bb小調瑪祖卡舞曲》(Op.24)的尾聲,旋律線條明朗,凸顯悲傷情感,和聲織體的張力能夠使欣賞者感受其豐富的表現(xiàn)力。肖邦音樂作品的織體表現(xiàn)力,以及色彩性、戲劇性與悲劇性,正是其音樂魅力所在。即興的演奏方式經常出現(xiàn)在肖邦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使作品增添了浪漫派的氣息。肖邦的音樂創(chuàng)作既有古典主義音樂的嚴謹對位,又有浪漫主義音樂的大膽創(chuàng)新。
肖邦所創(chuàng)作的悲情音樂,同他的時代、社會背景、個人思想及生活境遇等有著重要關聯(lián)。
肖邦的作品通常按照波蘭民族民間音樂的性格與動機進行創(chuàng)作,精巧的加工與特有的藝術靈性,使肖邦的作品顯示出波蘭的民族特色。
1.愛國情結
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整個波蘭彌漫著戰(zhàn)火的硝煙。祖國淪亡給肖邦造成了巨大創(chuàng)傷,遠離故鄉(xiāng)的思念之苦,貫穿他的整個后半生,他對祖國的命運深切關懷。肖邦的情緒時刻隨著祖國興亡的消息而跌宕起伏,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也隨著他羈旅異鄉(xiāng)而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他之前熱情開朗、充滿甜美夢幻般的作品已被充滿矛盾和張力的悲劇性音樂所取代。就像他的一個學生曾經說過:在肖邦的演奏中,感到充滿力量的波蘭靈魂,這里有他的騎士精神、英雄氣概、戲劇性、溫柔的感情、悲哀、對祖國的懷念和深切的憂郁。如《c小調練習曲》(Op.10 Nr12)也被后人稱為“革命”練習曲,它以豐富的和聲效果,密集的壓抑性低音效果,高度洗練的音樂語言,悲憤地傾訴著得知祖國再次淪亡后悲憤欲絕、氣勢軒昂的思想感情。
2.深濃鄉(xiāng)愁
肖邦是個極其重感情的人,在他的書信全集中,大部分是寫給他故鄉(xiāng)的親人、友人,及與他一樣漂泊在異鄉(xiāng)的友人的信件。他體弱多病,演奏時音量一般偏弱,但他能夠細膩地做出層次對比。他深情的演奏,由內而外散發(fā)出來的悲情會使人流淚。如《b小調諧謔曲》(Op.20)正是這種復雜心境的產物。肖邦的性格,通常表現(xiàn)是內向、敏感、悲觀,也富有詩意、夢幻。他內心的悲哀、郁悶和焦慮,心靈深處的思鄉(xiāng)之情,對親人的深切懷想,及無法抑制的對祖國破裂的憤懣,他率真、激越的音樂語言,通過戲劇性的音樂創(chuàng)作進行宣泄。特別是故鄉(xiāng)的親人們離世,對性情憂郁、細膩的他來說是致命的打擊,無法排遣的悲慟和鄉(xiāng)愁,是構成肖邦音樂悲情性的重要因素。
3.凄婉愛情
愛情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催生音樂家創(chuàng)作的靈感,對于肖邦亦是如此。他經歷過幾次愛情體驗,他的一些作品也沾染了愛情的氣息。如在作品《f小調鋼琴協(xié)奏曲》的慢板樂章中,他將對愛情的遇見表達得淋漓盡致。另外,在此期間他創(chuàng)作的夜曲、圓舞曲、回旋曲等都有生動的表現(xiàn)。1836年底,肖邦結識了法國女作家喬治·桑,他們有著共同的對音樂與文學的炙熱追求,肖邦傾慕于喬治·桑的文學才華與修養(yǎng),喬治·桑崇拜肖邦的音樂創(chuàng)作與演奏,這是他們心靈溝通的重要橋梁。肖邦的一些作品靈感來源于對喬治·桑的情感。《第三敘事曲》《第三詼諧曲》《幻想曲》(Op.44)《船歌》(Op.60)等鋼琴作品,都是他們愛情故事的見證。在此期間,肖邦悲情的音樂風格漸漸形成,而音樂創(chuàng)作也在不斷成熟的過程中走向巔峰。如在他的作品中占據(jù)獨特地位的《bb小調奏鳴曲》(Op.35)《c小調波羅乃茲舞曲》(Op.40 Nr2)等。在他與喬治·桑近十年的戀愛中,縱使甜蜜在他們心中蔓延,而分手的打擊對內心情感豐富的肖邦來說也是致命的。在他們分手后,肖邦再也沒有創(chuàng)作出經典的作品,也沒有從這種打擊中恢復,兩年后悄然而逝。
瑞士心理學家C.G.榮格根據(jù)人的心理活動傾向于自己的內心世界還是外部世界,將性格分成內傾型和外傾型。內傾型的人一般比較沉靜、穩(wěn)重、不善交際、喜歡獨處、感情不外露、憂郁、注意細節(jié)。肖邦具有這種內傾型性格。在氣質方面,他基本傾向于憂郁質。這種類型的人沉穩(wěn),行動遲緩不強烈,往往深思熟慮。一般地,抑郁質人創(chuàng)作的音樂富有內在深刻的思想感情,含蓄細膩。肖邦的安靜寡言,情緒不外露,不易適應新環(huán)境,也有一些粘液質的氣質。他雖有極其高超的鋼琴演奏技術,卻不愛在大庭廣眾之下舉辦公開音樂會,盡管那樣可以帶來金錢和榮譽;他在演奏鋼琴時,聽眾須坐在琴室外的客廳欣賞。他曾對他同時代的友人李斯特說,我舉辦不了音樂會,我恐懼人群,他們的呼吸聲令我憎厭,好奇的目光使我手足無措。在陌生人面前,我感到茫然。李斯特則如此評述他,肖邦是一個孤僻得極為徹底的人。
性格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環(huán)境或個人的主觀意志而變化。肖邦在離開華沙之前的音樂創(chuàng)作溫柔而熱情。雖然他并不是個表演夸張的演奏家,甚至在生活中他非常內斂,但他的作品無不充斥著豐富的浪漫主義熱情。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智的成熟,社會閱歷的豐富,作為一個流亡在歐洲異鄉(xiāng),在燈紅酒綠、醉生夢死的音樂沙龍中演奏鋼琴的亡國者,他常常感到一種莫名的苦悶、孤獨,甚至凄慘、悲哀,這種因素對他內傾性格的變化和發(fā)展有著影響。
環(huán)境在人個性的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每個人都是在他相應的民族文化和社會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這也使每個人的性格打上自己所處的這個社會環(huán)境的獨特烙印。如果那時波蘭沒有戰(zhàn)爭,大概肖邦也不會羈旅異鄉(xiāng),也許會在華沙繼續(xù)創(chuàng)作田園風格甚至歡天喜地風格的音樂作品。即使他仍體弱多病,內心也不會涌現(xiàn)歇斯底里、充滿矛盾與對立的悲劇性情感。這種潛藏在他內心身處的悲情因素和個性,與他的創(chuàng)作沖動和靈感,對他之后悲情音樂的創(chuàng)作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形成一種新的音樂境界。不管從肖邦的個性,還是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音樂風格,他的這種“波蘭情結”注定會越來越強烈地伴隨一生。
肖邦被世人美譽為“鋼琴詩人”。他的鋼琴作品風格獨具魅力,與他一生的生活境遇、復雜內心及他的性格有著重要的關聯(lián)。在他的音樂作品中,悲劇性色彩的音樂占有很大的比重,也具有統(tǒng)一的藝術風格。他所塑造的戲劇性、悲劇性以及英雄性的音樂形象,使我們感受到一顆憂國的心,一段悲愴的情。
[1]A.索羅甫磋夫.肖邦的創(chuàng)作[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200.
[2]高玉祥.個性心理學[M].2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28.
[3]王朝剛.器樂表演技能教學新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233-257.
[4]廖乃雄.隱藏在花叢中的大炮[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2-12.
[5]李斯特.李斯特論肖邦[M].2版.張澤民,等,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78: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