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峻峰
(杭州市余杭區第二人民醫院 311121)
顱腦外傷發病突然,病情嚴重,可損及丘腦、下丘腦、軸索、皮質、腦干等部位,常引起意識障礙或功能障礙[1]。經治療患者脫離生命危險后,若后期不及時給予精心護理,還是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近年來,我們對顱腦外傷康復期患者實施全面健康指導,取得了較好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選82例均系2008年9月至2010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顱腦外傷康復期患者。男53例,女29例;年齡32~76歲,平均44歲。所有患者均通過急救期治療,順利進入康復期,其中昏迷患者34例(41.5%)。入選標準:①腰穿測壓在正常范圍、腦脊液無紅細胞,生命體征穩定;②頭顱CT檢查平掃及增強掃描結果均為陰性,腦電圖檢查結果正常,病情恢復穩定;③傷前無生活能力與社會功能缺陷,無精神病病史,神志、智力正常。
1.2.1 飲食指導 以適量、平衡、科學、營養為調配原則,以增強體質、維持合理體形為護理目標。根據患者個人口味,制訂低鹽、低脂、高熱、高蛋白、易消化的食譜。增加洋蔥、海帶、大蒜、銀耳、芹菜、紫菜、鮭魚、沙丁魚等的攝入,正常水分攝入應達2000~2500ml/d,以達到減少血液凝塊、降低血液黏度的作用。餐后切忌馬上入睡,適當活動,以免腦部血供相對減少,血流緩慢,加重血栓的形成。為避免嗆咳,促進吞咽功能的恢復,進食后可反復做幾次空吞咽動作。喂食后用匙在患者舌后部輕壓一下,促進舌運動,刺激味覺。胃腸功能不好的患者,適當增加粗纖維食物的攝入。進食困難或昏迷患者,可用鼻飼或靜脈營養維持,注意觀察相關指標的變化,及時調整滴速,避免發生嗆咳。幫助患者養成按時、按量、規律進食的習慣,建立正常的胃腸道功能[2]。同時,還要注意維持病室環境,幫患者養成良好的
個人衛生習慣,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物。此外,還需定時幫患者翻身拍背,給予一定的按摩,以促進消化和血液循環,避免發生褥瘡。
1.2.2 康復指導 ①智力訓練指導:智力訓練的主要目標是盡量恢復患者的智力水平。根據患者文化水平和精神恢復狀態,設計合適的訓練方案,從聽、說、讀、寫等方面同時進行訓練。內容上強調從簡到難,循序漸進[3],從患者感興趣的事物入手,強調互動,既給予充分的鼓勵和引導,又在適當的時間有意留空,讓患者自己思考和實踐。采取口頭交流、圖片、字卡和實物引導等方式相結合。與患者交流時,要發音準確,語調柔和,內容簡單。部分患者可能會發音不準,要給予足夠的尊重和耐心,并仔細觀察,揣摩其語意。部分患者可能因進步不顯著產生沮喪心理,而拒絕配合。對此,要及時尋找患者的興趣點并給予鼓勵,使其保持繼續學習的信心。同時,酌情調整訓練方案,制訂更為實際和貼合患者的內容。②肢體訓練指導:肢體訓練的主要目標是恢復患者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以便能更好地融入社會。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和身體狀況,盡量早期開始訓練,按翻身→坐起→站立→步行的順序逐步進行,合理安排訓練內容、進度、時間和強度[4],對患者的每次進步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1.2.3 心理疏導 心理護理的目標主要是使患者保持相對積極穩定的情緒。仔細觀察患者情緒狀態,加強交流。因語言能力和行動能力顯著受疾病影響,要觀察患者細微動作或情緒變化,準確領會其潛在要求,并盡量滿足合理要求。此外,要耐心傾聽患者心聲,給予鼓勵和充分的尊重。適當采用手勢、眼神等暗示性動作,讓患者感受到關懷和鼓勵。患者家屬和患者共同生活多年,對患者的習慣、興趣、愛好等更為了解,且患者對家屬也更為熟悉和親切。因此,指導家屬和患者參與部分的康復指導工作,如心理安慰、康復訓練等。對于昏迷患者,可實施呼喚式護理模式。進行護理操作時,呼喚患者姓名,解釋操作原理、目的及注意事項??傊?,把他當成意識清醒的患者,給予足夠的尊重,并加強交流的頻率和內容。如有意識地握患者的手,談論其傷前感興趣的事情,由患者配偶回憶兩個人的生活經歷等。用耳機收聽傷前熟悉的相聲、音樂等,每次不少于半小時,3~6次/天。病室內晝夜采用不同強度的燈光,撫摸患者的皮膚。
1.3 生活質量評價 采用生活滿意度量表(LSS)評價。包括三個獨立的分量表,兩個自評量表:生活滿意度指數(LSI)、生活滿意度指數B(LSIB)和生活滿意度評定量表(LSR),LSI由20項是非式條目組成,LSIB由12項與開放式或清單式條目組成。LSR由五個1~5分制的子量表組成,LSS總分在31~35分,滿意20~35分,基本滿意15~19分,不滿意5~14分。
1.4 數據處理 采用SPSS11.5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生活滿意度方面:護理前滿意13例(15.9%),基本滿意10例(12.2%),不滿意59例(72.0%);護理后滿意38例(46.3%),基本滿意22例(26.8%),不滿意22例(26.8%)。經過2個月護理,患者生活滿意度有較大幅度升高,護理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3.66,P<0.01)。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方面:護理前(17.2±4.3)分,護理后(12.8±3.9)分,護理前后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86,P<0.01)?;杳岳龜担鹤o理前34例(41.5%),護理后23例(28.0%),護理前后昏迷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25,P>0.05)。
隨著顱腦外傷患者的日益增多,病情的預后已受到神經病學、精神病學、神經外科學和心理學等多個學科專家的廣泛關注[5]。許多患者在傷后恢復期,體力和智力都處于相對較差的狀況。因此,通過飲食調理和功能鍛煉,積極恢復體力,增強體質。另外,肢體功能康復訓練也有助于對神經細胞產生有利刺激,對智力恢復有積極意義。智力訓練通過直接刺激患者大腦神經系統,有助于神經功能的重建。而心理疏導,除了避免患者產生不良情緒、改善心理應激反應外,還可以對其功能鍛煉產生積極影響。我們要充分發揮主體性和主動性,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給予針對性指導。此外,指導家屬加強對患者的情感支持,并承擔一部分技術性較低但情感性較高的康復配合工作。
對于昏迷患者,因常規的互動式情感交流效果不大,故采取主動性更強的呼喚護理教育模式。通過多次重復的呼喚,加強對神經系統的有效刺激,激活本體的反射機制,加強患者的持續興奮性。聲音可刺激蝸神經產生動作電位,刺激腦干網狀結構上行激活系統,興奮大腦皮層,使患者產生聽覺,還可調節腦干網狀結構和大腦邊緣系統的功能,改變大腦皮質的抑制狀態,調動大腦皮質的潛在能力,使部分處于功能可逆狀態的腦細胞恢復功能,從而達到促醒的效果。當然,效果與患者顱腦損傷嚴重程度密切相關。通過2個月護理,本組昏迷患者有所減少,提示呼喚式護理有一定臨床意義。從臨床統計來看,經過健康指導,患者生活質量滿意率有較大幅度上升,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也有較明顯改善,提示干預效果可能與實施健康指導有關,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
[1] 王芳.顱腦外傷病人恢復期的健康教育[J].內蒙古中醫藥,2010,29(16):119-120.
[2] 王萬利.腦卒中偏癱患者接受系統康復護理干預對肢體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5,9(21):14-15.
[3] 趙偉,楊敏,郭春妮,等.急性腦血栓形成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3):276-277.
[4] 關翠萍.康復鍛煉配合中藥治療急性腦血栓形成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07,4(20):108-109.
[5] 冷迎香.高齡腦血栓患者的康復護理[J].中國醫藥導報,2010,7(1):103-105.